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蠆式建設正當時

湖北日報評論員
今天是乙巳蛇年首個工作日。
我們從萬家燈火、閤家團圓的溫馨喜慶中,感受溫暖,積蓄力量,走向新的春天,奔向新的征程。
去年深秋,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踏上荊楚大地,賦予我們「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柱蠆式」的使命任務。全省上下最深切的體會是,湖北發展的定位更高了、標準更高了、要求更高了。
風傳花信,人勤春早。向著建成柱蠆式聚焦聚力、加速奔跑,奮進正當時。開年關係全年,起勢映照走勢,迅速從「假日模式」切換到「工作模式」,以飽滿的熱情、實幹的作風投入工作,拚搏正當時。
(一)

向著建成柱蠆式奔跑,必須找準目標。
省委對標對錶總書記對中部地區崛起及湖北工作提出的要求,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分兩個層面對「什麼是柱蠆式」作出了回答。
第一個層面,深刻理解區域協調發展中的「柱蠆式」概念。所謂柱蠆式,就是事關戰略全局的支撐點、中心點、關鍵點,就是在區域發展上快於、好於、強於其他地區。
第二個層面,精要闡釋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柱蠆式的內涵。湖北要建成的柱蠆式,就是以經濟實力領先、樞紐地位彰顯、科技創新策源、現代產業引領、改革開放賦能、生態環境優渥、社會治理高效、文化繁榮興盛為顯著特徵,以整體提升發展能級、發展速度、發展質效、發展後勁為主攻方向,打造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節點和戰略樞紐,打造中部地區崛起的強勁增長極和重要動力源,打造中國式現代化的區域樣板和重要典範。
這個回答,是理性之思。
兩條母親河、三大城市群、四大經濟區,構成中華大地的地理骨架和經濟格局。
在中國版圖中,總書記評價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中部地區,「在全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肯定面積佔全國1/10、人口佔全國1/4、創造了約全國1/5經濟總量的中部地區,「是我國重要糧食生產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現代裝備製造及高技術產業基地和綜合交通運輸樞紐」。
從「中部三問」,到「中部地區這個‘脊樑’要更硬一點」;從「中部地區的成績更多體現在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上」,到「中部地區發展站到了更高起點上」;從「讓廣大幹部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中部地區崛起的偉大事業中來」,到「地方黨委和政府要扛起主體責任,堅決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推動重點工作任務、重大改革事項落實落地」……深謀遠慮中鋪展開的中部地區崛起藍圖,鼓舞人心、催人奮進。
去年3月,在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奮力譜寫中部地區崛起新篇章」。7個多月後,總書記明確要求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柱蠆式」,荊楚大地在國家戰略中的使命任務進一步凸顯。
事關戰略全局的支撐點、中心點、關鍵點,在區域發展上快於、好於、強於其他地區,8個方面的顯著特徵,一個主攻方向,「三個打造」的目標,是湖北深刻把握一域與全局的辯證關係,知重而擔,就何為柱蠆式作出的理性思考和詮釋。
這個回答,是鮮明註解。
新時代以來,在31個省區市中,總書記用「柱蠆式」賦予一個地方以特殊定位和使命的有4個。
除了湖北,重慶領有「奮力打造新時代西岸大開發重要戰略柱蠆式」之責,廣西肩承「打造西南中南地區開放發展新的戰略柱蠆式」之重,海南擔負「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戰略柱蠆式」之任。單個省區市之外,粵港澳大灣區整體承載「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柱蠆式」的使命。
根據物理學原理,柱蠆式在槓桿系統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支撐和平衡系統,還能改變力的方向和大小,並提高機械效率。區域協調發展中,柱蠆式功能體現為支撐、帶動、示範等,對應的是以自身的更大發展助力於團結合作,貢獻於中部地區加快崛起。
縱觀歷史,中國的區域發展從沿海起步先行,已行至向縱深腹地梯度推進的新歷史階段,中部地區崛起不斷推進,日益接近質的飛躍。立足當下,國際國內形勢紛繁複雜,縱深推進東西互濟、南北協同、陸海統籌的區域協調佈局,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更顯份量之重。從政治高度審視,地區是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的主體、載體,服從大局、服務大局,是職責使命。從發展維度考量,湖北的基礎、條件等和過去相比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只有識變、應變、求變,才能迎來蝶變。
歷史之維、時代之勢、政治之責、發展之要,湖北關於「什麼是柱蠆式」的註解,就是在這樣的宏闊時空坐標上,畫出的一份「思維導圖」。
(二)

向著建成柱蠆式奔跑,必須明確路徑。
就「怎樣建設柱蠆式」,湖北鮮明提出:整體提升「七個力」,即戰略支撐力、創新策源力、產業競爭力、開放輻射力、生態承載力、文化影響力、區域協同力。
整體提升「七個力」,著眼的是提高柱蠆式顯示度。
「七個力」中,戰略支撐力是根本,創新策源力是關鍵,產業競爭力是基礎,開放輻射力是潛能,生態承載力是底線,文化影響力是活水,區域協同力是後勁。
新時代以來,從八點意見到六個方面的工作部署,習近平總書記用兩場座談會為中部地區崛起指明了前進方向。從《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到《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加快崛起的若干政策措施》,在黨和國家一系列決策部署中,中部地區崛起的路線圖、任務書愈加明晰。
整體提升「七個力」,與總書記對中部地區崛起及湖北工作提出的要求高度契合,與黨中央關於中部地區崛起的戰略安排緊密連接。整體提升「七個力」,不是每個力的簡單疊加,而是發展系統的動能倍加,由此不斷提升湖北在助力中部地區崛起進程中的可見性、可感性和影響力。
整體提升「七個力」,聚焦的是築牢柱蠆式堅實度。
湖北東連長三角,西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南連粵港澳大灣區,北通京津冀,處於京廣軸和長江帶兩大發展主軸交彙處,是中部地區崛起、長江經濟帶髮展等國家戰略的交彙點和承載地。
中部地區崛起,是一種整體性的崛起,單個方面優勢突出,難言崛起。柱蠆式,內含整體性功能作用發揮,「偏科」嚴重,不能形成要素聯通功能、輻射帶動功能,難成柱蠆式。整體提升「七個力」,對應湖北在全國大局中的地位,立足湖北持續積累的各類優勢、不斷鞏固的發展態勢、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續航強勁的奮進陣勢,在提升發展能級、發展速度、發展質效、發展後勁中,不斷夯實柱蠆式的穩固性、堅韌性。
整體提升「七個力」,錨定的是增強柱蠆式貢獻度。
按照省委的謀劃和部署,未來5年,湖北經濟總量將力爭跨越7萬億元、8萬億元兩個台階;加快打造高端人才集聚地、原始創新策源地、現代產業創新引領地、創新生態示範地四個高地;力爭今年5大支柱產業全部突破萬億,過千億新興特色產業達到10個;以戰略樞紐打造「九州通衢」,以離岸在岸一體化推動「九州通商」,以高標準制度型開放推進「九州通融」;加快健全綠色產業、綠色能源、綠色制度三大體系,加快建設美麗湖北、率先實現綠色崛起;加強長江文化、荊楚文化、紅色文化等特色資源傳承保護和活化利用,擦亮長江三峽、太極武當、神農秘境等國際文旅名片,推動文化旅遊深度融合;建立健全武漢、襄陽、宜昌「金三角」協同發展機制,帶動長江中遊城市群聯動發展。
這些思路和舉措,建基於對湖北家底的深入盤點,展現了推動柱蠆式建設從「應然」走向「實然」的心誌,體現了以湖北一域之光為中部地區崛起大局添彩的歷史擔當。
(三)

向著建成柱蠆式奔跑,必須砥礪奮進之姿。
就整個中部地區而言,湖北在一些方面處於前列,也在諸多領域面臨百舸爭流的競進局面。總體看,湖北處在經濟發展動力從傳統增長轉向新的增長的重要單元,處在「奮勇爭先、建成柱蠆式、譜寫新篇」的關鍵時段。
牢記囑託、明責而行,才能不負如山厚望。
2020年疫後復甦,2021年複元打和,2022年重回賽道,2023年修復向好,2024年聚勢突破,經濟總量邁上6萬億元台階,提前一年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這些年湖北發展成績不斷上新,根本在於總書記掌舵領航,根本在於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如今,面對「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柱蠆式」這一使命任務,我們要更加堅定捍衛「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進一步提升擔當意識、進取意識,把全部工作向柱蠆式建設聚焦聚力。
只爭朝夕、快馬加鞭,才能不負機遇垂青。
中部省份千帆競發大勢如潮。河南發展壯大樞紐經濟、通道經濟;湖南借力改革開放門戶地區的「跳板」功能,推動「借船出海」;安徽在打造「三地一區」上持續發力、積勢蓄能;江西致力於將聯通東西、承接南北、通江達海的區位優勢轉變為「雙向開放、惠通四方」的發展優勢;山西深化全方位轉型,加快走出一條產業優、質量高、效益好、可持續的發展新路。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到2035年,中部地區現代化經濟體系基本建成,產業整體邁向中高端,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達到較高水平,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基本形成,開放型經濟體制機制更加完善,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康,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瞄準這一時間節點,看清「時與勢」,我們必須保持清醒頭腦,增強緊迫感,敲響「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催征鼓,奮力與時間賽跑。
敢打敢拚、踴躍爭先,才能奮力登上高峰。
在地方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用「勇於爭先」「奮勇爭先」等勉勵各地積極作為。
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光電子信息產業「獨樹一幟」;存儲芯片、心肌旋切、北鬥通導遙一體化等技術和產品世界領先;全球首款續航超千公里氫能重卡試產;首個全國產高通道腦機接口臨床測試;在全國率先搭建國際貿易數字化平台……諸多領域敢為天下先,以強烈爭先意識贏得亮眼發展實績,為湖北加快建成柱蠆式增添了底氣。
不滿足於差不多、一般化,敢與好的比、與快的賽、與強的競高低。全省各地各部門、各行各業都要牢固樹立位居第一不止步、不居第一不罷休的精氣神,不甘現狀,追求更好,敢於突破。
「給我一個柱蠆式,我就能撬起地球!」省思柱蠆式建設,我們總會想起古希臘物理學家阿基米德的豪言。讓我們知責而行、謀定快動,主動作為、再立新功,共同鑄造撬動中部地區崛起的支撐點、中心點、關鍵點。
詳見2月5日湖北日報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