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史上最大道具,如何將喜鵲「裝裱入畫」?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總台蛇年春晚,舞蹈《喜上枝頭》亮相,汲取「喜鵲登枝」的美好寓意,將整個舞台打造成一幅展開的桑治畫,細膩典雅地勾勒出「人在畫中舞」「展卷臥遊」的沉浸式視聽體驗。

繼龍年春晚的《錦鯉》之後,《喜上枝頭》成為又一個新意滿滿的總台春晚原創舞蹈作品。央視新聞對話總台2025年春晚舞蹈類節目負責人劉惠子,聽她揭秘《喜上枝頭》背後的故事。

舞台成為巨幅捲軸

創意編排難度大於《錦鯉》

「去年的《錦鯉》我們已經挑戰了立面空間,今年的《喜上枝頭》從編排和裝置來講,難度大於《錦鯉》」。劉惠子介紹說,往年大家在春晚舞台上看到的舞蹈基本是在平地上呈現,今年《喜上枝頭》延續了《錦鯉》在立面空間做文章的思路,但採用了不同的創意和邏輯。

「我們利用垂幕、投影和地屏相配合,將舞台壓縮出寬銀幕的電影感,視覺上圍攏成巨幅的國畫捲軸,打造了春晚有史以來最大的道具——實景巨型枝丫。枝丫和畫軸是固定的,舞者在其中是躍動的,一靜一動,簡雅畫風與靈動舞者形成鮮明對比,實現了舞蹈演員、實景樹枝道具與虛擬視覺之間的有機融合。」

這樣的設計,對「物」和「人」來講都是挑戰。

劉惠子表示,一方面,春晚的舞台和一般劇場的舞台不同,沒有額外空間可以藏得下巨型裝置。演出時,3米多高的枝丫需要在幾分鐘之內完成組裝、上台、測試穩定性。

△排練場地練習道具△排練場地練習道具

另一方面,畫卷的設置決定了整個舞蹈沒有大開大合,也沒有俯拍和縱深視角,只能在橫向平面調度,10名舞蹈演員要錯落有致靈動起舞,以細膩的肢體語言傳神表達出喜鵲俏皮的神態,「這非常考驗導演和演員的功力」。

拿自枝丫上俯衝滑行的動作來講,不同溫度條件下,枝丫上滑梯裝置的滑度都不一樣,需要演員自己控制和調節發力,存在很多偶然性。「每次看現場表演,我的手心裡都全是汗,最終演員們都出色完成了這個作品。」劉惠子說。

把喜鵲演活了!

美好傳遞給千家萬戶

節目中,舞蹈演員時而在枝丫上躍動轉圈,時而在留白處翱翔,讓很多觀眾直呼將喜鵲演活了。領舞華宵一說,每個動作點和線之間的連接,都要像毛筆落在宣紙上,在排練中要對身體發力方式、表達方式作出更改。

在如此巨型的裝置上跑上跑下,節奏快且密集,對群舞也是非常大的挑戰。演員們反復觀察鳥類的習性,既要模仿喜鵲的神態,又要舞出寫意的美感,從停在枝頭的狀態特點到飛行時頭部的不同角度,演員們在一次次訓練中反復雕琢動作。

「要讓每一個音符刻在自己身上,形成肌肉記憶,才能自如控制氣場。」華宵一說。

回憶起訓練時的艱苦,華宵一一度忍不住落淚,但她說,創作是需要打破自我的,「不管台下多麼辛苦、不容易,在走上台的那一瞬間,淚和累都變成甜的了」。

「我們想傳遞的是一種美好。」劉惠子說,「喜鵲登枝」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好寓意。「我們在重要日子或有大事的時候,出門總喜歡找喜鵲這樣的好兆頭。舞蹈最後,大家看到一隻喜鵲落在窗格上,寓意著在一年的開頭,喜鵲飛到了千家萬戶的窗戶上,把美好帶給千家萬戶。」

深情致敬桑治畫美學

總台原創優質IP潛力無限

值得一提的是,《喜上枝頭》的舞美設計深情致敬了桑治畫美學。

桑治畫以筆觸細膩、意境深遠著稱,尤其是花鳥畫,在桑治朝迎來了獨樹一幟的黃金時代。節目編導參考大量桑治畫作品,從南桑治畫家林椿的《十全報喜圖》中獲取靈感,將桑治畫的美學哲學完美地轉譯為舞蹈中的構圖邏輯。

演員妝造也從傳統國畫中汲取靈感,選取了中國傳統色「花青」「靛藍」「月白」,與生活中黑白色調的喜鵲不同,取神似而非拘泥於寫實,更為舞台增添一抹亮色和活潑。

如果觀察再細緻些,觀眾甚至能在背景留白處看到一些水漬之類的歲月留痕,這充分體現出了「畫卷」的質感。

往年的春晚舞台上,舞蹈節目多改編自舞蹈大賽中較為突出的作品或舞劇市場上已經比較成熟的選段,劉惠子說,從去年的《錦鯉》到今年《喜上枝頭》《伊人》以及收穫頗多關注和討論的機器人扭秧歌,都是這兩年總台春晚完全原創的舞蹈作品。

「我覺得總台春晚完全有能力也具備條件將原創舞蹈作品做大做強,做出總台的審美表達,讓中華美學精神與當代審美追求融為一體。我們還可以在春晚舞台孵化優質IP成為舞劇,去巡演,上院線。」

△《喜上枝頭》主創合照△《喜上枝頭》主創合照

前不久,總台官宣將在2025年與北京舞蹈學院攜手對龍年春晚原創舞蹈《錦鯉》進行拓展,共同打造時長約為90分鐘的舞劇《錦鯉》。劉惠子對此充滿信心和期待,「大家非常看好舞劇《錦鯉》,未來我們也會開拓更多優質IP,因為總台春晚有無限多的可能性。」

監製丨李浙製片人丨柴婧總台記者丨柴婧 裴勇博編輯丨馬瑋璐 高少卓內容綜合丨CMG觀察 @我是華宵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