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成雙碳「大年」,「零碳園區」井噴、碳市場擴容值得期待
2025年,註定成為中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關鍵之年。開年伊始,一系列利好政策和行動方案相繼出台,特別是「零碳園區」「碳足跡」以及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CCER)的重大利好與推進,為實現雙碳目標註入了強大動力。
1月3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成效」系列新聞發佈會,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趙辰昕在會上表示,統籌謀劃「十五五」碳達峰行動,研究綜合評價考核辦法,推進國家碳達峰試點建設,加快建立一批零碳園區、零碳社區、零碳鄉村。
日前,生態環境部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相關部門印發《產品碳足跡核算標準編製工作指引》(以下簡稱《工作指引》),市場監管總局等部門公佈《產品碳足跡標識認證試點名單》(以下簡稱《試點名單》)。
1月3日,生態環境部聯合有關部門正式發佈低濃度華斯和風排華斯利用、公路隧道照明系統節能兩項CCER方法學。這成為繼首批造林碳彙、並網光熱發電、並網海上風力發電、紅樹林營造等4項CCER項目方法學之後的第二批發佈。
零碳園區或將迎來井噴式發展
就在2024年12月12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提「零碳園區」:要協同推進降碳減汙擴綠增長,加緊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立一批零碳園區,推動全國碳市場建設,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碳標識認證制度。
2025年將是零碳園區建設的關鍵時期。新京報零碳研究院日前採訪了一直從事零碳園區業務諮詢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綠色發展聯盟秘書處業務總監,碳路科技(蘇州)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邵先輝,「近期政策密集發佈對行業影響非常大。隨著政策的密集發佈,零碳園區業務諮詢量加大,總體非常忙碌。」
如今,邵先輝主要負責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綠色發展諮詢工作。據他介紹,近期國內已有77個經濟技術開發區明確提出創建零碳園區的目標,而且每個經開區都要在2025年至少啟動1個零碳園區的創建工作。據他估算,2025年光是國家級經開區就能有至少300個零碳園區啟動創建工作。
很明顯,零碳園區相關政策利好的不僅是園區環境本身,對於園區周邊及上下遊綠色產業都有集聚及刺激作用。零碳園區催生出了一大批應用場景,從方案編製到落地驗收需要很多綠色產業資源,技術對接、產業建設、園區招商引資都將是巨大市場。
加快產品碳足跡體系建設,是「碳壁壘」的破題之道
《工作指引》是生態環境部2025年印發的「雙碳」領域首份文件,重申了2024年5月生態環境部等十五部門《關於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的實施方案》提出的目標,「2027年前製定100項和2030年前製定200項產品碳足跡核算標準」。
《試點名單》是市場監管總局2025年牽頭印發的「雙碳」領域首份文件,確定了鋰電池、光伏產品、鋼鐵、電解鋁、紡織品、電子電器、輪胎、水泥、磷銨、木製品10類重點產品,涉及全國25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產品的選擇主要面向外貿,主要是為了國際綠色貿易壁壘。
我國在國家政策製定、標準體系建設、技術應用、市場化機制和國際合作等方面已形成諸多實踐。2022年10月,深圳市印發《創建粵港澳大灣區碳足跡標識認證 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工作方案(2023-2025)》;2023年3月,山東省出台《產品碳足跡評價工作方案 (2023—2025年)》;2024年3月,上海市出台《加快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 打造綠色低碳供應鏈的行動方案》;2024年12月,廣東省出台《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產品碳足跡認證試點建設方案》。
當前,產品碳足跡已成為國際貿易的綠色通行證,對產品碳足跡進行量化測算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國際標準化組織已對產品碳足跡的核算方法製定了一系列規範,英國和歐盟委員會也發佈了相關評價方法。但相比歐美國家,我國開展產品碳足跡管理起步相對較晚,仍存在標準體系不完善、數據基礎薄弱、技術支撐不足等問題。
如今,《工作指引》與《試點名單》的發佈,是我國向推動工業產品碳足跡精準量化邁出的一大步,我國將打造具有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現代產業體系,支撐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這也是我國在2025年開年走出的應對外貿「碳壁壘」的破題之道。
2025年碳市場擴容值得期待
開年,生態環境部秉持「成熟一個,發佈一個」的原則將CCER方法學從4項擴展到6項。擴展後的6項方法學涵蓋了能源、林業、交通等多個領域,使得CCER市場的項目類型更加豐富多樣。這不僅為不同領域的市場主體提供了更多的參與機會,也有助於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投入低碳項目,促進綠色低碳技術的發展和應用。
同時,隨著我國碳市場的不斷完善和擴容,2025年的碳市場無論是覆蓋行業還是交易價格都值得期待。中國銀行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趙廷辰對新京報零碳研究院表示,2024年10月生態環境部發佈通知,提出將逐漸收緊免費碳配額髮放量,此後市場逐步形成碳價格或將上漲的預期,預計2025年碳價將繼續穩中有升。
另外,趙廷辰還指出,2025年市場擴容值得期待。2024年9月,中國生態環境部編製形成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水泥、鋼鐵、電解鋁行業工作方案(徵求意見稿)》;2024年12月,生態環境部發佈通知,就鋼鐵行業碳排放的核算核查指南公開徵求意見。預計2025年水泥、鋼鐵、電解鋁行業大概率將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此舉一是將使全國碳市場覆蓋排放量佔全國總量的比例將過半,進一步鞏固全球最大碳市場的地位;二是相比火電行業,鋼鐵、建材等高排放行業的工藝流程和排放核算更複雜,納入這些行業有助於提升碳市場能力建設;三是水泥、鋼鐵、電解鋁是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覆蓋的重點領域。中國碳市場納入這三大行業,將有助於國內相關出口企業部分對衝歐盟CBAM機制的衝擊。
新京報零碳研究院研究員 陶野
編輯 王進雨
校對 穆祥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