斤斤計較!不到兩斤的「巴掌寶寶」勇闖「鬼門關」,96天后變成「胖娃娃」

封面新聞記者 徐慶

小浩(化名)出生時僅850g,如成人巴掌般大,全身醬紅色,皮下的血管脈絡清晰可見,看起來彷彿還沒有留置針粗,一張尿不濕便能覆蓋整個孱弱的身體。在醫護人員96天的精心救治和護理下,小浩終於「闖關」成功,他的胎齡從24周+5天,到糾正到38周+2天,體重也從850g增至3kg,1月11日,小浩從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順利出院。

孕24周+5天

寶媽誕下850克超低體重早產兒

2024年10月7日,僅在媽媽肚子裡住了24周+5天的小浩就迫不及待「退房」了。

醫學上將出生胎齡小於28周的嬰兒定義為超極早早產兒或超未成熟兒,出生體重小於1000克的嬰兒定義為超低出生體重兒。

出生時,小浩僅850g重,身體各器官結構和功能均未發育成熟,呼吸微弱、體溫低、隨時可能有生命危險。

出生當天,小浩就被緊急轉院至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新生兒科,進行進一步的生命支持和救治。

「開門!快點開門!快準備呼吸機!」對於第一次見到小浩時的情形,新生兒科護士王琳銳印象深刻,當天晚上9點過,急促的拍門聲打破了夜班的寂靜,出診的醫護人員急衝衝地拉著轉運暖箱跨進了病房。轉運箱里,正是小浩,醫務人員們剛剛護著他奔襲百里到達醫院。

王琳銳說,彼時的小浩全身皮膚薄嫩,皮下的血管脈絡清晰可見,泛著微微的紅色,彷彿還沒有即將穿刺的留置針粗。稚嫩肌膚下,依稀能看到血液流動的痕跡,嬌弱得讓人不敢觸碰。

初入院時的小浩。初入院時的小浩。

小浩的主治醫生翟雪鬆介紹,他的病情很危重。才來的時候心率只有90次/分,遠遠沒有達到新生兒120-160次/分的正常心率,身材非常「迷你」僅巴掌大小,各個臟器均極度不成熟,呼吸窘迫,隨時有生命危險。

不敢懈怠一分,醫護人員立即對小浩進行搶救——保暖、連接心電監護、連接有創呼吸機、建立靜脈通路、備血輸注血漿……在這個夜晚,一系列搶救措施,每一分每一秒都極為重要。

精心救治照料

「迷你寶寶」96天闖關成功

翟雪鬆醫生說,早產兒救治過程中常常面臨著呼吸關、感染關、黃疸關、喂養關等關卡,對於超早產兒的小浩來說,這些關卡難度更大,攻克所需時間更長。

由於無法自己呼吸,小浩入院開始就用上了有創呼吸機,這是他生命的第一道守護線,醫護人員日夜守護在旁,精細調節著每一個參數,如同在懸崖峭壁上為他搭建救命的繩索;9天后,小浩勇敢地邁出了第一步,過渡到無創呼吸機,每一次微弱而堅定的呼吸,都像是在向世界宣告他對生命的渴望;再次59天后,小浩撤離了呼吸機,開始普通吸氧。

在喂養方面,對於小浩每天的奶量、靜脈補液和營養素,醫護人員都「斤斤計較」。根據他的胎齡體重,從禁食腸外營養到微量的早產兒奶,再到足夠的全腸內營養,每一步都小心翼翼又滿懷希望。小浩的奶量從最初每天2ml到10.5ml、37ml、80ml再到如今580ml;喂養方式也從最初的通過鼻飼、滴管喂養再到如今完全自己經口吃奶,小浩在一點一點地為汲取能量,茁壯成長。

各項生命體徵穩定,達到出院標準的小浩。各項生命體徵穩定,達到出院標準的小浩。

近百頁病曆資料,歷經96天,數次生死考驗,在醫護人員的努力救治和嗬護下,小浩的體重從850克增長到3000克,各項生命體徵穩定,終於達到出院標準。

出院前一週,小浩的媽媽從雲南威信趕到四川瀘州,每天,她會到醫院新生兒科陪護病房,在醫護人員的指導培訓下,學習母嬰護理知識、喂養注意事項等,並參與小浩的護理和喂養中來。

在翟雪鬆醫生看來,小浩是個「爭氣」的孩子,儘管在此過程中有多次緊急搶救的情形,但他對醫護人員的搶救總是能夠積極反應,這也助力他一路成功「闖關」;王琳銳說,小浩這一路的艱辛,是生命頑強不屈的最好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