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的鄉村怎樣發展?政協委員們這麼說
2025年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將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堅持大城市帶動大京郊、大京郊服務大城市,落實鄉村振興促進條例,千方百計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
1月15日,北京市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舉行「發揮體制改革牽引作用,促進首都城鄉融合發展」專題座談會。來自不同界別的政協委員齊聚一堂,建言獻策,共同探討首都城鄉融合發展之路。
1月15日,北京市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舉行「發揮體制改革牽引作用,促進首都城鄉融合發展」界別聯組座談會。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以鄉村融城市,現代化也要留住鄉愁
推動農業農村優正選展,是我國全面實現現代化的重要策略之一。作為一個超大城市,北京將為3700多個村莊摹畫怎樣的鄉村發展圖景?
位於永定河沿線的門頭溝區,擁有悠久的農耕歷史、豐富的農業資源和特產。近年來,當地挖掘、培育了京西古道、門頭溝精品小院等農文旅特色品牌,為鄉村發展注入新活力。
北京市政協委員、門頭溝區政協主席張翠萍表示,門頭溝區的定位,是首都西岸重點生態保育及區域生態治理協作區、首都西岸綜合服務區、京西特色歷史文化旅遊休閑區。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抓好京西‘兩園一河’聯動發展,加快濱水和核心帶建設」,這為京西地區高質量轉型發展帶來了新機遇。
為此,她建議,完善永定河和清水河岸線聯建聯防聯治保護機制,系統梳理永定河濱水核心帶河堤、河灘、公園綠地等沿線資源,繪製京西山水文化圖卷。同時,規劃跨區域文旅精品線路,以永定河濱水綠道為媒介聯動兩岸,以京西古道為載體打通區域資源聯動通道,實現「古今共振」,講好「京西故事」。
城鄉融合發展,並非將鄉村變成城市的模樣。北京市政協委員、延慶區委常委索軼軍表示,城鄉融合中,鄉村不可避免地向城市融合,因為城市生活更便利、更美好。但同時,鄉村的現代化,也要體現農村特色,保留鄉村風貌,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不能千村一面、破壞環境、文化斷裂,不要犯「城市病」。
他認為,北京「大都市小農業」「大京郊小城區」的市情特點,決定了京郊農業發展應主要圍繞首都市場,走高附加值、都市型農業、生態農業的路子。農村的發展應該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上向高水平城市文明對標,農民的發展應該向高素質市民方向提升,才能實現鄉村向城市的融合。
以城市促鄉村,未來還能做哪些事?
現代化的歷程中,從城市先行到城市反哺鄉村,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城市的力量正在快速助力鄉村現代化。北京的城市發展,又將如何助力鄉村振興?
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市鄉村振興專家諮詢委員會專家委員郎曉雷表示,投資和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兩駕馬車」,應加大對農村地區投資力度,著力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建設更多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通過農文旅體與康養產業融合發展,帶動城市人到農村投資與消費,拉動農村消費需求增長。
同時,進一步深化體制改革,鼓勵和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通過打造農產品品牌,擴大市場銷路,促進產品提質增效。另外,要不斷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和附加值,不斷開拓出口市場,促進該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近年來,北京「正選經濟」發展迅速。北京市政協委員、中建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宜夏表示,未來可以以「正選經濟」為引擎,賦能城鄉融合發展。
她認為,正選經濟強調鏈式全過程發展,要牢牢抓住首都鄉村獨一無二的資源,在文化、體育、娛樂、康養、休閑、民俗等多個維度上,通過正選儀式、正選活動、首展、首戰,把內容做得不可替代,引領消費潮流,拓展新型消費場景,強化地方品牌的市場認知度,以特色化、品牌化、個性化提高首都鄉村旅遊的吸引力。
吳宜夏建議,未來還需不斷提升鄉村基礎設施、服務設施的精細化、個性化水平,夯實「正選經濟」硬件基礎。
以產業通城鄉,打通融合發展之路
產業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也是鄉村振興最重要的部分,如何讓城鄉產業融合發展?索軼軍認為,在城市發展和產業升級轉型中,一些郊區也具備承接人口和人才、產業和企業、公共服務資源轉移的條件。如延慶區,經過世園、冬奧兩件大事,交通基礎設施、酒店接待條件、市政地下管網等都有了明顯改善。
「郊區生活成本比較低,加上生態良好、環境宜人等優勢,對轉移疏解對像有一定吸引力。如果能夠給遠郊區更多差異化支持政策,我想會很大程度促進當地發展,從而有效推動首都內部協同發展和大都市與大京郊的融合發展。」他說。
鄉村不只有農業等傳統產業,也不只是提供文旅休閑的區域,同樣也有未來產業的巨大空間。張翠萍介紹,隨著京蔚高速的開通,門頭溝區作為首都發展重要門戶,已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區域。門頭溝區近年來大力推進綠色高質量轉型發展,智能算力納入全市算力「一廊四極」整體佈局,建成500P全市最大國產自主可控人工智能算力集群,初步構建起了產業生態和發展要素基本完備的高新技術產業體系,專精特新產業集群初具規模,同時還有550萬平方米的低成本產業空間和老舊廠房資源,可承接中心城區、鄰近區溢出的相關產業。
為此,她建議,利用好新的交通與區位優勢、生態優勢、產業基礎,統籌規劃、系統導入更高能級的新產業資源,推動錯位發展和產業鏈延伸互補,打造京西未來產業創新高地。
以優勢補短板,帶動鄉村更快開展
數十年的城市化中,城市積累了大量優勢資源,這些資源如何下沉到鄉村,成為鄉村發展的助力?
2009年,北京市政協委員、中國農業大學教授芮玉奎開始在鄉村建設「科技小院」,和眾多農學領域的師生一起,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解決生產一線的問題。「通過入駐科技小院,科研人員可以瞭解當地產業發展遇到的瓶頸,瞭解農村、農民需要解決的急難愁盼問題,瞭解農業科技需要解決的卡脖子問題。截至2024年11月底,北京市已經建成113家科技小院。」他說。
如何更好發揮科技小院的作用?芮玉奎建議,要把準科技小院功能定位,對標鄉村振興戰略,集聚人才和科技資源,打造「政產學研用」五位一體的綜合性農業科技服務平台,助力農業人才培養、農業科技創新以及鄉村產業發展。
當然,鄉村對醫療服務的需求也越來越大,而在北京,豐富的醫療資源恰恰是這座大都市的優勢。北京市政協委員、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骨科主任劉寶戈建議,通過城鄉融合,實現醫療資源的優化配置,提升農村醫療服務水平。
「首先是加強資源共享,通過城鄉醫療資源共享,可以將城市的優質醫療資源向農村延伸,提升農村醫療服務能力。其次是繼續促進人才流動,鼓勵城市醫療人才到農村基層醫療機構工作,同時加強農村醫療人才培養,提升基層醫療服務水平。此外,還應該進一步推動技術下沉,通過遠程醫療、互聯網+醫療等現代技術手段,將先進的醫療技術和管理經驗引入農村,提升農村醫療服務水平。」他說。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編輯 劉夢婕 校對 薛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