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續三千年國民神話之銀幕想像 烏爾善談《封神第二部》的「取捨之道」
再續三千年國民神話之銀幕想像 烏爾善談《封神第二部》的「取捨之道」
中新網北京1月30日電 (記者 高凱)從對中國經典神話的全新講述,到以高科技與工業化製作成功展現的視聽奇觀,再到對東方傳統審美的精彩呈現,2023年暑期檔,《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下簡稱《封神第一部》)不僅收穫票房與口碑,更掀起各類相關討論與關注熱潮。
這波熱度隨著電影彩蛋中「聞太師」的威武凱旋,順理成章被承轉在其續作之上,越過2024年的春秋冬夏,一直延續到蛇年春節。
「如果說《封神第一部》主要是王朝故事,在講矛盾的源起,那麼《封神第二部》則要將鏡頭拉開,進入真正的戰爭」。這個春節檔,一直處在觀眾期待目光中的《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下簡稱《封神第二部》)終於登台亮相。作為《封神三部曲》的締造者,該片導演烏爾善近期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詳解了此次續作中頗引人關注的「取捨之道」。

在《封神第二部》中,人、仙、妖……一如所期,戰爭場面以頗高的豐富度全面展開,而人物方面,除了前作存續的薑子牙、姬發、殷壽等主要角色的故事發展,人們此前通過話本、評書等熟知的《封神演義》中的眾多各具特色的人物也在這一方大銀幕接次鮮活亮相。
在體量達百回的《封神演義》話本中,光是西岐保衛戰這個段落的講述就用了32回的長度,各色人物不計其數,「我們把它拍一個電影,就需要把這32回的故事裝在大概兩個半小時左右的長度中,能夠納入並展開的角色其實是十分有限的」。烏爾善直言,前期創作中,這一番甄選無疑是樁頗為「吃勁」而又非常重要的工作。
在烏爾善看來,作為一部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國民神話,《封神演義》最吸引人的因素之一恰恰在於其中很多人物皆為非常典型的中國式角色,「像中國的評書,小說話本里經常會出現的很多人物原型,是類似的,比如說忠臣、奸臣、英雄,它其實是一大套中國的人格模型」。
「‘封神’的故事中,有太多大家熟悉和喜歡的人物,但其實釐清了原則,這一次的選擇似乎也並不複雜,就是聚焦最有代表性的,跟主題最為相關的角色,為其注入最充沛的血肉」。

新角色中,談到「亮眼」,丹恩嬋玉是其中之一。大銀幕上,由那爾那茜飾演的這位女將軍不僅武力值拉滿,與姬發一同奉獻了極為炫酷精彩的打鬥場面,更在有勇有謀、英姿颯爽這些經典人設元素之上,承載了頗具張力的敘事主題。在《封神第二部》中,丹恩嬋玉看待戰爭、正邪的觀念轉變在起到幫助姬發進一步成長的同時,亦是一次烏爾善口中「對於‘封神’故事本身呈現出的中國人的善惡觀的具象化呈現」。
在這個極具力量感的人物身上,堅毅、困惑與最終得到擴展的格局,皆源於其人物自身的經歷與邏輯。「事實上,我們的評書、古典小說里有很多類似的形象,穆桂英、梁紅玉、樊梨花等等,都非常經典,丹恩嬋玉就是‘封神’中女英雄的代表,她的力量來自自身的經歷和不斷的成長。」烏爾善說。
烏爾善直言,在豐富人物類型和加強主題表達的基礎之上,「當然還要滿足觀眾對視覺奇觀的期待」,如影片中的魔家四將,「魔家四將在整個‘封神’故事中足夠傳奇,且形象早已為大家所熟悉,在戰死後被封神,成為四大天王,這樣的‘熟人’一定要出現。並且要以一種‘真實’的狀態形成兼具有親切感和陌生感的‘奇觀’」。
《封神第二部》以「殷郊複活」為起始與前作銜接,而殷郊這一重要角色也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樣貌。對於這一在三部影片中都有重要推動作用的人物,烏爾善直言,「他其實是我們古典文學裡面經常寫的那種,在倫理與正義之間抉擇的極端人物。在民間傳說中,他的法相三頭六臂,藍色的皮膚,赤紅的頭髮,極具戲劇性,特別有中國的神話風格」。烏爾善坦言,自己從創作之初就確認「一定要用到這個形象」。
「但是為什麼是這個形象?」烏爾善認為,「一定要從戲劇和心理學的角度給出一個足夠強的依據」。在他看來,殷郊的法相樣貌可被理解為其被父親殺害、母親薑王后遇害、心中堅信的信念崩塌之後,激烈的內心衝突與人性矛盾的外化呈現,「法相是他內心的投射,他的三重人格「。正是基於這樣的考量,烏爾善給這一重要形象看點的設定最終為:非實體,有亦真亦幻的幻影投射感,充滿燃燒的能量。
烏爾善強調,電影中出現的奇觀形象應該符合人物心理,也要符合電影的視聽語言的表達邏輯,「它決非只是一個很酷的造型,也不是一個很炫的視效技術的東西,它應該是人物心理的外化」。
據介紹,為了以最理想的形式呈現對殷郊法相的設想,創作團隊選擇了2023年剛剛出現的「體積捕捉」技術,這一新技術在動作捕捉的基礎上,能精確對演員的面部表演進行精確捕捉呈現。「片中殷郊法相的‘三頭’代表的三個人格,每一個的不同情緒,全都是捕捉演員的真實表演來的,細膩、豐盈,這正是我理想中的,用視聽語言的方式呈現出的心理奇觀」。

烏爾善(圖左)與演員黃渤(飾 薑子牙)在拍攝中。片方供圖
在展現升級視聽奇觀的同時,一如前作,烏爾善考慮最多的是:「影片中的故事和人物要和觀者存在聯繫」。
烏爾善認為,神話史詩本身有著特別的文化意義,「尤其是像‘封神’這樣綿延了幾千年的歷史故事和國民神話,它一定投射了很多我們中國人的共同心理,而且這些這種心理模式是在幾千年以來一直很穩定和非常具有根源性的」。烏爾善直言,希望在《封神三部曲》電影中呈現出相關核心元素。
「我們的主題其實正是貫穿整個中國文化的經典的價值觀討論和經典的情感關係的討論,所以每一個人物的選擇都深思熟慮,千挑萬選,人物關係也希望能有代表性,包括整個故事線主線的選擇。我一直認為親情與倫理是中國人整個情感的核心和道德的核心」。
於是,在這一內核之上,在《封神第二部》中,觀眾不僅看到精彩的打鬥橋段、充滿想像力的戰爭場面,更可體知殷壽被揭開的少年心傷,姬發所經歷的少年英雄的成長,殷郊複活之後更為複雜且暗藏伏筆的人格,丹恩嬋玉對於軍人和家族榮耀的認知轉變……
「中國人的家庭觀念,影響了我們的思維方式、影響了我們的社會結構、影響了我們的情感模式,這是特別獨特的、最具有中國文化特點的內核。」烏爾善說。
極致的視覺體驗之外,《封神第二部》中的音樂亦值得關注。尤其在片中被以不同形式多次吟唱的一曲《女懷》,這首以《詩經》中《風》為風格參考創作的歌曲,除對故事人物進行了恰到好處的側面描畫烘托之外,其中流溢而出的上古先民之氣韻於無形中為這一神話故事帶去頗具生活質感的獨特審美體驗。
「復古而不泥古。大銀幕上這個神話世界,一定是想像出來的,但是它要給人真實感,這需要古典美和現代感達到某種平衡。」烏爾善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