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S 2025|機器人的新秀場,中國廠商的「新門面」

在全球科技發展的浪潮里,每年的CES(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都會成為行業風向標。美西時間1月7日,2025年CES在拉斯維加斯拉開序幕。開幕會上,英偉達CEO(首席執行官)黃仁勳的一句「通用機器人的時代即將到來,這將是世界上有史以來最大的技術產業」,就註定了今年展會上的機器人濃度比較高。

宇樹科技、智元機器人、銀河通用、速騰聚創等中國機器人企業的面孔出現在展館中,過去一年,AI技術的發展和終端設備深度融合,機器人企業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大模型的發展讓看到了機器人發展的潛力,大家越來越相信這個行業的未來。」清控金信資本高級投資經理萬安分析稱。按照國際機器人協會預測,2021年到2030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年復合增長率將高達71%。中國電子學會數據顯示,到2030年,中國的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達到約8700億元。

在初創公司之外,一些車企、國內傳統家電企業機器人企業的供應商也湧入了機器人賽道,更重要的是,一些機器人供應商也來到了展會現場。場景、落地、量產,他們正在朝著下一個方向努力。

中國廠商「紮堆」

從波士頓動力再到特斯拉的擎天柱,國外公司一直是人形機器人序列的排頭兵,但如今這種情況正在被中國機器人企業改寫。

開幕會上,黃仁勳背後的14家人形機器人企業中有6家是中國企業,包括宇樹科技、智元機器人、星動紀元、銀河通用、傅利葉和小鵬。有參展觀眾告訴記者,宇樹科技展台前非常熱鬧,消費級四足機器人Go2和它的新型號Go2-W輪足版本,工業級輪足機器人B2-W,通用人形機器人H1、G1都來到了現場,G1還和現場觀眾握手。按照宇樹的說法,兩款人形機器人的累計銷量已經達到幾百台,其四足機器人的全球市場佔比達到60%-70%。

宇樹科技在CES 2025的展台。企業供圖。宇樹科技在CES 2025的展台。企業供圖。

「行動更靈活,外觀也更加美觀,可以看到參展企業產品是有一些進步的。」銀河通用機器人員工師薑維(化名)對記者說道。「這次公司雖然是不同部門的同事去了展會現場,但我們團隊也在後方時刻關注著每家企業產品的形態,對比、學習,爭取做出更好的產品。」

速騰聚創在此次CES展會上首次對外發佈了其自研的人形機器人整機產品,同時展出了其第二代靈巧手,具有20個自由度;銀河通用的機器人Galbot G1在現場展示了零售的無人值守場景,觀眾可以通過iPad模擬下單;星動紀元通用人形機器人星動STAR1展出了自研仿人五指靈巧手XHAND1等等。

在展會之外,國內人形機器人企業初創公司也沒有停下腳步。具身智能公司智平方於日前宣佈完成數億元Pre-A戰略融資,達晨財智與敦鴻資產聯合領投,基石資本跟投。另外,銀河通用發佈端到端具身抓取基礎大模型GraspVLA,開拓低數據成本、全合成大數據驅動。

「每次展會上大家都會比較關注企業展出的產品,但在內部討論會議上,我們會對比不同企業之間的數據量,這會比產品外觀更能說明各家進度。」薑維透露。數據採集質量決定算法形式,算法又決定了機器人的行動軌跡,但的確要耗費大量的物力、人力、財力,同時效率比較低,這是目前機器人發展遇到最大的困難之一。

過去一年,不同創業公司更加明確了自己的發展路徑。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在2024年世界機器人大會期間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宇樹科技主要賣本體比較多,在AI方面的投入比較克製;剛剛完成E輪融資的傅利葉將「為AI打造最佳具身本體」作為產品目標。但銀河通用、智平方卻將重點放在了具身智能大模型的研發上,方向越來越清晰,目標也更堅定。

供應鏈企業湧入

對於一個完整的機器人製造商而言,數據大腦重要,供應鏈同樣重要。何楓(化名)供職於國內仿生手企業傲意科技,今年是他首次參加CES大會,連續兩天淩晨2點半以後才睡,7點就要起來趕到展會現場,他不想錯過任何一個看到前沿科技的機會,更不想錯失露面和爭取客戶的時機。

展會開始的第一天,他在微信朋友圈連續三次更新,「歡迎大家來我們展台參觀」,同時把展位號配上。「我們知道自己的優勢在哪,也知道整機投入的風險,做自己擅長的事情,投入產出最大,也更符合商業模式。」何楓說。

而靈巧手恰恰是機器人硬件本體中難度最高的一部分,受到的關注度也最高。「硬件難、抓取算法難,一隻手能趕上多半個機器人的自由度了。」薑維指出。「雖然現在各家的硬件路線並不相同,但供應鏈的完善一定可以推動未來機器人的量產。」

事實上,人形機器人企業的發展不僅和AI大模型的發展相關,也和自動駕駛技術的成熟具備高度關聯性。人形機器人包括動力系統、感知系統、控制系統、能源系統和通信模塊,感知系統包括攝像頭、深度相機、力矩傳感器,這決定了機器人識別外部環境的情況,以及是否可以按照正確的軌跡行走,同時和自動駕駛的重合度很高。

速騰聚創、禾賽科技兩家自動駕駛供應鏈企業都來到了CES 2025現場。速騰聚創CEO邱純潮表示,在智能機器人時代,速騰聚創將自己定位於智能機器人增量零部件與解決方案的供應商,推出適用於各類場景的智能機器人增量零部件,聚焦於機器人的視覺、觸覺、關節增量零部件領域。

同為激光雷達行業的禾賽科技,在展會現場公司發佈面向機器人領域的迷你3D激光雷達JT系列產品,按照禾賽科技的說法,2024年12月,面向機器人市場單月交付激光雷達超過2萬台,覆蓋移動機器人、清掃機器人等。

另外,果鏈企業長盈精密首次參加CES 2025,展出靈巧手絲杆、關節傳感器、旋轉執行器等人形機器人零組件,2024年6月,成立深圳市長盈機器人有限公司。和速騰聚創類似,長盈精密將自己定位為智能機器人構件研發製造、軸承、齒輪、轉動和傳動部件總成技術解決方案供應商。

產業鏈上下遊企業的發展,也證明機器人行業的確往前進了一步。

跨界玩家躍躍欲試

開幕禮當天,黃仁勳背後的中國機器人企業中,有一家並不是創業公司,而是「跨界玩家」車企小鵬汽車的機器人。特斯拉CEO馬斯克用特斯拉汽車的技術來反哺人形機器人的發展,如今在中國,同樣有越來越多的車企開始涉足人形機器人行業。

當陌生面孔湧入,變革也就開始了。2007年,福特第一次站在了CES的展台上,從那時起,汽車行業與消費電子行業就發生了交集。此後,汽車甚至超越數碼產品成為CES的焦點。儘管消費者多年後才感受到了這種汽車革命,但變革卻早就發生了。

過去一年,廣汽、奇瑞、長安、東風等車企相繼入局機器人,地平線拆分其機器人事業部,正式成立具身智能公司「地瓜機器人」。2024年4月,奇瑞汽車聯手AI公司Aimoga共同研發了人形機器人Mornine;2024年11月,全新一代人形機器人「Iron艾倫」發佈,同時進行了小鵬P7+車型的生產實訓;2024年12月廣汽集團正式發佈自主研發的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GoMate,計劃2026年實現整機小批量生產,並逐步擴展至大規模量產。

此外,理想汽車CEO李想表示100%會做人形機器人、長安汽車也表示2027年前發佈人形機器人產品。

對於機器人企業來說,想要量產,AI大模型很重要,場景同樣重要。「車企入局有兩個原因,工廠有自動化需求、有效率和指標的要求,因此是有需求的;另外,機器人想要量產,更需要生產能力和製造能力,這都是車企的優勢。」智平方研發工程師告訴記者。

但也有觀點指出,汽車工廠的精密化操作需要準確和快速,機械臂和工業機器人更適合,人形機器人目前做不了這樣的工作。在周浩看來,人形機器人的發展是逐步深入的,現在的組裝線場景一定不是最終場景,但是目前最合適的,日後技術的發展會解決一部分現在的問題。

在車企之外,傳統家電業務和手機企業也嗅到了機會,海爾、美的相繼跟進。戰略風格一向穩健保守的vivo在2023年就提出未來計劃切入人形機器人領域。2025年年初的一次媒體訪談上,vivo的執行副總裁、首席運營官胡柏山解釋了背後的邏輯,混合現實(MR)是做好人形機器人的關鍵技術,MR做好,機器人的空間感知能力不會出問題。大家理想中的人形機器人短時間內還沒法做到完美,因而vivo要做的是採取「分階段實施」的策略。

機器人企業在CES上的熱鬧,或許就預示了未來整個具身智能企業的走勢。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張晗

編輯 王進雨

校對 穆祥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