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舞台生態文明建設者代表唱響《我的家》,揭秘他們的故事

綠水豐漣漪,青山多繡綺。

1月28日,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2025年春節聯歡晚會》上,40多位生態文明建設者代表登上了春晚舞台,共同唱響《我的家》,短短幾分鐘的節目,展現了20年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實踐。

據2025年春節聯歡晚會技藝類節目負責人畢波介紹,《我的家》這個節目主要是挑選最有標誌性、代表性的,演唱者來自在生態文明建設有突出成就區域的一些工作人員。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注意到,這些演唱者有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建設的河北省塞罕壩林場的職工代表、黃海和渤海鳥類棲息地的建設者、呼倫巴爾大草原生態文明建設者、首批國家公園建設者以及參與塔克拉瑪干沙漠鎖邊工程的建設者等等。

正是這些無數為綠水青山奉獻青春的生態文明建設者,讓我們的家從「爺爺心裡的一塊小地方」變成了大家生活的地方。

塞罕壩機械林場第一代建設者C位亮相

「我的家是神奇的一塊小地方,到處都在發芽,全部是綠的」。

節目開始時,在舞台中央,有一位個子不高、白髮蒼蒼、身著紅色外套的老者,她是塞罕壩機械林場第一批女職工陳彥嫻。

塞罕壩林場位於中國河北省北部,佔地9.3萬公頃。由於歷史上的過度采伐,土地日漸貧瘠,北方沙漠的風沙可以肆無忌憚地刮入北京。1964年9月,陳彥嫻中學畢業即組織6個女同學自願到塞罕壩參加植樹造林工作,被稱為「六女上壩」,成了林場的第一批女職工。

在艱苦的條件下,「林一代」們在塞罕壩開創了國內機械栽植針葉林的先河,在荒漠沙地上,樹被種活了。隨後的幾十年中,通過三代塞罕壩人的努力,林場林地面積由建場之初的24萬畝,增加到115.1萬畝,在防風固沙、保持水土等方面發揮著綠色屏障的作用,而這裏壯麗的自然風光每年也吸引著無數遊客。

三代造林人半個多世紀的持續奮鬥,讓貧瘠沙地變成綠水青山,也獲得世界讚譽。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宣佈,中國塞罕壩林場建設者獲得2017年聯合國環保最高榮譽——「地球衛士獎」。

澎湃新聞注意到,塞罕壩林場老中青三代代表曾在堅尼亞內羅畢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總部合照留念,陳彥嫻就在其中,是「老一輩」代表。

陳彥嫻說:「綠色發展對我們國家來說很重要。到處都是綠樹,在這樣的環境當中生活、工作和學習心情非常愉快。」

節目靈感來自新疆環塔克拉瑪干沙漠綠色防護帶「合龍」新聞

據畢波透露,《我的家》源自2024年年底時的一條震撼人心的新聞:2024年11月28日上午,一條全長3046公里的綠色屏障被填補了最後缺口,塔克拉瑪干綠色阻沙防護帶工程實現全面鎖邊「合龍」,數十萬人把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圍了起來。

畢波說,所有節目組策劃人員都被這條新聞感動了,尤其是看到新聞播出時滿屏的彈幕都在刷「人民萬歲」,讓大家感受到:「沒有比人更好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這就是一步一個腳印的力量。

導演組正是依託這個新聞打造了《我的家》合唱節目,邀請了全國林草基層工作者代表,一起唱響《我的家》。

塔克拉瑪干沙漠位於新疆塔里木盆地,是我國最大、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三北」工程建設40多年來,新疆各族幹部群眾勇擔使命、不畏艱辛、久久為功,築起一道道綠色屏障,實現了沙化、荒漠化土地面積「雙縮減」。根據第六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調查結果,荒漠化土地減少1956平方公里、沙化土地減少242.82平方公里,真正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巨大轉變。

來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於田縣的如克牙木·吾加布拉參與了塔克拉瑪干沙漠鎖邊工程,她說:「我的家鄉的特色帶到這個舞台上給他們表演,這是我的榮幸。」

如克牙木·吾加布拉在於田縣沙漠邊緣種植玫瑰花,在表演中她身著維吾爾族盛裝,一直手拿著在家鄉沙漠種出的玫瑰花,邊唱邊跳。

攜「鳥」亮相的濕地科普工作者

在這些面孔中,有來自中國濕地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俞靜漪。她是濕地科普宣教、自然教育行業代表。

俞靜漪介紹說,這個節目的表演者被節目組要求自帶道具,「我主要是在做鳥類保護的科普宣教,所以準備了5只國家一級保護的鳥,做了徽章,希望用藝術保護自然。」

澎湃新聞注意到,舞台上還有來自河北滄州南大港濕地的代表,手拿東方白鸛玩偶亮相。南大港濕地和鳥類自然保護區緊鄰渤海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路線上的重要停歇地和中轉站,以及眾多珍稀水鳥的棲息繁殖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落腳南大港候鳥棲息地覓食。

近年來,南大港濕地開展大規模生態修復和治理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據統計,南大港濕地2023年觀測到候鳥10萬餘隻,濕地現有鳥類272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17種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物種多樣性穩步提升。2024年6月,南大港濕地獲河北省首批「鳥類天堂」稱號。次月,該濕地作為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的重要組成部分擴展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河北省第一個世界自然遺產地。

護林員代表:要把這片森林和草原要保護得更好

從2021年至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倫巴爾市的朝克圖一直在紅花爾基林業局輝河林場堅守護林員的崗位,他說:「(我們要)把這片森林和草原要保護得更好。」

「希望他們在舞台上勇敢做自己,讓大家看到,我們的生態是一點點變好的。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一個節目告訴大家,我們究竟是怎樣一步一個腳印把工作實現的。」畢波說。

臘瘋是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猛海縣的哈尼族脫貧人口優秀生態護林員代表。穿著傳統的民族服裝,他說,「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糧、有糧才有人」,敬畏自然、保護森林,這是哈尼族世代信奉的生存哲學。

臘瘋管護著近4000畝林地,每月需要巡護至少20天,每天都要巡護一二十公里。自2017年當上生態護林員以來,臘瘋風雨無阻,一次次巡護4000畝林地,精心守護著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多年來,臘瘋負責管護的林區無重大火災、無破壞森林資源違法事件發生。由於工作表現優秀,臘瘋還被猛海縣林草局評為優秀護林員。

臘瘋說,巡山保護生態,是為了子孫後代更好地生活,希望守護的山更青、水更綠,家鄉越來越好。

首批國家公園工作者攜旗艦物種手辦亮相舞台

在《我的家》節目表演中,還有來自國家公園的工作者,他們頭戴大熊貓帽子、手拿雪豹、老虎等動物玩偶,向觀眾展示棲息在國家公園里的旗艦物種。

2021年10月,我國正式設立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國家公園,把自然生態系統最重要、自然景觀最獨特、自然遺產最精華、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部分保護起來,保持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體現全球價值、國家象徵、國民認同,給子孫後代留下珍貴的自然資產。

舞台上的這隻「雪豹」就棲息在三江源國家公園,這裏地處青藏高原腹地,廣泛分佈冰川雪山、高海拔濕地、荒漠戈壁、高寒草原草甸,生態類型豐富,結構功能完整,是地球第三極青藏高原高寒生態系統大尺度保護的典範。

在三江源地區,雪豹是旗艦物種,雪豹的生存狀況和種群數量衡量著青藏高原生態系統的健康程度,所以亮相舞台的雪豹玩偶非常具有代表性。

頭戴大熊貓帽子的表演者來自大熊貓國家公園,跨四川、陝西和甘肅三省,保護面積2.2萬平方公里,是野生大熊貓集中分佈區和主要繁衍棲息地,保護了全國70%以上的野生大熊貓。園內生物多樣性十分豐富,具有獨特的自然文化景觀,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示範區、生態價值實現先行區和世界生態教育樣板。

東北虎豹國家公園跨吉林、黑龍江兩省,與俄羅斯、北韓毗鄰,保護面積1.41萬平方公里,分佈著我國境內規模最大、唯一具有繁殖家族的野生東北虎、東北豹種群。園內植被類型多樣,生態結構相對完整,是溫帶森林生態系統的典型代表,成為跨境合作保護的典範。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位於海南島中部,保護面積4269平方公里,保存了我國最完整、最多樣的大陸性島嶼型熱帶雨林。這裏是全球最瀕危的靈長類動物——海南長臂猿唯一分佈地,是熱帶生物多樣性和遺傳資源的寶庫,成為島嶼型熱帶雨林珍貴自然資源傳承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典範。

武夷山國家公園跨福建、江西兩省,保護面積1280平方公里,分佈有全球同緯度最完整、面積最大的中亞熱帶原生性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是我國東南動植物寶庫。武夷山有著無與倫比的生態人文資源,擁有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遺產」,是文化和自然世代傳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