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學子首次亮相央視「春晚」,50名青年學生帶來行進管樂表演
在半圓形舞台上不斷交叉行進、伴隨歡快的歌聲吹奏音樂……1月28日除夕夜,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2025年春節聯歡晚會》重慶分會場的舞台上,一群青年學生組成的行進管樂團在《慶·新春》節目的間奏階段亮相,雖然僅有十幾秒的畫面,但50人規模的樂隊表演仍帶給鏡頭前的觀眾們震撼,滿屏洋溢著青春的氣息。
其實,這些參加表演的年青人並非專業演員,而是來自首都北京的青年大學生們,近日,新京報記者採訪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團委副書記趙園及演員代表瞭解演出的幕後細節。這些大學生均來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行進管樂團(又名北京市大學生行進管樂團),這也是首都大學生行進管樂團首次在「春晚」上亮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行進管樂團參與中央廣播電視總台《2025年春節聯歡晚會》重慶分會場演出。 央視春晚直播截圖](http://n.sinaimg.cn/sinakd20250130s/600/w1920h1080/20250130/c749-1d70f4cec390767910076d98a228b469.png)
打磨每一個動作、節拍和表情
為了確保節目的驚喜感和新鮮感,央視春晚劇組與參與節目的演職人員都簽訂了保密協議。此前,春晚的編導聯繫趙園時,只說邀請行進管樂團的學生們上「央視春節特別節目」。「後來得知是春晚,大家都特別激動,盡力協調考期讓同學們到重慶排演。」回憶當時的場景,趙園仍難掩興奮之情。
樂團的學生們也非常積極,踴躍報名。整個團接近120人,根據樂曲的要求、樂器和聲部的配比,以及學生的學業安排,經過全面的篩選,最終確定了50名演員。1月10日起,在結束了所有的考試之後,大家整理好行囊,踏上了赴重慶演出之旅。
「我們乘坐飛機趕赴重慶江北機場。出行前,需要將託運的樂器打包,我和小夥伴們一起給樂器裹上厚厚的泡沫紙和氣柱。」北航航空科學與工程學院飛行器設計與工程專業2021級本科生張子賢負責演奏長號,他介紹,小夥伴們剛下飛機就被重慶的特色地貌吸引,大家還與當地知名的巡遊出租車「黃色法拉利」打卡合照,現場一片歡樂。
![行進管樂團學生們的綵排現場。 受訪者供圖](http://n.sinaimg.cn/sinakd20250130s/128/w2048h1280/20250130/9a05-2ab5cb51577a9c92b7ba1ad4950f8114.jpg)
等待他們的是嚴峻的考驗。趙園介紹,和行進管樂團的學生們以往熟悉的、四四方方的演出舞台不同,為營造時尚新潮、熱辣滾燙的「巴渝特色」,重慶分會場的舞台是不規則的,錯落的圓形舞台、大小台階,都是行進中的障礙。一共兩分鐘的節目、1200名演員,負責在間奏中SOLO(獨奏)的行進管樂團學生們雖然只有十幾秒的表演,但從演奏、流線、儀態到表情都要做到分秒不差,可以說挑戰極大。
「導演團隊精益求精的工作模式和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確實對我們團隊提出了更專業的要求。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節拍,每一個表情都要經過打磨。」北航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行政管理專業2022級碩士研究生郭佳偉是此次演出的學生總負責人,不斷的綵排和訓練讓他找到了登台演出和做科研工作的共通點。郭佳偉介紹,到達重慶之後,為盡快和其他團隊銜接好,樂團主動和導演組申請加排,「專業才是硬實力,務實才是真本事」。
排練中「見過清晨的太陽,也摸過剛結的霜」
因為要配合燈光,綵排得天黑後進行,學生們常常一練就是一夜,上午則抓緊機會休息。「在十幾天的排練中,我們見過清晨的太陽,也摸過剛結的霜。是等待,是調整,是再來一次,大家沒有抱怨,只有認真對待。」回憶綵排時光,郭佳偉滿心感動,早上六點返程的大巴上,同學們問他「哥,我們能行嗎」「哥,剛剛最後一遍我們這邊還是走不齊,明天能不能再練練」「哥,我能不能把鼓槌拿回酒店練」……這種信念讓他感受到了青春的力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行進管樂團是1200名演員中唯一從外省來的隊伍,學生團長承擔的工作尤為辛苦。張子賢和北航可靠性與系統工程學院2024級碩士研究生顏思瑋均是學生團長,從出行前的動員準備、排練期間的日程安排,到後勤保障,再到對大家狀態的關照、心理上的體貼,他們都要負責,這也讓他們成長了許多。
北航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學院的陳佳一是2023級本科生,在團隊中年齡很小,他坦言自己曾急哭過。負責打小鼓的他站在排頭位置,因為把握不好距離、走不到點位,影響整個隊伍,還讓很多同學陪著加練,讓他覺得很愧疚,但小夥伴們給了他很多支持。
趙園介紹,作為北京市大學生行進管樂團成員,學生們經歷過國內外的很多演出,但登上央視春晚舞台還是不一樣的體驗,要在短時間內用更細緻、嚴謹的表演,在鏡頭前展示行進管樂團表演的魅力,這亦會帶來更大心理和身體上的壓力,尤其是臨近春節,身在他鄉,不能和家人團聚,對學生的心態和生活的關心尤為重要,在這些方麵糰長們做了很多努力。
![學生們在夜裡排練。受訪者供圖](http://n.sinaimg.cn/sinakd20250130s/128/w2048h1280/20250130/4e6f-02ac8511ef4a89b688f2cf3d2abfac8b.jpg)
「率團參與春晚對於全團所有人來說都是一種全新的體驗,也是不可多得的機會。相比於參與其他國內外演出,春晚舞台帶給我們的自豪與激動讓我們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演出之中。」顏思瑋回憶,舞台背靠長江,轉身就能看到洪崖洞、朝天門、重慶大劇院喜慶的燈光,團圓的氛圍讓大家常常覺得已經到了除夕,「一家人坐在一起吃著年夜飯準備看春晚,讓人不受控制會想家,但是每當我想到今年春晚能以演員的身份登台時,總有新的力量可以讓我堅持下去,認真排練。」
趙園介紹,學校也製定了多個方案,通過各學院做好對學生們的關心關愛,積極和家長聯動,學生們也得到了家人們的支持。張子賢介紹,因為要對春晚的排練內容保密,他不能將排練內容發送給父母,但可以分享每天的上下班時間以及日程安排。雖遠在他鄉,但父母不僅是他朋友圈的粉絲,還會發送鼓勵的微信,為他加油打氣。
「父母對我最大的支持其實是一份甜蜜而溫馨的期待,我相信今年的春晚,全家一定會早早守在電視機前,體驗這份精彩。」郭佳偉說道。
幕後「老大難」是戴隱形眼鏡
「別動、別動,不要往後躲!慢慢轉動眼球,對,就這樣,成功了!」「耶!」這段激動人心的對白不是發生在演出現場,而是在後台備場時,兩人為另一個人戴隱形眼鏡。在趙園發給記者的幕後影片里,一名男生手指撐開高伯軒的眼睛,毋悅名給他把隱形眼鏡戴進去的一刻,全場安靜,當隱形眼鏡緩緩貼闔眼球後,屏住呼吸的三個人瞬間爆發了熱烈的歡呼聲。
![毋悅名(左)在同學的幫助下給高伯軒戴隱形眼鏡。 受訪者供圖](http://n.sinaimg.cn/sinakd20250130s/277/w1155h722/20250130/272a-f99235237a08d3a9d747ecc0d0ee529a.jpg)
趙園笑著解釋道,舞台的光線絢爛多彩,而學生們戴眼鏡的特別多,為保障鏡頭效果,學生需要統一換上隱形眼鏡,因為很多人從來沒戴過隱形眼鏡,因此就出現了上述歡樂場面。
「團隊的哥哥姐姐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幫我戴上了隱形眼鏡,沒有了框架眼鏡的束縛,感覺自己更精神,化妝後也更好看了。」毋悅名是北航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行政管理專業2022級的本科生,她學會了戴隱形眼鏡之後,也趕緊幫助其他小夥伴們,確保綵排順利進行。
「我平時戴框架眼鏡顯得文縐縐的,感覺只有摘下眼鏡,才能真正將自己的激情釋放在舞台上。」陳佳一和北航飛行學院飛行技術專業2024級本科生庹展也都是第一次戴隱形眼鏡。他們表示,和平時的演出不同,在電視機前的表演不僅要完成每一個音符、每一個動作的精準無誤,還要有面部表情管理。
「在這次排演的過程中,我對春晚有了新的理解,它不只是一場晚會,而是全國人民除夕夜的文化盛宴,承載著大家對新年的期待,所以我們每個人都得全力以赴。」庹展說道。
在一次次的打磨當中,青年大學生們也真正體會到了「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的真正含義。「雖然上台的時間只有二三十秒,但每一次排練都是對我們意志的考驗。我們有過因為疲勞、寒冷而感到沮喪的時刻,也有過因為進步而欣喜若狂的時刻。這些辛苦瞬間,讓我們更加珍惜在舞台上亮相的機會,也讓我們對‘10年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張子賢說道。
新京報記者 劉洋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薛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