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壞耕地」還是「合理挖土」?山東惠民縣超百畝土地變大坑
來源: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1月11日消息(記者趙淨 白德彰 王昆鵬)夜幕中,轟鳴的挖掘機開始作業,將一鬥鬥土壤挖起,裝進翻鬥車,約20分鐘後,翻鬥車順利駛進高速公路施工現場。日前,有村民向央廣網反映稱,山東省濱州市惠民縣大年陳鎮有人大肆挖土,「破壞耕地」。
作業現場 大面積的土地被挖(白德彰攝 央廣網發)
記者來到大年陳鎮商家聯村發現,大片土地被挖掘至兩三米之深,部分坑內甚至滲出了地下水,現場估算被挖的土地面積超百畝。根據自然資源部永久基本農田查詢平台數據,被取土的土地用途為「永久基本農田」。
然而,在走訪惠民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時,記者卻得到了截然不同的說法。工作人員聲稱,涉事的土地在多年前就已經辦理了《國有土地使用證》,其地類用途為「水工建築用地」,因此可以進行挖土作業。究竟是「破壞耕地」還是「合理挖土」?一塊土地如何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用途?
超百畝土地被挖兩三米深
村民:這塊地不就撂荒了嘛
村民們反映被挖土的土地,位於山東省濱州市惠民縣大年陳鎮商家聯村附近。2024年12月29日,記者隨村民的指引來到現場,只見受挖土影響的土地呈南北帶狀延伸。通過目測及航拍估算,該區域東西寬度達數十米,南北長度超千米,面積已超百畝。由於大範圍的土地被挖掘至兩三米之深,部分坑內甚至滲出了地下水,記者在現場已經難以辨認出這塊土地的原始面貌。
部分被挖的土地(白德彰攝 央廣網發)
「老百姓種地,以地為生,弄成這個樣,種也沒法種,這塊地不就撂荒了嘛,糟踐了。」老唐家村的村民唐廣收告訴記者,這些被挖的土地,原先主要種植小麥、花生等作物。從2024年二三月份開始,就不斷有車輛到此挖土,這一現象持續至今。「一車拉十方土,用的都是翻鬥車。」老唐家村村民唐文兵向記者補充說。記者在現場發現,從工程車輛的車轍印和被挖土壤的潮濕程度來看,挖土的行為確實在持續。
未懸掛號牌的翻鬥車駛入工地(白德彰攝 央廣網發)
29日19時許,一輛綠色翻鬥車駛入挖掘現場。伴隨著機器的轟鳴聲,挖掘機將地中的土壤一鬥一鬥地裝入翻鬥車。之後,翻鬥車駛進了距離挖掘地點約16公裡外的某高速公路建設工地。記者在此工地蹲守觀察30分鐘,發現共有5輛從挖掘地點駛來的翻鬥車進入工地。記者注意到,這些運輸土方的翻鬥車部分未懸掛號牌,而翻鬥里所載土壤明顯超出車廂設計高度。
老唐家村村幹部唐文平則透露,挖土其實是上級安排下來的任務:「他們高速(施工)需要土,(村里)提供土源,(村里)無償向當地政府提供,這是開過會的,我參加過這個會議。」
空間規劃顯示被挖土地為「耕地」
官方平台查詢為「永久基本農田」
被挖土地為大年陳鎮曆年佔補平衡新增耕地(白德彰攝 央廣網發)
12月30日,記者以群眾身份來到老唐家村所屬聯村,大年陳鎮商家聯村。在該聯村黨群服務中心黨支部書記劉書文辦公室的牆面上,貼有一張《大年陳鎮商家聯村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圖(2021—2035年)》,圖中黃色區域為當地曆年佔補平衡新增耕地。記者比對發現,被挖的土地,與這些新增耕地高度吻合。面對大規模的挖土情況,商家聯村黨群服務中心黨支部書記劉書文的答覆是,被挖的土地原本是「老河道」,後被劃為了耕地。至於誰在挖土,他說自己剛到聯村工作不到兩個月,不清楚此事,也不便介入調查。
記者進一步瞭解到,劉書文所提及的「老河道」,是當年為引入黃河水灌溉發展農業而修建的水渠。2018年左右,這條「老河道」被廢棄並進行了複墾,之後被無償分配給附近的村民耕種,直到2024年這些土地被大肆挖掘。對於這些被挖的土地,老唐家村的多位村民則認為「已被劃定為永久基本農田」。村民們的依據是2024年9月份上線的,由自然資源部耕地保護監督司主辦,自然資源部信息中心負責運行維護的永久基本農田查詢平台。
黃色區域即永久基本農田(白德彰拚圖 央廣網發)
公開信息顯示,永久基本農田查詢平台的上線,是國家層面首次在互聯網上向社會提供永久基本農田查詢服務,是對永久基本農田依法實施特殊保護的重要舉措,也是對各地已開展的永久基本農田公佈工作的重要補充。記者在現場通過該平台查詢看到,被挖的土地與該平台內的永久基本農田高度重合,其中,主要涉及編號尾號為335和340的永久基本農田,這兩處農田面積相加,已超過300畝。
縣里稱被挖土地為水工建築用地
土地使用權方:挖土不是「壞事」
《基本農田保護條例》規定,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取土。根據《自然資源部關於向社會提供永久基本農田查詢服務的公告》,如發現破壞永久基本農田種植條件的,可向當地縣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反映。12月30日,記者以群眾身份來到惠民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反映挖土的問題。
《國有土地使用證》複印件顯示,涉事地塊為水工建築用地(白德彰攝 央廣網發)
在該局執法監察(法規)股,工作人員回應此前已經接到類似的舉報,經核實,被挖的土地已經於2006年辦理了《國有土地使用證》,其權屬為濱州市引黃灌溉服務中心。根據不動產證信息,被挖的土地屬於水工建築用地,可以合理挖土:「在人家發證確權的國有土地範圍之內,那個土地就是人家灌溉局的啊。合法的建設用地,人家咋用都行。」對於永久基本農田查詢平台顯示的數據,則遭到了這裏工作人員的否定:「不用看這個(永久基本農田查詢平台),首先看人家的手續。這個東西我跟你說,有可能存在誤差,但手續是不會有誤差的。」
在惠民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耕地保護監督股,工作人員同樣稱被挖土的地塊屬於水利部門。至於水工建築用地為何顯示是永久基本農田的問題,當日相關工作人員始終未能作出正面回答。
河道旁的《公告》顯示,灌區工程管理範圍內不得取土(白德彰攝 央廣網發)
作為土地使用權的一方,濱州市引黃灌溉服務中心運行管理人員房先生說,被挖的土地此前是國土部門複墾平整的。這塊土地具體是怎麼變更的手續,以及現在的用途是什麼,他們自己也搞不清楚:「我們沒同意他劃,我們的河道,它為什麼(被)劃成基本農田呢?」同時,他還認為,土地被挖不是一件「壞事」:「(土)挖沒了,恢復河道其實也不錯。種上地,就是他們的了;挖出河道,那就成我們的了。」
一塊土地兩種截然不同的「身份」
濱州市自規局:已關注到此事,介入處理
公開資料顯示,我國實行土地用途管製制度,水工建築用地屬於建設用地範疇,永久基本農田屬於農用地範疇。這也引發了疑問:水工建築用地,是如何被劃定為永久基本農田,並出現在自然資源部永久基本農田查詢平台的數據中呢?
黃線內被挖的土地連續3年均為耕種的狀態 圖片來自四維地球
濱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工作人員介紹,穩定的耕地才會被劃為永久基本農田。至於永久基本農田查詢平台公示的數據是如何獲取的,該局耕地保護監督科工作人員介紹,相關數據是從縣、市、省逐級上報的:「咱這個永久基本農田劃定的時候肯定是下面尋找合適的地塊,來劃入永久基本農田,然後(縣里)上報(市里),然後到省里,部里審核通過之後,會下發一版數據,就是審核最終通過(公開)的那一版。」
惠民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白德彰攝 央廣網發)
而惠民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也承認,這些數據是經過自己逐級上報的:「咱們有永久基本農田的數據,相關數據(逐級)傳到部里,你看的那個(永久基本農田查詢平台),就是公佈出來的數據。」該局耕地保護監督股工作人員說。
至此,惠民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一方面承認上報了永久基本農田的相關數據,一方面又對數據進行否認,表示有誤差。相互矛盾的兩種說法,讓土地的真實使用情況存疑。記者也瞭解到,由於永久基本農田查詢平台中的土地被挖,濱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已關注到此事,並介入處理。
土地陷入管理衝突如何解決
專家:統籌協調 構建閉環式的保護機制
對於當地「說不清」的土地用途,北方某縣自然資源部門業內人士向記者坦言,他認為這體現了當地在自然資源管理上的混亂:「現在對他們有利呢,他們就把國有土地使用證拿出來;對他們沒有利呢,他就說這塊地已經是基本農田了。」
部分被挖土的土地(白德彰攝 央廣網發)
對此,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朱啟臻告訴記者,基層部門在工作過程中要講求實事求是,一塊土地出現兩種地類用途,無疑是對政府公信力的傷害。當地統籌部門應當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避免各部門各自為政、相互矛盾。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蘆千文則表示,對於因歷史問題形成適宜耕種的土地,應當重視不同部門之間的協調與銜接,需要製定新的制度和規定,以堵塞部門之間銜接的漏洞,從而構建一個全面、閉環式的耕地保護機制。
一塊土地,從「老河道」複墾,到出現在「永久基本農田」序列中,再到作為「水工建築用地」被取土,問題到底出在哪?取土是「破壞耕地」還是「合理挖土」?村民們的困惑需要得到解決,更需要相關部門明晰權責、統籌協調,切實將耕地保護落到實處。央廣網將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