地震發生後,這三段對話,很溫暖!

原標題:三段溫暖對話(在現場)

1月9日,在定日縣長所鄉古榮村安置點,施工人員抓緊搭建移動板房。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攝1月9日,在定日縣長所鄉古榮村安置點,施工人員抓緊搭建移動板房。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攝

西藏日喀則市定日縣6.8級地震發生後的3天里,記者記錄下參與抗震救災的黨員與受災群眾間的三段溫暖對話。

第一段對話,發生在日喀則市人民醫院的產房,時間是1月8日7時40分左右。

產房裡,一聲嬰兒的啼哭,清脆響亮。

這名嬰兒和母親都來自震中長所鄉雜村,是地震後首個順利降生的新生兒。

7日,產婦一家正打算到定日縣人民醫院就診,突如其來的地震打亂了原本的安排。當晚,這家人才到達定日縣人民醫院,後又轉到日喀則市人民醫院。

「看病曆,產婦的血壓很高,還有很多指標異常。」日喀則市人民醫院急診室里,婦產科主任、黨員普尺焦急等待,「這條路上,千萬別出什麼狀況。」

8日1時30分,載著產婦的救護車駛進急診,普尺隨即聯繫多個科室開展會診。經過一夜努力,產婦的狀況穩定下來。

8日7時40分,嬰兒順利降生。

「孩子有6斤,各項指標都很健康。」普尺走出病房,長舒一口氣,把好消息分享給了產婦家屬。

「謝謝您!」望著馬上又要走進另一間病房的普尺,家屬趕緊感謝,「這孩子給我們全家帶來了希望,多虧您了。」

第二段對話,發生在長所鄉古榮村安置點,時間是9日下午5時。

這段對話,說的是關於移動板房搭建的事。

對話的雙方,分別是受災村民旺加和來到一線支援的共產黨員普布紮西。

古榮村村頭,掛著抗震救災橫幅的大卡車緩緩停下,綠色的吊車將一塊塊堅固、結實的板材卸下。遠處,已有幾幢板房搭出了雛形。

「新搭建的板房是給我們住的嗎?」旺加問。震後這幾天,他們全家9口人住在臨時搭建的帳篷里,夜間為了禦寒,需要用到烤火爐和厚被子。

長所鄉古榮村安置點,海拔在4300米以上,入夜氣溫會低至零下20攝氏度。移動板房相比於普通帳篷,會更防風更保暖,更有助於保障安置群眾溫暖過冬。

「那當然,新搭建的這些板房,就是為了給咱們村受災群眾用的。」普布紮西說。

為保障受災群眾從應急性臨時安置轉為固定性過渡安置,震後第二天,首批新式摺疊板房就運抵定日縣。

「一二三!一二三……」吊車將板房一抖,摺疊的回形板房隨即「立正」,現場工程技術人員、村幹部合力將前後兩面從地上推起,不到10分鐘,一間板房就能搭建完成。

「一間板房有18平方米,裡面配備了鋼架床。」走進板房,普布紮西向旺加介紹,「今晚我們就試著通電,到時候你和家人可以領取電暖氣,比現在住的帳篷更暖和。」

目前,古榮村已完成搭建34間板房,預計可以安置200多名群眾。

看到結實的新「家」,旺加握緊了普布紮西的手,「感謝你們給我們帶來溫暖。」

第三段對話,發生在9日晚上8時,地點在曲洛鄉吉雄村安置點。

正值晚餐時間,受災群眾巴旦家住的帳篷,爐火搖曳,柴火燃燒的聲音,劈啪作響。

帳篷里,新鮮的蔬菜擺得很整齊。「這是趙樹鋒警官給我們送來的。」望著紅彤彤的西紅柿,巴旦的臉龐也被爐火映得紅紅的。

巴旦口中的趙樹鋒,是一名共產黨員,在薩嘎縣公安局加加鎮派出所任教導員,這次趕來曲洛鄉支援抗震救災。

冬季的高原,新鮮的蔬菜本就匱乏,但在這裏,54戶人家都領到了。

「這麼冷的天,公安幹警不容易,挨家挨戶給我們送蔬菜。」巴旦指了指帳篷一角碼放著的大白菜,「這就是昨天趙警官給我們家送來的,今天上午還有解放軍戰士來給我們送肉罐頭。」

說話間,趙樹鋒撩開了帳篷的門簾,「吃了嗎,今天家裡做了哪些飯菜?」剛進屋的趙樹鋒焐了焐凍得通紅的雙耳,坐在火爐邊伸出雙手烤起了火。

「今天家裡炒了青椒肉絲,還做了罐頭燒白菜。」巴旦回答道,「你要不要坐下吃點。」

「我們單位有飯,後面幾家我還要去瞅瞅,看完再吃。」趙樹鋒站起身,邊走邊回頭說,「你們還缺什麼,和我說,我給你們送。」

帳篷里,剛剛出鍋的菜擺到了爐子上,一家人圍爐而坐。屋子裡暖暖的,巴旦的心裡也暖暖的,「這麼冷的天,感謝黨,讓我們吃到新鮮的蔬菜,真的特別感謝。」

地震發生後,受災群眾收到了糧油、肉類、蔬菜等生活必需品74.3萬噸,大部分安置點里都吃上了新鮮乾淨的蔬菜。

(本報記者徐馭堯參與采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