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影80年:流進血液的紅色基因
2025年是長春電影製片廠建廠80週年。
長影是新中國電影的搖籃,更是中國電影的一面紅色旗幟。作為新中國的第一家電影製片廠,時代賦予了它太多的責任與標籤,它也收穫了無數的榮譽和掌聲。在國家的不斷改革發展進程中,它經歷了從榮光到低谷的疼痛,也經歷了鳳凰涅槃一般的重生。
在長影正門的廠史大道上,22塊大事記銅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講述著老長影80年風雨兼程,上面鐫刻的不僅是長影人對新中國電影的奉獻和熱愛,更是長影與時代同行的波瀾壯闊。
在這裏,長影的「前世今生」,如同吟遊詩人口中悠揚的曲調,在每一位來訪者的心中緩緩鋪開……
「東影」登場,一段傳奇的開始
1945年8月13日,毛澤東在延安幹部會議上的演講《抗日戰爭勝利後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中指出:抗戰的勝利應當是人民的勝利;抗戰的果實應該屬於人民。朱德總司令相繼發佈了限令敵偽投降和我軍挺進東北等命令。
隨後的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8月20日,「滿映」理事長甘粕正彥自殺。「滿映」解體。8月下旬,中國共產黨為了建設自己的電影生產基地,把「滿映」掌握在人民手裡,長春市委地下黨員劉健民、趙東黎組織原「滿映」進步職員開展護廠鬥爭,組建了「東北電影技術者聯盟」和「東北電影演員聯盟」。9月上旬,曾經的「滿映」編劇、吉林省著名導演張辛實將兩個聯盟合併, 成立「東北電影工作者聯盟」,並以「聯盟」的名義同日本看守理事和田日出吉談判,接收了「滿映」。9月下旬,「聯盟」召開「滿映」中國職員大會。在會上,趙東黎首正選言,表明日本投降後,電影廠應由中國人管理。隨後劉健民宣佈1945年10月1日成立東北電影公司。通過選舉,張辛實任總經理,王啟民任副總經理。江浩、馬守清、傅連生分任總務、製作和營業部長。日本委員大塚有章、仁保芳男、西村龍三負責做日本職員工作。
1945年9月底,延安電影團擬定了《接收東北敵偽電影事業,建設我黨電影宣傳機構》的方案,10月派遣錢筱璋作為先遣人員,同徐肖冰、侯波、張建珍來到東北,做接收「滿映」、建立電影生產基地的準備工作。
1945年11月,舒群率領延安幹部團第8中隊到達中共中央東北局所在地瀋陽。電影工作者田方、許珂受東北局委派深入「滿映」,開展工作,進行接收準備。
不久,國民黨大批軍隊抵達東北,田、許按照中共中央指示,返回撫順。1946年2月,錢筱璋到達撫順,與田、許和從蘇聯回國的袁牧之會合。東北局將幾路人馬組織在一起,組成接收「滿映」小組,由袁牧之負責。
1946年4月14日,東北民主聯軍解放長春,田方、許珂、錢筱璋隨軍入長,隨後舒群、袁牧之也進入長春,正式接管「滿映」。中共中央東北局任命舒群為東北電影公司總經理,張辛實為副總經理,袁牧之為顧問。
東北電影公司成立後,一方面組織護廠鬥爭,一方面將重點放在了紀錄片生產上,拍攝了《慶祝「9·3」勝利大會》《市民紀念抗戰勝利遊行大會》《歡迎蘇軍進長春》《八路軍進長春》等,還演出了話劇《阿Q正傳》《太平天國》《葛嫩娘殉國》,並為蘇聯故事片《伏爾加,伏爾加》《快樂的人們》《伊凡雷帝》《戰鬥到黃昏》等影片打印中文字幕,同時將這些影片印成日文、北韓文字幕,向日本和北韓發行。
1946年5月,根據戰局變化,中國共產黨決定放棄長春,東北局宣傳部指示東北電影公司北遷。5月23日,在舒群等人領導下,東影分三批遷移,於6月1日到達合江省興山市(今黑龍江省鶴崗市)。
那時的興山滿目瘡痍。舒群帶領公司職工,艱苦創業,白手起家,在短時間內修建完成了辦公室、洗印車間、攝影棚和技術車間,辦起了小學校和東影保育院。
1946年8月,著名電影人陳波兒和由吳印鹹帶領的延安電影團一行40餘人先後到達興山,同先期到達的東北電影公司人員會師,參加新中國第一個電影生產基地的建設。
1946年10月1日,是東北電影公司成立一週年的日子,經中共中央東北局宣傳部決定,將東北電影公司更名為東北電影製片廠(簡稱「東影」)。東影的發展進入了新的里程。
1947年初,隨著東影事業的發展,廠長袁牧之提出了「三化立功運動」的口號和「七片生產」的方針。「三化」是「正規化、科學化、統一化」;「立功運動」是號召全廠職工創造出優異成績,爭取立功。「七片生產」是要完成七個片種的生產,即藝術片、新聞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包括動畫及木偶)、翻版片、幻燈片和新聞照片。在「七片生產」的指導下,東影在拍攝新聞紀錄片的同時,積極進行其它各片種的試製,為建立和發展新中國的電影事業做了有益的嘗試。
東影遷到興山的時候,正是東北解放戰爭最艱苦、最困難的階段,東影憑藉一支在實踐中不斷髮展壯大起來的攝影隊伍,創造了人民電影的七個第一。其中,新聞紀錄片《民主東北》由1947年5月到1949年7月兩年時間里拍攝的30多萬呎素材中剪輯而成,總長度為23687米,共106本。平均不到兩個月就有一輯出品。戰時環境,生產設施非常簡陋的情況,能有這樣的出品速度,是很難能可貴的。《民主東北》不僅在國內廣受稱讚,在國外也大受好評。其中《東北三年解放戰爭》在捷克的卡羅維·發利第五屆國際電影節上,榮獲紀錄片「名譽獎」。
1949年,當第一部故事片《橋》在南京首映時,23個單位的職工代表2000多人上街遊行,歡呼「我們有了自己的電影」。周總理看了影片給予高度評價,同導演王濱和主演王家乙一一握手,高興地說:「感謝你們,我們有了自己的電影!」周總理對演員陳強說:「很好啊,工人登上了銀幕,成了主人,這是第一部呀!」
東影(長影前身)曾創造了多個第一:第一部多集新聞紀錄片《民主東北》(共17輯 1947—1949);第一部木偶片《占士夢》(1947);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蔣》(1948);第一部科教片《預防鼠疫》(1948);第一部動畫片《甕中捉鱉》(1948);第一部翻版片(譯製片)《普通一兵》(1949);第一部故事片《橋》(1949)。
東影初創期,中央高度重視東影的建設和發展,從多方面調集大批藝術、技術幹部充實加強隊伍。1949年,隨著形勢發展的需要,黨中央又從東影抽調大批幹部奔赴北京、上海等地,接收敵偽電影機構,為建立紀錄片、藝術片和美術片等新廠,創建全國電影發行系統和電影工業,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在新中國電影的發展階段,長影亦派出大批技術、藝術人員支援各兄弟廠的建設和發展, 被譽為「新中國電影的搖籃」。
1948年,人民解放軍在東北戰場上取得節節勝利。10月19日, 長春和平解放,東影派人接收了「長製」。1949年3月底4月初,東影分批從興山遷回長春。
長春電影製片廠,火熱輝煌的年代
1955年2月28日,文化部決定將東北電影製片廠改為長春電影製片廠。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長影發展壯大為我國最大的綜合性電影集團之一。長影人開始了引領新中國電影至行千里的征程。
經過幾代藝術家的努力,長影形成了以革命歷史題材、農村題材、少數民族題材和反映黨和人民共同關心的重大社會問題的現實題材見長,以密切關注現實生活,正面揭示社會矛盾,敢於觸及社會熱點,善於挖掘時代新人,謳歌時代精英,以昂揚向上的時代精神和血肉豐滿的人物形象的風格。長影拍攝了如《白毛女》《平原遊擊隊》《董存瑞》《上甘嶺》《祖國的花朵》《黨的女兒》《我們村里的年青人》《五朵金花》《戰火中的青春》《劉三姐》《甲午風雲》《冰山上的來客》《英雄兒女》《創業》《保密局的槍聲》《吉鴻昌》《人到中年》《十六號病房》《花園街五號》《譚嗣同》《開國大典》《重慶談判》《七·七事變》《九香》《喜蓮》《小巷總理》《鬥牛》《辛亥革命》等無數部優秀作品。長影的藝術家們以自己的藝品和作品確立了長影的形象,長影創作的影片在「華表獎」、「百花獎」、「金雞獎」、「五個一工程」獎等國家級電影專業獎項的評選中及國際電影節的舞台上都有出色的表現。
20世紀90年代,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時期,由於體制、觀念等諸多不適應,長影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1999年1月4日,在長春電影製片廠基礎上組建成立長影集團有限責任公司。1998年,在吉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長影在全國電影界率先啟動文化體制改革,歷經8年時間,在全國電影業中第一家完成事轉企和國企改製全部任務。
進入新世紀,面對電影市場全行業虧損的惡劣環境,長影與長影人在全國率先確立並實施電影創作與電影產業「雙輪驅動」的發展戰略,以創業是龍頭,以產業為支撐,抓好創作以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發展產業來壯大企業綜合實力,相互拉動、相互促進,使長春電影製片廠重新煥發出活力。
2008年,在中宣部、廣電總局、財政部和吉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長影申請在長春設立我國首家國家級農村題材電影創作基地。 先後推出《大太陽》《信義兄弟》《索道醫生》等影片,獲得「華表獎」、「金雞獎」、「五個一工程」獎等電影專業獎項。創作基地生產的影片在全國農村流動放映1100多萬場次,並通過央視電影頻道等電視媒體覆蓋全國觀眾。如今,農村題材電影創作基地已成為全國農村題材影片繁榮創作、同行交流和人才培養的重要平台。
2011年,紀念辛亥革命100週年史詩巨製《辛亥革命》成為長影改製以來首部票房過億的影片;2012年,古裝巨製《銅雀台》培養了長影首個億元票房導演;2014年,3D動畫大片《龍之穀:破曉奇兵》和講述平凡人夢想的《老男孩之暴龍過江》,票房達到6億元。
今天的長影,依舊青春蓬勃
長影的核心主業始終是電影創作。
如今的長影,形成了以影視主創為核心、相關配套產業作支撐的良性發展模式。
2023年以來,長影相繼聯合出品了《流浪地球2》《滿江紅》《誌願軍:雄兵出擊》《誌願軍:存亡之戰》《河邊的錯誤》《我本是高山》《好像也沒那麼熱血沸騰》《熱辣滾燙》《抓娃娃》《只此青綠》《浴火之路》《誤殺3》《好東西》《人世間》《父輩的榮耀》《上甘嶺》等20餘部影視作品。春節檔、暑假檔、國慶檔、五一檔等熱門檔期檔期均有長影電影亮相。票房成績也十分亮眼,其中《滿江紅》《流浪地球2》票房超過40億,《熱辣滾燙》票房超過30億,《誌願軍:存亡之戰》票房超過10億……勇奪多個檔期票房冠軍。
票房大捷的同時,長影影視作品也在獎項方面全面開花:第37屆中國電影金雞獎頒獎典禮上,長影聯合出品電影《誌願軍:雄兵出擊》摘得評委會特別獎、最佳導演獎;第26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上,長影集團聯合出品的電影《刺蝟》獲得金爵獎最佳編劇殊榮;第十九屆中國長春電影節上,長影聯合出品的《誌願軍:雄兵出擊》《抓娃娃》《河邊的錯誤》榮獲多個金鹿獎;第十七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中,長影有聯合出品的電影《我本是高山》《流浪地球2》《誌願軍:雄兵出擊》、電視劇《父輩的榮耀》四部作品入選……此外,長影聯合出品的電視劇《人世間》,更是獲得飛天獎、白玉蘭獎、金鷹獎「大滿貫」。「長影出品」,在各大影視頒獎典禮上熠熠生輝。
與此同時,長影老廠區與早期建築等文物和工業遺產,也被不斷盤活。
2014年4月25日,我國首家五星級藝術電影院在長影老廠區對外開放;同年7月3日,我國首家電影主題音樂廳對外開放;同年8月19日,通過文物收藏保存、藝術展覽、數字化平台、電影互動、電影工業生產等多種形式,詳實記錄長影創業史、發展史和文化史的長影舊址博物館對外開放。
對於老一輩電影愛好者來說,長影舊址博物館之旅是一次懷舊之旅。這裏陳列的每一幅電影海報、每一句經典台詞、每一段動人旋律,都能瞬間勾起他們心中深藏已久的珍貴回憶;而對於年輕一代來說,這座博物館則成為一扇通往電影歷史深處的大門,讓他們得以一窺中國電影的發展歷程,深刻感受到前輩電影人的卓越藝術追求與崇高精神風貌。
如今的長影舊址博物館,已經成為長春一張遠近聞名的文旅名片。2024年國慶假期,這裏單日遊客流量超過萬人;開館以來,已累計接待遊客百萬人次。
2020年,長春電影製片廠入選第四批國家工業遺產;2023年,中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電影洗印工業遺址——長影舊址博物館洗印車間免費向公眾開放。
2025年是世界電影誕生130週年,中國電影誕生120週年,也是長影建廠80週年。
長影的80年,也是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中國電影事業的80年。
80年來,長影始終流淌的是澎湃的紅色基因。在這個特殊年份,長影將推出《731》《虎視眈眈》《一諾千金》等重磅影片,以長影出品重鑄長影輝煌。(作者/薑楠 攝影/高銘)
特別感謝長春規劃院《幸福都市》雜誌
初審:曹淑傑 複審:郭 帥終審:陳尤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