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員建言宜居韌性智慧城市建設,「智慧」是關鍵詞

推動無人駕駛技術自動泊車系統建設,實現北京市車輛高效停放和動態調度;製定北京市智慧城市建設的路線圖,統籌做好「一網統管」;依託北京市多部門涉水信息平台,實現信息化數據協同共享……1月15日,北京市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舉行「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著力構建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體系」專題座談會。多位委員圍繞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出謀劃策。

1月15日,北京市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舉行「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著力構建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體系」界別聯組座談會。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建議推動智慧社區地下智能立體停車場建設

北京市政協委員、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鞠楊長期從事城市礦產資源開發和城市地下資源建設工作。在此次座談會上,他提出關於超前謀劃,科學應對人工智能和無人駕駛技術對推動北京宜居韌性智慧城市建設的建議。

目前,人工智能與無人駕駛技術已經成為北京市高質量發展和建設世界領先科技園的重要內容。2025年4月1日,《北京市自動駕駛汽車條例》將正式施行。記者注意到,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到,高級別自動駕駛示範區完成600平方公里設施智能化部署。

鞠楊認為,人工智能與無人駕駛技術的高速發展會對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包括城市建設產生重大影響。「比如,城市空間和道路的設計理念可能需要進一步轉變。隨著智能交通系統與無人駕駛技術的應用,將會顯著減少道路的擁堵,並且改變對道路設計的需求。如果繼續採用傳統的道路規劃設計思路,將造成土地資源浪費。」

他還提到,當未來無人駕駛技術將汽車變為道路上流動的共享資源時,或許私家車的需求將下降,人們對停車位的需求也會下降。若繼續大量開發這種停車設施,不僅會浪費資源,還可能限制對其他功能性運力的開發。

鞠楊建議,推動智慧社區地下智能立體停車場建設,推動無人駕駛技術自動泊車系統建設,以實現車輛的高效停放和動態調度,特別是激勵支持綠色交通出行方式,從根本上減少對停車資源的依賴。

此外,要建立國家和地方層面的多部門聯合機制,協調製定和完善無人駕駛汽車的技術標準、生產標準、安全標準及法律法規,同時立法保護無人駕駛汽車用戶隱私和社會公共利益。

建議製定北京市智慧城市建設路線圖

如何建設好智慧城市?北京市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胡澎認為,要提升首都城市精細化治理水平。

近年來,北京在智慧城市建設方面取得長足進步。不過,在胡澎看來,也存在著如數據孤島、信息壁壘、技術創新和應用有待加強、公眾參與智慧城市建設積極性不高等問題。

胡澎表示,要製定北京市智慧城市建設的路線圖,統籌做好「一網統管」。首先要整合分屬不同部門、不同層級單位所管轄的業務信息數據,打破部門間的數據孤島。其次,依託城市管理指揮中心,協調推動網格平台、熱線平台和綜合執法平台多網融合,建立綜合性的城市管理數據庫,實時感知城市運行的「脈搏」和「心跳」。

「要建立‘熱線+網絡’數據綜合對比數析模型,來提升治理決策的科學性,通過大數據彙集分析研判季節性、規律性和苗頭性的城市管理問題,為賽前分析治理和專項治理提供決策依據。」胡澎說,同時還要運用大數據推演各種政策措施在實施時會帶來的風險,及時預測和防範治理過程中出現的次生危害,從而提高城市治理的科學性和嚴謹性。

她認為,智慧城市建設要以民眾的需求為出發點,不斷提升公共服務的便捷性和可及性。如建立遠程醫療服務平台,開發可穿戴醫療設備等,確保智慧城市既有科技魅力又充滿人文關懷。

在構建多元共治格局、加強社會協同方面,她還建議,北京應該加強政策引導,搭建一個多元共治的平台,吸引更多企業、社會團體、民眾參與到智慧城市的建設中來,為提升首都城市精細化治理水平獻計獻策、貢獻力量。

智慧水務建設,不只用於防洪應急

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首創生態環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智慧環保事業部總經理黃綿鬆主要從事水環境綜合治理和智慧化管理有關工作。

他認為,近年來首都智慧水務建設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基本形成了基礎的智慧水務架構,並且與數字孿生項目建設相融合,實現城市內澇、流域洪水的實時預測、主動分析和預警發佈,同時在北京市防洪調度決策、應急處置工作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目前,北京市已經建設了豐富的智慧水務基礎設施,但在資產數據化、數據融合和融合應用方面還存在一些提升空間。」黃綿鬆說。

他指出,當前北京水務基礎設施資產的智慧化還有待加強,比如,在涉水數據融合方面存在不足。涉水數據點多面廣,又歸屬於不同單位,往往面臨著跨部門、跨區域數據共享不充分的挑戰。

「平台系統性基本可以滿足整個業務的數字化和信息管理需要,同時也積累了海量水務數據,但針對性的價值挖掘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實際上,除了防洪應急之外,還有很多典型的應用場景有待拓展。」黃綿鬆說。

他建議,應基於資產數據化的智慧水務體系,構建適合北京超大城市現狀和未來發展需要的水務資產分類編碼及信息收集標準,對水務基礎設施資產進行全面盤點,開展全生命週期資產的標準化、數字化管理,結合靜態資產的盤點及動態監測數據的持續收集,開展資產風險評估及分析工作。

他還提到,要進一步完善水務數據的協同共享。依託水務、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園林等部門既有的涉水信息平台,結合特大洪災之後開展的一系列數字孿生流域建設,開展水域氣候變化、城市建設、社會發展、人居活動等動態維護和體檢評估,實現信息化數據協同共享,建立跨區域、跨流域、跨部門相關數據互通共享機制,大力推動上下遊貫通一體的治理體系建設。

新京報記者 張建林

編輯 劉夢婕 校對 薛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