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分鐘跨越千餘年 鳳凰傳奇這首《棟樑》背後原來有這麼多細節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昨晚(1月28日)中央廣播電視總台《2025年春節聯歡晚會》以「巳巳如意,生生不息」為主題,向海內外受眾呈現了一場視覺奇觀、聽覺盛宴。在春晚舞台上,中國傳統建築創演秀《棟樑》所呈現的沉浸式觀賞體驗令人歎為觀止。集百人之力,台下數月時間,在短短台上幾分鐘的節目背後,還有更多值得我們去聽聽的故事↓↓↓

東方既白,暮鼓晨鍾。中國木結構典範之作孔廟奎文閣豎切面圖式得現真容。《棟樑》選取佛光寺東大殿、南禪寺大殿、故宮太和殿等12個單體木製古建築組成群像集一屏呈現。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為節目組提供了梁思成先生珍貴手稿和策劃思路,「不求原物長存」,但卻物終更始,生生不息。

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副院長 崔冬暉:我們中國傳統建築最精妙地反映我們中國人優秀的道德品質、科技思維、邏輯關係和哲學思想,是這些古建穿插結構和它的結構體系。它之所以屹立千年不倒,來源於這些脊樑,它們穿插的這種力量。棟和梁本身也代表了中國人的文化氣象和文化風骨,把他們的這種氣象和氣韻傳承下來,表達出來。

珠流璧轉,與天地同長久。中國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和宇宙觀,賦予在祈年殿空間建築極致的中式美學中,也是獨屬於中國人的浪漫。

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副教授 史洋:祈年殿最外層的十二根簷柱,代表十二時辰,中間的十二根,代表的是十二個月。中心有四根非常高的柱子,我們叫通天柱,代表春夏秋冬。外圍的二十四根柱子加起來代表的是二十四節氣。二十四根加上中間的四根,代表二十八星宿。再加三層的八根矮柱,代表三十六天罡。它有一套非常系統的中國古人對天地、對整個世界的思考在裡面。

樑柱巋然不動,斗栱恣意飛揚。中國建築以榫卯等多種中國傳統木作結構方式「盡錯綜之美,窮技巧之變」。總台技術製作團隊,使用虛實融合超高清製作系統和XR+數字孿生+VP等技術,希望即便是坐在電視機前的觀眾,也能如同走進這些建築瑰寶中。然而,難題隨之而來。

《棟樑》視覺導演 國麗:讓大家瞭解古建的魅力,比如佛光寺東大殿,我們在視覺呈現中也有拆解,它除了外立面之外,其實裡面還有很多複雜的內部結構。如何保證拆解它之後裡面呈現的也是準確的,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非常難的難點。

節目每一幀截圖都期望符合建築學學術和測繪意義上的準確,每一秒變換都力圖體現中國古代營造技藝的巧奪天工,每一句歌詞都需要與此情此景呼應。這也成為《棟樑》向觀眾傳達的審美合力。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 朱蕾:節目組呈現佛光寺東大殿的拆解模型,他們給到我第一版方案的時候,看著屋面的瓦的比例不是特別像唐代的建築,瓦的壟數的確比實際的壟數多了兩壟。節目組跟我溝通了大概30處小的優化,呈現出來一個更美、更貼近實際的比例。

小到一個門釘一塊瓦片,大到一個斗栱一個房脊,在以萬為單位的建築構件里,天津大學建築學院為節目組提供了毫米級的測繪數據,實現對構建複雜的中國傳統建築的一比一還原。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建築歷史與理論研究所副所長 楊菁:掃瞄精度達到了基本上兩個點之間的距離小於一毫米。掃一圈叫一站,一站大概就有上億個點。最後把這幾百億個點組成了一個空間完全立體的點雲,就能呈現出一個比較精確的古建築的面貌。

這種匠心和對極致的追求,不僅體現在視覺奇觀里,也體現在聽覺的盛宴和感官的體驗中。

總台春晚歌曲組導演 公續平:玲花老師的唱詞當中有一句叫青瓦伴紅牆,藏起歲月長篇,但其實原詞就是作者在寫的時候是青瓦伴紅磚,藏起歲月長篇。紅磚不是中國古建築當中的特色,所以我們把這個詞從紅磚調整為紅牆。看三十六根楠木撐起通天氣派,專家把楠木改成了圓柱,整首歌的氣勢與曲風是合理的,它是脊樑與棟樑的一種體現。

《棟樑》特效技術製作團隊視效總監 王浩龍:我們嘗試了很多方法,最終選擇了通過舞台的轉換,讓演員直接到了浩瀚的宇宙中。

穹廬星漢璀璨,這條最能代表中國棟樑之基的中軸線,與天地對話,與古今對望。錚錚風骨,生生不息。

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副教授 史洋:最後的一個鏡頭裡也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思考,就是穿過這些建築,穿到未來。因為中軸線上有新的、不斷的疊加,有鳥巢、有我們這些新的一些建築,面向的是我們的未來。指導我們未來新的城市建造,新的建築設計應該遵循的一些基本法則,其實就是在我們這些傳統文化里。

總台春晚歌曲組導演 公續平:我們希望身體力行地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也希望在春晚的舞台上向全球傳遞總台的文化表達。

(總台央視記者 於茜 王月 楊煜 紀樂樂 郝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