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評論|央視蛇年春晚收視率創紀錄,總有一種情懷溫潤人心

車家竹

1月28日晚8點,中央廣播電視總台《2025年春節聯歡晚會》以「巳巳如意,生生不息」為主題,正式拉開帷幕。1月29日淩晨,「春晚」官方微博發文表示,總台蛇年春晚在境內新媒體端的實時直播收視次數和互動量均創新紀錄。據初步統計,新媒體端直點播收視次數28.17億次,去年同期21.27億次,同比增長6.9億次。春晚社交媒體話題閱讀量達166億次,比去年同期增加5.5億次;春晚社交媒體互動量達6.7億次,比去年同期增長13.75%。無障礙轉播及報導全媒體觸達5200萬人次。(界面新聞)

對於春晚這個「老朋友」,人們總是滿懷期待。春晚,早已超越了單純的文化娛樂範疇,成為了一種文化現象,一種社會儀式,一種全民共情的文化盛宴。自1983年開辦以來,已成為中國人迎接農曆新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承載著幾代中國人的集體記憶,見證了時代的變遷,也記錄著社會的發展。每年除夕夜,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著年夜飯,看著春晚,歡聲笑語中洋溢著濃濃的幸福。這一刻,春晚不僅僅是一台晚會,更是一種情感的橋樑,將天南海北的中華兒女緊緊聯繫在一起。

今年的春晚,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呈現出許多新的亮點。科技元素的融入,為這場傳統盛宴增添了新的活力。XR+數字孿生+VP、虛實融合、無障礙轉播……整場晚會傳統文化與現代韻味兼具,藝術感與科技感相融,喜慶熱烈,年味兒十足。機器人跳二人轉已不新鮮,2024年申遺成功的「北京中軸線」也能在春晚舞台上徐徐展開,歷史厚重感撲面而來。創新技術的應用,增添了幾分「科幻」感覺,打破舞台的界限。這一系列科技創新與實際應用,帶來的是精神世界的豐盈,彰顯滿滿創新活力。

事實上,春晚不只是一道簡簡單單的文化「年夜飯」,它還如同冬日裡的一爐溫暖的火,不僅照亮了除夕夜的星空,也溫暖了億萬家庭的心房。它是一封跨越千山萬水的家書,字裡行間滿載著對親人的思念和對團圓的期盼。在這個特別的夜晚,無論你身處何方,只要打開電視,那熟悉的旋律和歡聲笑語就能瞬間拉近與家的距離。

當然,春晚也並非完美無缺。隨著時代的發展,觀眾的審美需求日益多元化,對春晚的期待也越來越高。如何平衡傳統與創新,如何滿足不同年齡層觀眾的喜好,如何從「眾口難調」到「全民共情」,都是春晚需要不斷思考的課題。畢竟,觀眾需要的不是一台完美的晚會,而是一份能共情的「團圓感」,無論它以何種形式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