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北京養老服務水平,委員們提了這些建議
日前,我國首個以黨中央、國務院名義,對養老服務工作進行體系化制度設計的綱領性政策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深化養老服務改革發展的意見》發佈,完善養老服務體系也是2025年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中的內容,報告還從新建養老服務中心、優化養老助餐點佈局、老樓加裝電梯等方面做出了具體指示。
養老這一議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今年北京「兩會」上,來自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教育、民建、民進等多個界別的北京市政協委員,都帶來了關於提升養老服務水平的提案。新京報記者採訪了多位委員,他們從首都養老服務智能化轉型升級、養老服務人才培養、長護險制度建設等方面,為促進北京市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何銀萍:建議推動首都養老服務智能化轉型升級
北京市政協委員、何氏浩生(北京)國際中醫藥科學研究院院長何銀萍注意到,近年來,北京市高度重視智慧養老工作,市委、市政府印發《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實施方案(2021年—2025年)》,提出加強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科技創新支撐,加強老年輔助技術研發推廣,推動「智慧養老院」及智能養老社區建設。同時,經市政府同意印發的《養老服務專項規劃(2021年—2035年)》,也明確要提高為老服務的科技化水平、信息化水平,推動科技養老產業發展。
目前,北京市民政局已上線北京養老服務網及同名移動端小程序,一站式彙聚養老資源,全天候傾聽民聲民意,並推動養老服務合約網簽、信息化服務監管平台建設等工作,取得明顯成效。此外,北京市還積極探索智慧養老試點工作,圍繞完善數據化線上安全監管平台、搭建智慧養老應用場景模塊等方面先行先試,探索智慧化、信息化助力養老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模式和路徑。
然而,北京市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仍存在一些困難和挑戰,如場地選址、資源整合、監管調度等問題,需要進一步完善和優化。
何銀萍建議政府加大對智慧養老服務行業的政策支持力度,如提供稅收優惠、資金補貼等,鼓勵企業研發和提供優質的智慧養老服務。同時,建立健全智慧養老服務標準體系,確保各類產品和服務的安全、可靠和有效性。
同時,她建議鼓勵企業加大技術研發投入,推動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在智慧養老服務領域的應用,提高服務的智能化水平。「例如,開發智能照護系統和家院協同系統,利用物聯網和遠程智能安防監控技術,實現養老照護服務全要素記錄、全流程監管。」她舉例說。
在產業鏈整合方面,何銀萍建議,推動智慧養老服務產業鏈的整合,加強上下遊企業合作,實現資源共享,降低成本,提高服務效率。依託區域養老服務中心,進一步整合轄區養老機構、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和各類專業養老服務商,構建共生發展的養老服務生態圈。
她也關注到老年人個性化養老服務需求,建議根據老年人的需求和特點,提供個性化的智慧養老服務,滿足不同老年人的需求。例如,通過智能化手段實現服務流程的數字化和自動化,提供個性化的養老服務方案;關注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和社交需求,提供心理疏導、興趣愛好培養等服務。
「全面推動首都養老服務智能化、精準化和高效化轉型升級是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的重要途徑,通過加大政策支持、推動技術創新、加強產業鏈整合等方式,可以進一步提升北京市養老服務的整體效能和質量水平。」何銀萍說。
祖東亮:建議在高職院校開展養老服務類專業公費培養
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青年政治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祖東亮關注養老服務人才支持。他認為,未來,龐大且持續加速增長的老年人群體,會對北京養老服務業提出日益多樣化、專業化和高品質的要求。然而,專業化、高素質的養老服務類專業人才卻長期處於嚴重短缺狀態,這將成為製約北京養老服務業當下及未來發展和品質提升的瓶頸。
他表示,北京市高等職業院校作為培養專業化、高素質職業技能人才的重要陣地,在養老服務類人才培養方面,一直面臨著招生難、生源質量不高、規模效應不足等問題。這種情況如果不能得到政策傾斜和支持,僅憑「市場」這隻手,很難滿足北京養老服務業健康發展對職業人才「量」和「質」兩個方面緊迫的總體需求。
2024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的《關於深化養老服務改革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明確提出「有條件的地方可探索在職業院校開展養老服務類專業公費培養試點,畢業後市場化社會化就業」。「這為在北京市職業院校開展養老服務類專業公費培養,深化北京職業院校養老服務類人才培養改革,提供了政策依據和方向指引。」祖東亮說。
因此,依據《意見》精神,結合北京市實際情況,他建議盡快開啟北京養老服務類專業人才培養的「公費」模式。建議相關政府部門聯合出台相關政策規定,進一步深化北京養老服務業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和招生就業體系改革,並明確從本年度秋季招生開始,對高職院校養老服務類專業人才實行公費培養。他表示:「這也是北京落實中央文件精神,引領全國養老服務業等高品質民生建設的生動實踐和創新探索。」
同時,他建議進一步拓展公費招生範圍至京津冀地區。他解釋稱,一方面,京津冀地區在教育、醫療等資源方面具有互補性,另一方面天津和河北報考養老服務類專業的生源情況也能彌補京籍生源的短板,為未來推進京津冀地區養老服務資源的共享與協同發展提供專業化人才隊伍支撐。
他也建議,深化該類專業的中職(公費)高職(公費)本科(非公費)貫通式一體化培養職教改革。將養老服務類職業教育的中職、高職與本科教育給與特殊政策支持下的銜接(如,適當上調「專升本」比例),讓這類專業更有發展機遇,更有吸引力,從而有助於培養更多高素質、復合型的養老服務專業人才,滿足北京市養老服務行業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
祖東亮注意到,《意見》一方面鼓勵各地開展養老服務類專業人才培養的「公費」模式探索;另一方面也明確不限制畢業後就業去向,可以市場化社會化就業,即不用簽署以往公費生錄取時的就業協議。所以,他還建議,允許公費養老服務專業類學生進行自由而多元化的就業選擇,也鼓勵職業院校與大中型專業化養老機構等簽訂「中高本」銜接的產教融合、校企共育培養協議,優化「上學即入職」的養老服務人才培養新模式,堅持市場化社會化就業,不受「公費」製約。
陶匡淳:建議建立全市統一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
去年發佈的《北京市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23)》顯示,2023年北京市人口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全市60歲及以上常住人口為494.8萬人。戶籍人口中,60歲以上老年人佔比首次突破30%。
近年來,北京市圍繞老齡健康已開展諸多工作並取得成效。例如,北京市民政局等部門出台了居家養老服務網絡、養老助餐、綜合為老服務平台、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失能失智照護服務支持、居家適老化改造等配套政策;北京市衛生健康委等部門還聯合印發了《北京市關於進一步推進醫養結合發展的實施方案》,深入開展醫養結合服務等。
北京市政協委員、畢馬威亞太區及中國主席陶匡淳認為,北京的養老服務體系已具備較完善的頂層設計,為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還需配備系統性保障措施來推動規劃成功落地。
在支付保障方面,陶匡淳提到,當前群眾的養老資金以養老保險和存款為主,政府救助為輔。但養老保險資金池日趨緊張,缺乏可持續性。此外,長期護理保險作為失能老年人照護的有效補充,推動進度相對緩慢。
「再比如,目前老年人醫療需求並未得到特殊關照,醫養結合多停留在義診、陪診、健康檔案等基礎層面,有待建立從急救到照護的多層次保障體系。」陶匡淳告訴記者。
他建議,北京應加快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推進進程,建立全市統一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將符合條件的醫療、醫養、護理、養老機構及居家護理納入長護險支付範圍。同時,規範和完善個人養老金製度,鼓勵企業設立企業年金,分擔養老壓力。
針對老年群體的生活用品、健康消費品相對短缺,公共環境的無障礙設施有待完善等問題,陶匡淳還建議,培育品牌化居家養老服務市場主體,包括機構養老、居家養老、助餐、助浴等服務提供方,同時也要鼓勵企業研發適老化產品,如康復輔助器具、可穿戴健康監測設備、家庭服務機器人等。
新京報記者 葉紅梅 張建林
編輯 張牽 校對 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