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回家最初的模樣 《春運》記錄春運70年|春節薦讀

《春運》《春運》

封面新聞記者 張傑

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我們對過年回家的渴望從未改變。春節申遺成功,讓全世界更加深入地瞭解了每年在中國大地上發生的一場超大規模的人口流動盛宴。每年臨近春節,億萬中國人就會踏上回鄉之旅,不遠千里萬里和親人共度佳節,感受家的溫暖與力量。自1954年「春運」 一詞首次出現在媒體,其就承載了中國人許多難忘的記憶,細節尤為觸動人心。「春運」稱得上是一部微縮的中國出行史。見證著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變化。

2025年1月,一本全景展現春運七十年的《春運(1954—2024)》由中華書局推出。該書通過大量珍貴的歷史照片和生動的文字描述,全景展現了中國春運70年的變遷歷程。書中記錄有數億人的回鄉之旅,很多人從中可以照見幾代人最初回家的模樣。

1965年春節期間,北京站的工作人員在春節期間堅守崗位,為旅客服務。 蔡壯田 攝1965年春節期間,北京站的工作人員在春節期間堅守崗位,為旅客服務。 蔡壯田 攝
2006年1月19日,安徽潁上縣火車站,暴雪中回家的一家三口。吳芳 攝2006年1月19日,安徽潁上縣火車站,暴雪中回家的一家三口。吳芳 攝

從早期太原站運轉車女車長的工作場景到無錫汽車客運站繁忙景象,從吉林市蛟河火車站的擁擠人群到海口市秀英港碼頭的車輛滯留,從春運期間執勤戰士維護秩序的畫面到軍隊醫療隊員乘坐高鐵專列馳援武漢的瞬間,從扶老攜幼幫助旅客的優秀班組到紮根一線舍小家為大家的鐵路夫妻……這些畫面記錄著春運的變化,勾勒出一幅中國人春節回家與出行並行交錯的社會圖景,展現了中國社會的發展變遷,真實反映了中國人在春運中的精神面貌和情感世界,見證了從1954-2024年中國社會的滄桑巨變。

2010年1月30日,巴木玉布木背著大包、抱著孩子在南昌火車站匆忙趕車。新華社記者 周科 攝2010年1月30日,巴木玉布木背著大包、抱著孩子在南昌火車站匆忙趕車。新華社記者 周科 攝
2019年1月18日,上海開往阜陽的K8482次列車上,來自安徽渦陽的王女士一家三口在車廂交界處的一個拐角熟睡。吳芳攝2019年1月18日,上海開往阜陽的K8482次列車上,來自安徽渦陽的王女士一家三口在車廂交界處的一個拐角熟睡。吳芳攝
2023年1月7日春運首日,重慶火車北站,一束陽光照射在候車室的旅客身上。今年春運群眾返鄉過年及旅遊需求旺盛。 劉嵩 攝2023年1月7日春運首日,重慶火車北站,一束陽光照射在候車室的旅客身上。今年春運群眾返鄉過年及旅遊需求旺盛。 劉嵩 攝

(圖片由中華書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