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中心加快開展方式綠色轉型,國家綠色發展示範區建設開局良好

2021年8月,國務院印發《關於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在城市副中心建設國家綠色發展示範區。2024年2月,國務院批複《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國家綠色發展示範區實施方案》,對國家綠色發展示範區建設作出系統部署,明確要求推動綠色發展理念融入北京城市副中心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

近年來,北京城市副中心對標國家綠色發展示範區建設要求,加快開展方式綠色轉型,營造綠色低碳生活風尚,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向綠向新,實現國家綠色發展示範區建設良好開局。

「無廢細胞」項目推動可回收物「應收盡收」

在通州區馬駒橋鎮國風美輪小區,李女士將這幾天收集的快遞包裝紙箱疊好,投入小區廣場的智能回收機中。兩公斤的紙箱,她收穫了1.4元和一個隨機環保金紅包。回收機內部裝有具備AI識別功能的攝像頭,可對居民的投遞物進行識別。

「以往有一些回收機,投入廢品後返還的是積分,需要在指定商城購物時兌換,但商城里的商品我未必需要。」她說,雖然也有回收公司來小區回收,但日期不固定,家裡往往攢了一堆廢品沒地方放,同時衣服等物品不在回收範圍中。如今小區里的回收機可以回收紙類、金屬類、塑料類、織物類等廢品,居民可以隨時交易,而且返還的錢直接打到微信里,十分方便。

「這是我們正在推行的‘無廢細胞’項目,在潞源街道、馬駒橋鎮、台湖鎮、桑治莊鎮等部分屬地率先試點,已經安裝了121台智能回收機。」通州區城市管理委員會垃圾分類事務中心主任張月說。

2023年以來,通州區在北京市率先開展「無廢城市」建設。如今,這項工作正有力推動通州區國家綠色發展示範區建設進程。「無廢城市」是通過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續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最大限度減少填埋量,將固體廢物環境影響降至最低的城市發展模式。

「無廢細胞」是「無廢城市」建設的重要載體。目前,通州區生態環境局印發了一系列「無廢細胞」建設評估管理規程和指南,明確了學校、醫院、機關等9類「無廢細胞」建設的具體要求和流程。「截至12月,通州區已有32家單位主動申報了‘無廢細胞’創建。」通州區生態環境局二級調研員劉誌平說。

張月說,在智能回收機這一「無廢細胞」項目中,通州區搭建了「點-站-中心」三級全流程體系,實現了從回收到利用的閉環。當「前端」智能回收機被裝滿後,後台會派單給清運員,將可回收物送往「中端」中轉站檢查、暫存。如遇黑色塑料袋、封閉式箱子等不易識別的物品,工作人員會開包檢驗,確保可回收物的純淨度。最終,這些可回收物會被送至「後端」的可回收物分揀中心。在這裏,可回收物最終精細分揀後可達80餘品類。

分揀完成的可回收物經壓縮打包後,會被送往有資質的再生資源加工利用企業,實現「變廢為寶」,資源循環再生。「這一項目採取市場化運作,企業也有盈利,所以可以長期運營。」張月說。

通州區馬駒橋鎮國風美輪小區智能回收機。受訪者供圖通州區馬駒橋鎮國風美輪小區智能回收機。受訪者供圖

智能建造助力建築綠色化轉型

上個月,未來建築科創中心(北京建院新總部)建設工程實現鋼結構封頂,進入施工最後衝刺階段。項目建成後,將在首層設置禮士書房、深夜食堂等公共空間,對市民開放共享。

據未來建築科創中心項目負責人郭少山介紹,作為張家灣設計小鎮的標誌性工程,項目集成了代表未來高質量建築性能的多個科技要素,比如無廢城市與無廢建築、低碳零碳、綠色生態可持續等。

「項目建設過程中,不僅大量使用了銲接機器人等智能設備,而且50%以上的構件都在工廠加工完成,真正實現了像造汽車一樣造房子。」他說,建築還應用了智能傳感器,未來可以驗證建築保溫性等是否可以達到設計值。

建築整體採用高效設備系統、建築光伏一體化、光儲直柔、智慧能碳管理平台、全彩光伏微圖層等技術。經測算年能耗降至25.66千瓦時/平方米,每年節約用電406萬度;年碳排放強度降至20.06千克二氧化碳/平方米,達到國標近零碳公共建築標準,每年可減少碳排放約2990噸,減碳率達58.9%。

據通州區住建委副主任王練雄介紹,副中心全面實現新建建築100%達到二星級及以上綠色建築標準、新建公共建築100%達到三星級綠色建築標準要求。同時,有序推進公共建築綠色化改造,穩步發展超低能耗建築示範項目,不斷提升裝配式建築佔新建建築的比例,規模化推廣建築可再生能源應用。

「我們重點發展智能建造,通過全過程BIM技術、多場景仿真模擬技術、基於物聯網的智慧工地管理平台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建築領域數字化集成交付,推動建造方式向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

2024年12月27日,位於北京城市副中心張家灣設計小鎮的未來建築科創中心建設工程實現鋼結構封頂。受訪者供圖2024年12月27日,位於北京城市副中心張家灣設計小鎮的未來建築科創中心建設工程實現鋼結構封頂。受訪者供圖

固碳增彙,平原森林增彙減排試驗示範區建成

擴大森林面積、保護修復森林,能夠增加對二氧化碳的吸收,增加碳彙,對減緩氣候變暖具有重要作用。2022年通州區成為全國首批「林業碳彙試點城市」,如今在西集鎮,3000餘畝平原森林增彙減排試驗示範區已經建設完成。

「西集鎮森林覆蓋率達48.45%,平原生態林面積大,臨近潮白河,自然條件很好。」據通州區園林綠化局規劃發展科工作人員鄭曉春介紹,目前,示範區正開展林下補櫟的工作,就是在林窗、林中空地等位置補植栓皮櫟等高碳彙樹種。

櫟類是北京的第一大類闊葉樹種和鄉土樹種,其生物量特別大,比如枯落物很多,所以有櫟類的地方,土壤往往很肥沃。同時,櫟樹碳彙能力強,是碳中和的先鋒樹種。北京的鄉土樹種栓皮櫟比一般樹種多吸收14%的二氧化碳。栓皮櫟生態功能強大。據研究,栓皮櫟樹葉吸附顆粒物的能力可與構樹、懸鈴木媲美,優於一般樹種;枯枝落葉的儲水能力高於油鬆、黃櫨、側柏;對土壤重金屬鉛、鎘、鉻、鎳等有一定的富集作用。栓皮櫟種子還可以招引鳥類和小動物,形成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

土壤固碳、節水增彙、綠色防控等技術也已在示範區應用。比如,土壤結構改良技術就是對質地過粗或過細的土壤增施有機肥,優先使用園林綠化廢棄物堆肥等有機土壤改良劑。示範區還布設了對照樣地,開展試驗觀測,將對18個樹種的生長情況進行碳庫指標變化長期監測。

另外,城市副中心首個碳循環公園——永順鎮西馬莊公園一年約可產生45噸園林廢棄物,利用生物技術和封存技術可額外固定16.6-19.8噸二氧化碳,產生2700噸液態煤全部可循環利用,同時節水約30%。

今年打造全球綠色金融和可持續金融中心

目前,通州區全面推進綠色化轉型,國家綠色發展示範區建設邁步起勢,去年交出了一份耀眼的成績單:全市首個新型電力系統站點級零碳融合示範項目建成投用。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正式啟動,試點碳配額成交均價居全國第一。啟動林業碳彙交易,完成平原森林增彙減排示範區年度建設任務。協助市級部門編製全國首個ESG地方標準《北京市企業ESG披露準則》。百億規模綠色能源和低碳產業投資基金正式落地。

今年,通州區將以更高標準、更大力度推進綠色發展,不斷提升發展「含綠量」和「重要性」,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在培育壯大綠色產業方面,將實施公共機構太陽能利用改造二期工程,完成大運河零碳生態公園建設。研究製定零碳園區標準,打造北京綠色技術創新服務產業園等標杆園區。加快建設有機垃圾資源化綜合處理中心,打造無廢城市。高標準打造全球綠色金融和可持續金融中心。

在倡導綠色生活方式方面,通州區將深化BIM技術全過程應用,提升工程建設智能化綠色化水平。開展綠色商圈場景創建,大力促進家電家居、新能源車等綠色消費。通州區還將擦亮綠色生態底色,編製《北京城市副中心花園城市專項規劃暨三年行動計劃》。

新京報記者 張璐

編輯 樊一婧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