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之大者:「江湖」在變,「英雄」在變,唯有家國情懷不變丨娛論
影片《射鵰英雄傳:俠之大者》即將於2025年春節檔與觀眾見面。
徐克執導的上一部武俠電影還是十三年前的《龍門飛甲》,而上一部改編自金庸作品的武俠電影時間隔得更久遠,還要追溯到三十二年前的《東方不敗之風雲再起》(徐克監製、編劇)。
三十二年之後,徐克與金庸在武俠世界重逢了。由徐克自編自導,肖戰、莊達菲領銜主演,改編自金庸武俠小說的《射鵰英雄傳:俠之大者》即將於今年春節檔與觀眾見面。
原著《射鵰英雄傳》(新修版)共40章,100多萬字,一部電影的容量不可能面面俱到,徐克選擇了最後7章最具戲劇衝突的部分,在主題上更想呈現「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家國情懷,這個角度在之前的影視作品改編中很少見。金庸筆下的快意江湖,徐克鏡頭下的俠義世界,相信會給久違的觀眾帶來一種全新的武俠體驗。
金庸塑造郭靖,成為俠義精神像征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再加上一部短篇《越女劍》,金庸創作的15部武俠小說,近1500個人物,為觀眾創造了一個有血有肉的江湖世界。武俠成為獨屬於中國人的浪漫,武俠精神更是流淌於每一個華夏兒女的血脈中。
在金庸的全部作品中,《射鵰英雄傳》是影響最大、讀者最喜愛、影視改編最多的作品之一,被公認是開創了武俠小說的新模式、新格局與新時代的一部作品。它塑造了大量優秀的文學人物,創建了一個精彩完善的武俠世界,並將其融入了我們民族文化的血脈。
《射鵰英雄傳》是金庸先生的早期作品,從1957年元旦至1959年5月19日在《香港商報》連載完畢,金庸於次日便創辦了《明報》。金庸在發刊詞中表明了「公正與善良」的信條。主人公郭靖是金庸精心塑造的人物,這其中必然暗含了作者的個人抱負,郭靖在面對各種矛盾和掙扎時會作何選擇,也是作者思考的問題。
研讀金庸多年的自媒體人六神磊磊說,「那個時期的金庸,很像郭靖。郭靖的使命,是要為金庸的神國開疆拓土,做新武俠小說的第一個全民英雄。」
小說《射鵰英雄傳》最後一幕,郭靖對話暮年的草原大汗。草原大汗問:古今英雄,誰能及得上我?郭靖道:自來英雄而為當世欽仰、後人追慕,必是為民造福、愛護百姓之人。以我之見,殺得人多卻未必算是英雄。當晚草原大汗崩於金帳之中,臨死之際,口裡喃喃唸著:「英雄,英雄……」
在金庸的武俠世界里,郭靖是一個關鍵人物,善良、正直。他已經成為一個文化符號,是一種俠義精神的象徵。
肖戰在電影《射鵰英雄傳:俠之大者》中飾演郭靖。
而從當今還活躍的導演中選擇一人改編金庸的這部武俠作品,非徐克莫屬。徐克的武俠世界有奇幻飄逸的浪漫主義,也有江湖險惡的現實孤冷,他總是在武俠世界的縫隙中尋求著現實表達。
「江湖」在變,「英雄」也在變,每個時代都有符合當下的價值認同和情感訴求。相信徐克在《射鵰英雄傳:俠之大者》中,也會對江湖和英雄作出重新定義,將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結合在一起,給觀眾呈現一個不同角度的金庸作品解讀,讓金庸作品煥發新的生命力。
片名「俠之大者」,傳遞家國情懷
片名《射鵰英雄傳:俠之大者》中的後綴,出自金庸小說《神雕俠侶》第二十回,篇目即為「俠之大者」,守衛襄陽城的郭靖對楊過說:「只盼你心頭牢牢記著‘為國為民,俠之大者’這八個字,日後名揚天下,成為受萬民敬仰的真正大俠」。楊過雖然知道郭靖是自己的殺父仇人,但聽完這番話之後,也不禁肅然起敬。
將《神雕俠侶》中這四個字拿到《射鵰英雄傳》中來做片名,也恰如其分。因為《射鵰英雄傳》《神雕俠侶》以及後來的《倚天屠龍記》正是金庸創作的「射鵰三部曲」,郭靖一直貫穿其中。
不難看出,徐克在這部《射鵰》電影中,更想傳遞的是「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家國情懷,而這個角度在之前的《射鵰》影視作品改編中鮮有觸及。
《射鵰英雄傳:俠之大者》改編自原著第34章至40章,從「島上巨變」「鐵槍廟中」「大軍西征」直到「華山論劍」,基本就是小說故事最有戲劇張力、最高潮的部分,其中包括「江南七怪」中五人在桃花島離奇死亡、郭靖與黃蓉的情感糾葛、蒙古軍營內鬥智鬥勇……江湖對決、兒女情長、家國情仇、民族大義等種種矛盾衝突及複雜情感交織在一起。
小說最後這七章,不僅囊括了原著中最為緊張激烈的情節衝突,還將金庸對「俠之大者」的詮釋推向高潮。郭靖在得知蒙古大軍將入侵大桑治後,放棄金刀駙馬的身份,和蒙古徹底決裂,決定鎮守南桑治邊關,防禦蒙古鐵騎的進攻。那個草原「傻小子」最終成長為「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英雄。金庸筆下的他,自從「靖康之恥」取名之日起,個人命運就和國家命運聯繫在一起,在江湖的恩怨情仇中,郭靖始終心繫家國。
電影《射鵰英雄傳:俠之大者》傳遞的是「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家國情懷。
在《射鵰英雄傳:俠之大者》的預告中,郭靖有句旁白:「江湖之大,高手輩出,武功高強的人未必就有一顆憐憫之心,而武功低的人,未必就不能行俠仗義。」這句話同樣傳遞出這部武俠電影的精神所指,一個人的俠義精神,並不以武功高低做評判,而是要看其是否有胸懷天下的憐憫之心。成為一個武功蓋世的人,固然很難,但比成為一個叱吒江湖的高手更難的是,如何用你的武功造福身邊人,甚至天下之人。
《射鵰英雄傳》是金庸創作的第三部武俠小說。晚年回看時,金庸說,寫郭靖時對文學還瞭解不深,是對理想人格的一種塑造。但對「大俠」二字的定義和理解,他覺得在《神雕俠侶》里已寫得很明白,「俠,是不為自己利益而去幫助別人,犧牲自己的部分越多,就越困難,這個‘俠’字就越大了。」而在談到自己作品的最大價值時,金庸表示:「我的小說價值在於強調是非觀念,做人強調要有俠義精神,看到不公平的事情要站出來,同情弱者,見義勇為,不該做的事情不做。」
金庸借由郭靖之口,說出「為國為民,俠之大者」,凝練出中華民族所有人心中的家國情懷。回映到當下現實,徐克的這次改編或許也有對時下的思考和態度,那些在社會中默默奉獻卻不計得失的普通人,如同「武功低的人,未必就不能行俠仗義」,他們也可以稱之為「俠之大者」。
徐克拍武俠,「根正苗紅」
徐克和金庸的淵源頗深。在83版電視劇《射鵰英雄傳》中,徐克曾做過執行導演,成為這部備受好評的作品創作的一分子。
進入到上世紀90年代,徐克以或導演或製片人或編劇的身份,創作了《笑傲江湖》《笑傲江湖2:東方不敗》《東方不敗之風雲再起》三部以金庸武俠小說為藍本的電影。第一部作品中,「滄海一聲笑,滔滔兩岸潮」的曲子不僅名動天下,成為永久的經典,還讓觀眾感受到了江湖的險惡與身不由己;第二部改編更為大膽,將東方不敗性別轉變,與令狐衝有了一段江湖兒女情;第三部在怪力亂神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給觀眾留下了一句「你有科學,我有神功」的經典台詞。
從上至下分別為影片《笑傲江湖》《笑傲江湖2:東方不敗》《東方不敗之風雲再起》劇照。
三十多年後,徐克與金庸再次在武俠世界相遇。只不過,除了上世紀九十年代有一批改編金庸作品的香港電影之外,進入到新世紀之後,金庸作品改編電影幾乎絕跡於內地銀幕,《射鵰英雄傳:俠之大者》成為最根正苗紅且聲勢浩大的一部。
從「香港電影新浪潮」走出來的徐克,一直嘗試開闢一種全新的武俠美學。他執導的第一部作品《蝶變》便帶有武俠片的基因,從中可以看出他對於歷史的思考,之後的《新蜀山劍俠》、《黃飛鴻》系列、《刀》、《七劍》、《龍門飛甲》,甚至可以稱之為「現代武俠片」的《智取威虎山》《長津湖》系列等作品,都可以看出導演傳遞的俠義精神和家國情懷。這種俠義精神一直延續到了《射鵰英雄傳:俠之大者》中,與郭靖身上「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武俠英雄在精神上達成了高度契合。
由於武俠電影在製作上耗費成本高,投資風險大,近些年在大銀幕上觀眾很少能看到武俠類型的電影。觀眾難免會存疑,在當下的時代,為什麼大銀幕上還需要武俠電影?看這樣一部武俠電影有什麼意義?
因為武俠是中國獨有的文化,也是很容易進行文化輸出的一個品牌,無論是金庸的武俠小說,還是改編的各種影視作品,都曾哺育了無數讀者和觀眾,甚至風靡世界。武俠文化承載了中華民族的一種文化基因,早已根植於中華兒女的血脈深處,也厚載著數代中國人的俠義英雄夢。江湖未遠,俠義永存。
曾經一起讀金庸的同齡人,可以去影院里緬懷青春、重溫記憶,也可以帶著下一代去感受傳統文化和武俠精神。或許,這就是徐克改編《射鵰英雄傳》、再拍武俠的意義。
即將於春節檔上映的這部《射鵰英雄傳:俠之大者》,擔負著重振武俠電影這一類型片的大任,它也將成為檢驗觀眾能否重回影院的一塊試金石。希望在徐克導演的執導下,武俠電影的那把火,能夠再次被點燃。
新京報記者 滕朝
編輯 黃嘉齡
校對 劉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