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美麗鄉村是什麼樣的?聽聽政協委員的想法

北京市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促進城鄉融合發展,並明確提出著力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

鄉村是中國全面實現現代化的重要部分,也是中國人情感的重要寄託,田園牧歌,山水圖畫,房前屋後種植飄香的瓜果,山嵐暮靄中靜謐的小院……在現代化的大潮中,鄉村越來越成為無數人嚮往的詩和遠方。而作為首都,同時也是超大型都市的北京,它的鄉村應該是什麼樣的?記者採訪了多位北京市政協委員,他們為北京鄉村振興建言獻策,也共同暢想未來的美麗鄉村。

振興,發掘土特產打造鄉村產業

北京擁有漫長的農耕史,這裏曾發掘出1萬年前的東胡林人農耕遺址,在城市化仍在不斷推進的今天,擁有古老農耕歷史、豐富農耕文化的北京,如何實現鄉村振興?

民建北京市委提交的集體提案中,提出通過「一村一品、一鎮一業、一區一特色」的發展模式,深入挖掘和發揮每個村莊、鄉鎮乃至區域的獨特優勢與潛力,助力首都紮實推進「百千工程」。

民建界別北京政協委員、民建北京市委會副主委蘇健介紹,在調研中發現,首都鄉村發展的資源非常豐富,如一些村莊擁有深厚和豐富的歷史文化、生態健康、地標產品等「軟資源」。

民建界別北京政協委員、民建北京市委會副主委蘇健。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民建界別北京政協委員、民建北京市委會副主委蘇健。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為此,民建北京市委提出了多項助力鄉村振興、發展特色產業的建議。蘇健介紹,在宏觀層面,需要強化規劃引領,加大政策扶持,製定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引領走好具有首都特點的鄉村振興之路。如更加健全的財政投入、更加穩定有力的金融支持等。在具體操作層面,每個村都可以挖掘自身特點,通過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興主體,提升鄉村產業的競爭力。每個鎮形成一個小區域的主導產業,圍繞這個主導產業打造產業鏈,提升產業價值。每個區則形成一個自己的特色,打造區域品牌,同時推動區域間產業協作發展,最終形成其他涉農區可借鑒的路徑和模式。

路徑,協同京津冀共謀鄉村振興

作為超大型都市,北京周邊的農業農村如何發展?農業界別政協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曹衛東表示,和諧發展或許是北京鄉村振興中非常明顯的特點,「一個是人與自然、生產與生態的和諧,一個是北京與周邊城市的和諧發展。」

農業界別政協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曹衛東。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農業界別政協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曹衛東。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相對於龐大的城市人口,北京的農業資源相對較少,尤其是耕地面積,遠不足以滿足城鄉居民的需求,「這也是大都市普遍的特點,在這樣的大都市中,農業普遍呈現出休閑農業、觀光農業的特點,為城市居民提供休閑、踏青、體驗農耕文化的去處。而休閑農業本身的高附加值,也會給農民帶來更多的收入。」曹衛東說。

那麼,農業的保障功能如何實現?大都市的農業,是否意味著必定無法提高糧食、蔬菜等食品的自給率?

在全球範圍內,大城市的發展,都在向城市群、大都市圈的方向發展,北京也是如此。近年來,北京持續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在農業農村的發展中也是如此。曹衛東介紹,北京農業資源較少,但龐大的城市人口帶來了巨大的市場需求,這為京津冀農業農村的協同發展提供了優異的條件,完全可以通過協同發展,構建跨區域、大尺度的農產品穩產保供基地,幫助和帶動周邊鄉村產業發展。比如河北唐山、張家口等地,每年都有大量農產品進京,全年為北京居民提供不同的食物,既提高了北京市場糧食、蔬菜等重要農產品的保障能力,也為當地農業農村的發展提供了助力,為當地農民的增收提供了更多機會。

優勢,立足高水平建設現代農業

北京是科研高地,擁有數量眾多的科研院所、高校、科研人員,彙聚了大量科研力量,在農業科研中也是如此。農業界別政協委員、中國農業大學教授芮玉奎介紹,近年來,他所在的中國農業大學在北京各地建設了眾多「科技小院」,把農業科技帶到村莊農家,帶到田間地頭。

農業界別政協委員、中國農業大學教授芮玉奎。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農業界別政協委員、中國農業大學教授芮玉奎。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北京擁有豐富的農業文化和資源,也有許多知名的農產品,比如京西稻,近年來正不斷恢復,再如龐各莊的西瓜,非常知名。但這些年,各地的小西瓜也越來越多,供應量很大,品質也很好,龐各莊的小西瓜怎樣才能保護自身的品牌影響力?

芮玉奎認為,保護和利用鄉村特色資源,不斷髮展鄉村產業是重要的途徑和基礎,「我們在浙江、貴州等很多地方考察,也總結了他們的經驗做法。事實上,北京本身有很多優勢,各種發展資源都比較豐富,不僅有農業特產、特色農業產業,也有更強的科研力量、政策、資金等支持。」

和農業生產大區相比,北京的農業現代化水平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芮玉奎認為,如何更好利用北京的科研、政策、資金等資源,推動鄉村產業發展,不斷提高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是未來需要著重考慮的,「在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歷程中,北京要起到示範引領作用。」

未來,有柴米油鹽也有詩和遠方

從2003年北京啟動實施「百千工程」至今,農業界別政協委員、北京市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專職副主任張永廷一直在參與和關注「百千工程」。他表示,政協委員要關注萬家燈火,關注柴米油鹽醬醋茶,鄉村振興、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就是事關無數農民生活與生計的根本大事,它是歷史性的工程,也是一瓜一菜、一村一屋的變化。

農業界別政協委員、北京市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專職副主任張永廷。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農業界別政協委員、北京市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專職副主任張永廷。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鄉村是什麼?是山水林田湖草沙、是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些都沒錯,是一個個村莊、一個個農民的未來。」張永廷說,「但鄉村也有琴棋書畫詩酒茶,有夢想和遠方,有鄉愁與憧憬。尤其是大都市周邊的鄉村,可以為城市居民提供一個觸手可及的情懷寄託之地。」

鄉村不只是鄉村居民的宜居之地,也是千萬年農耕民族的根系所在。張永廷說,「過去常常說,科技讓生活更美好,因為科技提供了更優質、更便利的生活服務。今天,我們也可以說,農業讓生活更美好,尤其在這個快節奏的現代都市生活中,趁著閑暇,走進鄉村,讓節奏慢下來,感受新鮮的空氣、甜美的瓜果、廣袤的田野和寧靜的村莊,這些原本在夢想中的場景,隨著鄉村振興,隨著美麗鄉村的建設,其實並不遠,就在人們身邊。我想,這是北京這樣的大都市里,未來鄉村應該有的樣子。」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編輯 樊一婧 校對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