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超賢:《蛟龍行動》造「潛艇」、研究戰術都玩「真」的|導演談
「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毛主席在1959年喊出了這句豪言壯語。1970年12月26日,中國第一艘核潛艇下水。對於每個大國來說,都應該有一部屬於自己的潛艇電影,55年之後,中國第一部展現潛艇大戰的軍事動作電影《蛟龍行動》於1月29日大年初一在全國上映。
![《蛟龍行動》影迷手繪版海報。](http://n.sinaimg.cn/sinakd20250129s/115/w2048h2867/20250129/f0e6-b061fb6e9e743b00ce107875fb2e817f.jpg)
作為《紅海行動》的續集,《蛟龍行動》在題材和類型上都做了升級,為未來軍事題材電影開闢了新的創作路徑。影片將故事聚焦在深海,採用了雙線並行的敘事結構,一方面,蛟龍小隊深入敵後執行危險任務;另一方面,「龍鯨號」上的潛艇小隊則在深海中與敵人展開生死對決。魚雷戰、實戰肉搏、深海恐懼等元素交織在一起,讓觀眾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視覺體驗。
而對於導演林超賢來說,這次創作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戰。拍攝前需要「造」好幾艘潛艇,體積最大的「龍鯨號」潛艇,長120米、寬11米、高16米,整個搭建過程就像做一次科研。水下拍攝又是另一個難題,林超賢說,「全中國都沒人做過海底(鏡頭),我們基本上是摸著石頭過河,碰壁碰了好幾次,不成功就重新開始。所以這一次的資源真的花在了很多開創性的事情上。」新京報採訪出品人、總製片人於冬以及導演林超賢,請他們講述影片創作的幕後故事。
每個大國都應有一部自己的潛艇電影
2018年春節檔,林超賢執導的《紅海行動》上映,最終拿下36.52億票房,成為當年票房冠軍,也收穫了諸多榮譽,不少觀眾留言,希望再看到一部關於我國海軍題材的電影。製片人於冬就跟林超賢導演說,要不要拍《紅海行動2》。林超賢覺得,《紅海行動》已經拍到那個程度了,還能怎麼拍,故事延續性上很難去做,不如想一個其他故事。
海軍有五大兵種,包括海軍艦艇部隊、海軍潛艇部隊、海軍航空兵部隊、海軍陸戰隊和海軍岸防部隊。海軍方面的首長說,可以想一想潛艇的故事。於冬和林超賢也認為,每個大國都應該有一部屬於自己的潛艇電影,於是就沿著這個思路開始去籌備。
於冬透露,在創作初期,林超賢導演還提過想拍中國第一艘核潛艇的故事。1959年,毛主席提出「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之後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的黃旭華帶領團隊自主研發出中國第一艘核潛艇,1970年12月26日,中國第一艘核潛艇下水。四年後,這艘核潛艇命名為「長征1號」,正式編入海軍戰鬥序列,隸屬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北海艦隊。不過,因為找不到太多公開資料,這個故事方向被否了,而將故事背景設定在未來某日發生的一場深海決戰。於冬告訴新京報記者,之所以故事設定在近未來,是聽取了海軍專家的意見,「在我們的部隊,明天就是未來,戰備從來沒有停息過」。
當時海軍方面給林超賢團隊介紹了很多軍事專家,尤其是離退休的潛艇專家,團隊一邊採訪調研、蒐集資料,一邊創作劇本。片中有大量軍事專業術語,都經過專家考證過。
在片中飾演「龍鯨號」艇長趙啟航的張涵予說,這部片子是他從影以來,台詞壓力最大的一部戲。導演林超賢解釋道,在一個幾十秒的作戰時間里,每一個崗位講的話都是一句接一句,台詞不能有慢下來的情況。並且,這不是紀錄片,而是一部商業劇情片,要把真實性和商業性結合好,控制好敘事節奏。
![](http://n.sinaimg.cn/sinakd20250129s/214/w2048h1366/20250129/ec0e-0e9e869dc7207c08776a4fca7ce6decf.jpg)
王俊凱飾演被視為潛艇的眼睛和耳朵的聲呐兵。
影片還為觀眾呈現了之前電影中少有的銀幕形象——聲呐兵。聲呐兵被視為潛艇的眼睛和耳朵,在作戰中,一個優秀的聲呐兵可以及早發現目標,對自我防禦、主動攻擊、掌握作戰的主動權,從而為己方爭取戰機起著很重要的作用。片中有一個鏡頭,王俊凱飾演的聲呐兵在數據分析中心,在電吉他的啟發下找到了潛艇螺旋槳的聲音,從而辨別出敵方潛艇。
在於冬看來,王俊凱這次一改以往的形象,完全把自己變成一個專業的技術兵種,也代表了95後、00後等一批年輕國防力量的樣子。
實景打造一艘潛艇是電影的最大難題
在林超賢看來,拍攝《蛟龍行動》最大的難點在於,不管以前拍了多少作品,對這部電影來說,都沒有什麼直接經驗上的幫助。
潛艇在電影中是一個重要角色,但對於這些潛艇的製式等信息都沒有,最開始林超賢都不知道從何入手劇本。如果拿一個真的潛艇來拍,基本沒有可能性,就算有可能,真潛艇空間非常狹窄,攝影機無法自如運動。林超賢也曾考慮過用特效「造」一艘潛艇,但始終覺得不如「真」潛艇實在,「如果‘真’的潛艇在眾人眼前出現的話,它是一個力量(象徵),是這部戲的精神,是對演員表演最大的推動力,同時也讓觀眾感受到我們對電影創作的認真態度」。
「要實景搭建一艘潛艇,是拍攝這部電影的最大難題」,林超賢說,劇組要在青島打造一艘120米長、11米寬、16米高的潛艇,不是木頭的,而是真的用鋼鐵來做,過程中遇到了很多挑戰。
因為搭建的潛艇體型巨大,以至於青島所有的室內攝影棚都裝不下,劇組只好將搭建場地選在室外的海邊。青島的冬天格外冷,吹著海風,海邊的腐蝕性又很高,有時候做完之後,艇體裂開,要重新做。這種重覆返工,讓林超賢苦不堪言,在選材上用了很多不同的材料,「真的是一次科研」。林超賢說,電影從籌備起,潛艇就開始搭景,有些地方出現了問題,就先拍甲板的戲,一邊拍,一邊搭,直到殺青最後一天還在搭景。
至於潛艇的外形、內部結構,劇組並沒有任何一個參考原型,只有借助邏輯理論。比如指揮艙裡面,左邊是什麼,右邊是什麼,中間座位上那台電腦是做什麼的,全都是根據資料搭建出來的。片中潛艇內的屏幕,也不是後期做上去的,前期團隊就已經研究得很清楚,每一個屏幕里呈現什麼畫面,讓演員可以清楚看到,而不是通過綠幕去演戲。
於冬第一次進入到搭建好的「龍鯨號」時,就被深深震撼,「全都用的真材實料,門把手都是有重量的感覺,所有的艙門也都是咬合住的,包括大大小小的屏幕,得有幾百塊,我還跟監製開玩笑說,要不要這樣‘浪費’」。於冬覺得,導演就是想要一個真實的環境,但這樣狹小的空間,機位怎麼擺,攝影師躲在哪,燈怎麼打,這些技術問題都是挺難解決的。
片中有一個一鏡到底的長鏡頭極具挑戰性,鏡頭隨著潛艇兵進入到「龍鯨號」的生活艙、指揮艙、反製武器艙、指揮中心等空間,展現了「龍鯨號」潛艇的內部結構空間。這一個鏡頭,林超賢導演拍了10天,排練了兩週。在沒有演員實拍之前,攝影師自己先排練了很長時間,比如攝影師要過每個艙門,下一個攝影師要接過攝影機,還不能讓觀眾感覺到,燈光也不能出問題。等演員就位時,每個人的走位也要配合得非常好,一旦出現問題,就要從頭來過,無論對於鏡頭調度還是演員表演,都堪稱巨大考驗。
![](http://f.sinaimg.cn/sinakd20250129s/700/w960h540/20250129/28c8-gif44644504ead6a0c78b69d888e1a52c1b.gif)
在導演林超賢看來,每一個大國,都有一部屬於自己的潛艇電影。
在林超賢看來,中國要拍一部潛艇電影,不但要與國外的同題材電影對比,還要超越它們。《蛟龍行動》中呈現的很多元素,基本上在外國電影中都很少見。比如潛艇作戰,除了聲呐之外,還要跟海底地形相結合,只有對附近地形瞭解,才可以利用地形去跟對方作戰。
「之前很少有影片呈現過海底是什麼模樣,一般我們看潛艇電影,海底都是黑漆漆的,什麼都看不到,這一次你會看到海底的情況是怎麼樣」,林超賢說,團隊在做資料的時候,光是在各種海底地形上的研究,就花了大量時間,建了很多模型去演練,然後跟特效團隊也探討了很多遍。
電影最後的潛艇大戰,拍得扣人心弦、緊張刺激,在之前華語電影中沒有出現過。林超賢說,之前的電影很少呈現這種戰術性的表演,他個人比較追求這種風格,比如前雷佯攻、後雷打擊,基本上都是真實的戰術。
幾位演員拍攝前已拿到潛水救援級別證書
除了實景打造潛艇之外,水下拍攝是林超賢和團隊面臨的另一大難題。
為了將搭建的潛艇放進水裡,劇組在青島海邊挖了一個17米深的水池。於冬說,「最開始我說,別挖了,用綠幕做特效也是可以的」,但林超賢覺得特效太沒有把握,特效一天沒做完,就不知道效果是什麼樣,還是堅持要真實的水下拍攝。劇組只好在確保施工安全的要求下打造了這個深坑,對於多層結構的潛艇來說,以至於水面下能沒入潛艇的三層。
![](http://n.sinaimg.cn/sinakd20250129s/464/w2025h839/20250129/2d6c-b5e96d9144afe7cb20dfdcdb76c646da.png)
很多《蛟龍行動》的演員在拍攝前已經拿到了較高級別的潛水證。
開機前,演員都進行了潛水訓練,比如在水中將他們的氧氣面罩摘掉,讓他們在黑暗中自己打手棒燈,找到氧氣面罩再戴上。於冬說,這是為了讓他們在水下學會自救,因為實拍時在水下空間小,會面臨各種問題。於冬透露,因為拍攝前演員經過幾個月的潛水訓練,包括於適、杜江在內的很多演員,都拿到了較高級別的潛水證。
拍攝水下戲,在水池還沒有灌水前,林超賢會帶演員在水池下面排練幾遍,瞭解下面的情況是怎麼樣,表演的地方在哪裡。等水池放水之後,林超賢會在地上畫一個平面圖,讓演員在陸地上先走一遍,然後再下水。林超賢隨後強調,「但一下去什麼都不一樣了,因為下面水的能見度很低,光線很差,所有東西都被衝得亂七八糟,後背瓶都不知道去哪裡,所以在水下大家都依靠判斷。」
林超賢導演拍戲有種「拚命三郎」精神,很多事情都親力親為,水下戲拍攝大部分他都會親自掌機,和演員一起下水。其實林超賢之前沒有任何潛水經驗,為了拍這部戲,他也只能從零學起。
![](http://n.sinaimg.cn/sinakd20250129s/466/w2031h835/20250129/ab34-f51d5f3aefc5a712f1696c6f36c4c4b0.png)
林超賢導演(圖右)拍攝很多水下鏡頭時都會親自掌機,和演員一起下水。
有一次水下實拍,蔣璐霞先下水,她的裝備將後面林超賢的氧氣罐拉了下去,整個身體也被拉著不停往下沉,前面的杜江看到蔣璐霞下來好像有些困難,也將她往下拉,上面的李九霄看到整個狀況,就往上拉林超賢,結果林超賢一直處於被拉來拉去的狀態,最後李九霄將他後背的氧氣管塞給導演,才將這場「水下危機」解除。
與林超賢合作多年的於冬知道,所有來拍林導戲的演員,都有一種思想準備——這次不簡單。但相比拍攝《紅海行動》時,於冬覺得,現在的林超賢已經溫柔了許多,每次拍攝前他都要自己先試一試。有一次拍水下戲,林超賢試完之後,覺得水溫不行,就讓演員提前收工了,「今天我們沒準備好,你先回去休息吧」。
海軍題材電影再拍「就是航母了」
於冬小時候曾看過1962年林農執導的電影《甲午風雲》,片中李默然飾演的丹恩世昌站在致遠艦船頭,喊出那句「撞沉吉野」,至今想起來這個經典的悲壯鏡頭,於冬還是會熱淚盈眶。作為一名電影人,於冬希望能盡自己微薄之力推出能夠打動更多人的電影作品,尤其是拍攝以中國海軍為原型的電影,是他一直以來的夢想。
拍《長津湖》系列的時候,於冬看到中國誌願軍裝備這麼差,連個防空武器都沒有,巴祖卡已經是重武器了。到今天拍《蛟龍行動》中的潛艇,看到海軍陸戰隊的裝備,他感到無比驕傲。《蛟龍行動》中出現的單兵飛行器、電磁干擾器等類似科幻片才出現的武器裝備,在2024年的珠海航展中都已經亮相過。「我們讓國人看到我們現代化的強軍夢,我們不僅有能力保衛我們的家園,還有能力維護世界和平」,於冬說,這部電影其實也告訴觀眾,未來戰爭的形態是什麼樣子,和平的守護者在做什麼,電影中就有一個大膽的構想,敵人將你沿海海底的火山激活,引發海嘯,造成沿海城市的自然災害。
![](http://n.sinaimg.cn/sinakd20250129s/199/w2000h2999/20250129/b17b-01f885ac4c8a316eabbbe75512a6a62b.jpg)
製片人於冬在《蛟龍行動》發佈會上與觀眾互動。
《蛟龍行動》的全球首場正式放映獻給了北海艦隊的海軍潛艇部隊。於冬說,由於受到長期工作環境影響,潛艇兵是不愛說話的一群人,但放映那天他們特別激動,全體起立,和台上的演員一起唱起了中國潛艇兵之歌《不要問我在哪裡》,所有人都感動落淚。於冬覺得,作為電影人,第一次將潛艇兵的生活跟戰鬥故事拍成電影,讓全世界看到中國軍人的風采,是特別值得欣慰的事情。
拍攝《蛟龍行動》之後,於冬和林超賢的合作還將繼續,兩人表示還有很多故事要拍,海軍電影一直是於冬的夢想,他希望能夠再接著往下拍。於冬對林超賢開玩笑道:「海軍五大兵種,你已經拍了兩個了,再拍就是航母了」。
新京報記者 滕朝
編輯 黃嘉齡
校對 穆祥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