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丨太行深山裡有群賽戲「守藝」人

人民網邯鄲1月29日電 (記者楊文娟)「威風凜凜震乾坤,執掌東吳第一人,孫主架前為帥首,姓周名瑜管萬軍……」春節前夕,記者來到位於太行山深處的河北涉縣上清涼村,看到在一桌一席組成的簡易舞台上,5名演員來回穿梭,伴隨著鏘鏘鼓點,一場賽戲劇目《火燒戰船》正在緊張排練,準備正月初五上台演出。演員們熱情高漲、精神抖擻,轉身迴旋、閃避騰挪間盡顯戲劇功底。

「在咱們村,老輩子傳下來的說法,唱賽戲能保風調雨順,糧食滿倉嘞!」上清涼村賽戲代表性傳承人王海平眼中閃爍著自豪的光芒,興致勃勃地說道,「我不光愛演,還愛帶著大夥一起排練,看著這些年青人一招一式有模有樣,我這心裡頭比吃了蜜還甜!」他穿梭在演員中間,時而親自示範,時而耐性糾正,對每一個細節都精益求精。

據瞭解,賽戲這一古老的原始戲劇,起源於上古農耕社會,是人們祭祀女媧和山神的虔誠儀式,明清時期達到鼎盛,被譽為「戲劇的活化石」。2008年6月,邯鄲賽戲(涉縣賽戲等)成功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據《上清涼村誌》記載,自西漢建村起就有賽戲演出,上清涼村也是涉縣賽戲傳承的重點村,有西漢時期的《大會垓》《烏江岸》、三國時期的《火燒戰船》《討荊州》、唐朝時期的《兔穴陣》《登州》等30多個劇目。

涉縣上清涼村賽戲演員正在排練。人民網記者 楊文娟攝涉縣上清涼村賽戲演員正在排練。人民網記者 楊文娟攝

「咱這賽戲,雖說看著質樸簡單,可都是真感情、真功夫!」王海平笑著介紹,「樂器、道具、服裝都極為樸素,伴奏沒有絃樂,僅靠鑼鼓等打擊樂器,更顯原汁原味。一條長凳,往那兒一放,武將往上一站,嘿,那就是威風凜凜的戰馬!這樣接地氣的表演形式,深受大夥喜愛。」

今年24歲的楊文凱,是一名常年在外打拚從事互聯網編程行業的青年。春節回家,他毫不猶豫地投身到賽戲排練中。「賽戲的腔調一出來,那股子渾厚淳樸的勁兒,瞬間就把我拉回了小時候。」楊文凱興奮地說,劇情里那些激烈的拚殺場面,配上咱地道的方言,粗獷又威武,一穿上戲服、化好妝,感覺自己就像穿越回了古代戰場,渾身都是使不完的勁兒!

涉縣上清涼村賽戲演員正在排練。人民網記者 楊文娟攝涉縣上清涼村賽戲演員正在排練。人民網記者 楊文娟攝

「一場賽戲,從幼時聽到現在。」上清涼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程王飛感慨萬分,「我姥爺就是賽戲演員,小時候我就跟著他在戲班子裡打轉,耳濡目染,就這麼愛上了賽戲。14歲時,我就可以登台飾演《火燒戰船》里的周瑜,那緊張又興奮的感覺,到現在都還記得清清楚楚!」

然而,賽戲的傳承之路並非一帆風順。20世紀90年代,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鄉村面貌發生巨大變化。古戲台因年久失修,逐漸坍塌損壞;服裝道具也在歲月的侵蝕下破舊不堪;老演員們年事漸高,有的甚至離世,而年輕演員大多外出打工,賽戲團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演員越來越少,演出也越來越少,賽戲幾乎要從舞台上消失,傳承岌岌可危。

「不能讓老祖宗留下的寶貝就這麼沒了!」程王飛暗暗下定決心。2015年,他毅然放棄高薪工作回到家鄉,投身到賽戲的搶救與傳承工作中。2019年,他牽頭成立「上清涼村賽戲保護傳承領導小組」,四處奔走,尋找解決辦法。2021年,他籌資30餘萬元,按照原樣重新修建古戲台。施工期間,他每天都守在工地,精心監督每一個施工環節,確保戲台的質量。

「我就盼著能讓賽戲重新回到咱村的舞台上,讓大夥都能看到、都能喜歡。」程王飛經過一年多的努力,2022年8月,煥然一新的古戲台終於竣工,賽戲表演、排練又有了活動場所。

涉縣上清涼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程王飛(左)正在與演員對詞。人民網記者 楊文娟攝涉縣上清涼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程王飛(左)正在與演員對詞。人民網記者 楊文娟攝

為了吸引更多年青人參與,程王飛挨家挨戶上門講賽戲文化。「孩子們,這賽戲里藏著咱村的根,藏著咱祖輩的魂,你們回來學一學,往後不管走到哪兒,都能記得咱的家!」他的真誠與執著,讓越來越多的年青人開始主動參與到賽戲的傳承中來。

「過年不吃飯,賽戲也要看!」77歲的崔保庭是村里的老戲骨,也是賽戲傳承的重要力量。「每年冬天,孩子們放假回來,我就把他們聚在一起,手把手地教。從表演的一招一式,到敲鼓打鑼的節奏,我都一點一點地摳,就盼著春節的時候,能給大夥獻上一場精彩的演出!」他的眼神中,滿是對賽戲的熱愛與堅守。

賽戲傳承的文化接力賽正在上演。如今,在眾人的共同努力下,30多名「00後」「10後」村民加入了賽戲傳承的隊伍。每年春節、元宵期間,賽戲演出多達50餘場。上清涼村還將賽戲與元宵節轉九曲、清涼武術、秧歌等民間文藝節目相結合,吸引了周邊村莊的村民紛紛前來觀看,觀眾累計超10萬人次。

「一代傳一代,這就是傳承人。」程王飛說,這裏的每個人都是看著賽戲、甚至演著賽戲長大的。鄉親們自導自演的賽戲,不僅是一場場農村的視覺盛宴,更是大家共同的精神家園,希望涉縣賽戲能夠後繼有人,傳唱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