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風楚韻歌非遺|耳邊的「土特產」,夠味兒!

來到「中國漢族民歌第一村

丹江口市官山鎮呂家河村,

一定要品品耳邊的「土特產」。

從上古歌謠到新編民歌,

能聽到綿延賡續的中華文脈;

從江南水鄉到黃土高原,

能聽到繁花似錦的神州大地;

從耄耋老人到垂髫孩童,

能聽到純粹的民歌情結、

強烈的文化自信。

呂家河民歌,

動聽在何處?動人為哪般?

出發,開啟鄉音尋訪之旅!

呂家河民歌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候同貴呂家河民歌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候同貴

這是一趟「這邊唱來那邊和」的放歌之旅。出發前我看到一句話:能讓中國人血脈覺醒的文化開關有很多,但民歌一定是最燃的那個。民歌的力量,真有如此強大?寒冬臘月,當我走進「中國漢族民歌第一村」呂家河村,這裏的民歌手們用摯誠的歌聲回答了我的好奇和疑問。

想唱就唱,人均「民歌手」

山裡人過年,最隆重的儀式是殺年豬。年豬宴做得豐盛、熱鬧,預示著來年倉廩可期、年豐物阜。陳霞是呂家河村聚龍山莊的老闆娘,也是村里的民歌手。年味漸濃,滿心歡喜的她經常一邊喂豬一邊哼唱呂家河民歌。作為她的「忠實聽眾」,她家的兩頭豬頗有耳福。

「我的豬是聽著歌長大的,多好,長得肥肥壯壯!我還喜歡一邊做飯一邊唱歌,客人們都說我家的菜注入了音樂細胞,哈哈哈。」

呂家河村民歌手陳霞呂家河村民歌手陳霞

坐落於武當山西南麓的丹江口市官山鎮呂家河村,地處武當山南神道中段。呼吸著道教名山的靈氣,南枕「詩經之鄉」房縣,人們在這裏過著如詩似歌的生活。

呂家河村有1186位村民,其中能連唱民歌兩小時不停的有120多人,能唱100首以上的有80人,有4人能唱民歌千首之多。在這裏,男女老少都愛唱歌,勞動時唱,休憩時唱,高興了唱,苦悶了也唱。春夏秋冬,村里總有歌聲飄蕩。

「百分之八九十的情況下,我在山裡走著走著就能唱起來。大山嘛,在這裡面你想怎麼唱都沒人攔著你,無拘無束。唱歌也不一定非要敲鑼打鼓,原生態的山歌都是清唱的。」梁自起也是呂家河村的民歌手,話音未落他就放聲清唱了一段。眼前這位率直豪爽的大漢,嗓音更加粗糲,他口中的呂家河民歌少了柔美多了高亢,透著濃鬱的陝北風味。「如果非要用一個詞來形容呂家河民歌,那就是豐盛遼闊。我們的歌單里藏著一張中國民歌地圖,歌聲能帶你走南闖北。」

呂家河村民歌手文吉良(左)、陳生秀(右)呂家河村民歌手文吉良(左)、陳生秀(右)

正在表演《山裡人天生愛唱歌》

無事不歌,唱盡南腔北調

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呂家河民歌,最獨特之處在於曲調豐富、唱腔多樣。在現已發掘的79種曲調中,既能聽到黃土高原的高亢粗獷,也能聽到中原大地的渾厚寬和,還能聽到江南水鄉的婉轉纏綿。它薈萃了大江南北的民歌特色,因此,有人稱它為中國漢族民歌的「活化石」。

早在周宣王時期,呂家河民歌就開始傳唱,它源起於《詩經》,成長於秦腔楚曲,壯大於明永樂占士大修武當。呂家河村所在的官山鎮,是為當時武當山建造者供給糧食的信者糧莊所在地。來自大江南北的30萬民工彙集於此,用歌聲打破了語言和文化的障礙。經過歲月的沉澱、時光的萃取,這些傳唱至今的歌謠成為凝結在這片土地上的燦爛瑰寶。

「大修武當山的時候,全國範圍內總共徵集了三十萬工匠,其中有西北的,有東北的,有中原的,有江南的。勞動之餘工匠們也要有文化生活啊,要不就講故事,要不就喊兩嗓子。天南地北的人們聚在一塊,你唱黑土地上的調,我唱黃土地上的調,水鄉的人呢大多溫柔似水,所以像《雙探妹》、《對十花》這些歌就保留了江南的曲風,而《楊家將》就有黃河以北的調子了。」在丹江口市官山鎮文化站站長石則方生動的講述中,一幅熱火朝天的勞動畫卷在歷史深處徐徐展開。

丹江口市官山鎮文化站站長石則方丹江口市官山鎮文化站站長石則方

與世隔絕、艱苦勞作的年代,對生活報之以歌的人們錘煉出了苦中作樂、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和至真至淳的審美情趣。民歌不是鄉親們茶餘飯後的文化消遣,而是「能量充沛」的精神剛需。大夥兒以歌傳情、以歌詠誌,民歌成了無事不歌的呂家河人賴以生存的「第二語言」。

「賣貨有賣貨的歌,比如《貨郎擔》,歌詞寫的通俗易懂又極具有畫面感。每種行當、每個手藝都有自己的歌,泥匠唱泥匠的歌,打夯唱打夯的歌。所以說我們的民歌全都來源於生活,越真實越動人。」在呂家河村的歷史紀念館中,有一個展區集中展示了呂家河民歌中最有生活氣息的「手藝歌」,每段歌詞都註明了「演唱人」和「蒐集人」。在呂家河村黨支部書記易明謙心中,呂家河民歌最有魅力之處就是鄉味特別濃,「就像農村的雞湯一樣,非常濃!你把呂家河民歌一聽,就彷彿走進了呂家河村的鄉間生活。」

一方水土一方歌,繁複多樣的風土人情孕育出異彩紛呈的民歌作品。目前,已收集整理的呂家河民歌共有5600多首,一首民歌就是一把打開呂家河歷史記憶的鑰匙,從中能聽到這片土地千百年來的悲歡離合、世間百態。

「呂家河民歌有三大分類,包括陰歌、陽歌、長篇敘事詩。比如娶嫁、搬新房、過年過節、田間勞作、民俗活動,這些場合必須唱陽歌,‘四六句’這種格式都屬於陽歌。陰歌則是在有人逝世時會唱的歌。這三大分類中,佔比最重的是陽歌。」陳生秀是呂家河民歌十堰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她告訴我呂家河民歌中的「陽歌」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婚嫁要唱「迎親歌」,過年就唱「鬧年歌」,住新房有「暖房歌」,喝酒少不了「勸酒歌」。只要是生活中的陽光和美好,在這些明快亮堂的曲調中都能找到。

呂家河民歌十堰市級代表性傳承人陳生秀呂家河民歌十堰市級代表性傳承人陳生秀

用耳朵打包的「土特產」,令人回味!

鄉村全面振興新時期,呂家河村的美好更是如雨後春筍般旺盛生長。隨著現代化藍莓大棚拔地而起、紅色教育基地莊嚴矗立、村居環境日益靚麗,這片靈動的土地再一次引得天南海北的人們在此聚集。如今,與天生愛唱歌的山裡人們同頻共振的,不止藍天白雲、草木山川,還有被歌聲扣動了心弦的全球「驢友」。

「上次接待了一批俄羅斯人,我給他們唱了幾首呂家河民歌,他們覺得特別好聽。」呂家河村有十幾家農家樂,聚龍山莊的老闆娘陳霞覺得每個經營農家樂的農戶都是「民歌宣傳大使」,和客人的每一場互動都是一次文化輸出的好機會。「俄羅斯的客人問我這是什麼歌,我就大大方方地告訴他們,這是中國的非遺文化,這種腔調濃縮了我們全國各地的小曲小調,他們都感歎中國的文化太博大精深了!」

聳立於呂家河村口的「八卦亭」,是一座道家風格的民歌表演堂,是村民放歌、遊客賞歌的互動空間。村里成立了由20多名歌手組成的呂家河民歌藝術團,每逢節假日就會為遊客們奉上有滋有味的民歌盛宴。這座每年接待上萬名遊客的民歌堂,已是呂家河村獨一無二的「文化坐標」。通過歌手們聲情並茂的演繹,呂家河民歌已然成為讓無數遊客回味無窮的「耳邊的土特產」。

「民歌堂」是呂家河村的鄉間livehouse「民歌堂」是呂家河村的鄉間livehouse

用情傳唱的歌謠,永遠不老!

能唱1300多首呂家河民歌的侯同貴,是村里的「民歌歌王」,更是正在公示中的第二位呂家河民歌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雖已是耄耋之年,老爺子唱起歌來依舊嗓音嘹喨、中氣十足。他沒上過學,幾乎不識字,卻能將1000多首民歌歌詞記得滾瓜爛熟,侯同貴將這樣超凡的記憶力歸因於鐫刻在骨子裡的民歌基因。

「從七歲開始唱民歌,唱了七十多年了。小時候跟我爺爺在山上放牛,他總是唱,我聽著聽著就會了。」我問侯同貴,呂家河民歌最吸引他的是什麼,他咂摸了一會說,「就是覺得有味兒,好聽!」現在,呂家河村民都管老爺子叫「國寶」,很多太久遠的歌只有他會唱了。「我會的歌不重樣地唱,能唱它兩三天。」

令侯同貴感到非常欣慰的是,他心愛的歌謠沒有在時光流逝中褪色。在官山鎮九年一貫製學校的音樂課上,一首首經典又適宜教學的呂家河民歌正在被孩子們踴躍傳唱。當歷經滄桑的傳統音樂插上童聲的翅膀,古老的非遺文化煥發勃勃生機。

採訪這天,正趕上學校「傳承非遺迎新春」節目彙演,二年級的袁若彤和李佳若溪在舞台上過了把癮,當天兩人分別參演了三個民歌節目仍不盡興,走下舞台還沉浸在悠揚的曲調中。儘管對於「傳承」二字,八歲的年紀還不能透徹地理解,但「呂家河民歌」的種子正在她們的心裡發芽、開花。

左為袁若彤,右為李佳若溪左為袁若彤,右為李佳若溪

為了讓更多人會唱、唱好呂家河民歌,2024年丹江口文化部門牽頭完成了《呂家河民歌集》的編撰、出版工作,其中詳盡收錄了近千首朗朗上口的民歌歌詞和曲譜。《鬧五更》、《站花牆》、《十杯子酒迎客來》、《共同締造幸福公約》……在這些或傳統或新編的曲目中,我們聞到了山野的氣息、嚐到了生活的鹹淡、看見了鄉村的巨變,更聽見了深植在呂家河人心中的文化之根。

愛唱歌的人給生活比個耶~愛唱歌的人給生活比個耶~

當一首首動聽的呂家河民歌,被懷著赤誠熱愛之心的人們放聲歌唱,它們必將成為不老的歌謠,代代相傳、經久不衰。

(來源 壟上行 記者 郭蜜蜜 通訊員 顧珊 劉惠敏 編輯 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