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煙火經濟|舌尖上的「外交官」:河南杞縣大蒜遠銷印尼

一到冬天,北方就燃起了冰雪熱。南方,則成了避寒遊里的「詩和遠方」。人影攢動中,有非遺花燈的巧奪天工,有大集里的「煙火氣」,也有浪漫小城的四季如歌。
申遺成功後的首個春節,花式「整活」與雙向奔赴,是一份鄉愁,亦是中國經濟向上的一個縮影。當億萬中國人踏上回家旅程,熱鬧回歸,「年味消費」成了這個春節的主角。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回到故鄉,記錄舌尖上的家鄉味道,尋找「熱」起來的小城故事。

在香料的國度里,大蒜,是一個奇特的品類,熱烈又溫情,讓人愛恨兩極。又因為不友好的氣味,常年佔據社交黑名單。然而,人類又被這種風味所吸引,常常欲罷不能。很多中國北方人表示,「有蒜才有靈魂」。
大蒜,其實是中藥名,為百合科蔥屬植物的鱗莖,人工栽培。南北各地均有分佈。其中,河南省開封市杞縣,地處豫東平原,素有「中國大蒜之鄉」的美譽,常年大蒜種植面積穩定在70萬畝以上,年產量超過90萬噸,其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均位居全國縣域首位。
王洋(化名)的公司位於河南省開封市杞縣,專注於大蒜的外貿出口業務。
2024年12月14日,王洋公司運往國外的一批大蒜從青島港口出發,一共30個集裝箱。「一個集裝箱29噸,合計870噸。10天到20天時間,貨運船就能抵達印尼最大城市雅加達。」王洋告訴記者,這是去年出口的最後一批大蒜。
當前,杞縣的大蒜產業已經構建了一條涵蓋種植、儲藏、初加工以及深加工、銷售、出口等多個環節的全產業鏈條。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國際市場對優質農產品的需求不斷增長,杞縣大蒜也積極走出去,目前已經成功進入50多個國家和地區,直接、間接出口大蒜及製品超50萬噸。
中國大蒜看杞縣
儘管季節更替帶來市場的波動,即便進入12月的冬季,位於杞縣經五路上的大蒜國際交易市場依然人聲鼎沸。一邊是分揀工人們專注地挑選、打包大蒜,動作嫻熟而細緻;另一邊,裝車工人們忙碌地將一袋袋大蒜搬上貨車,準備發往全國各地。這裏的熱鬧與繁忙,承載著人們對這種獨特風味的無限追求。
來自杞縣人民政府網站的信息顯示,該交易市場2024年12月份每天有180多輛車排隊裝貨,日出庫大蒜達5000噸以上,產品銷往北京、重慶、成都等國內大型市場,及印尼、馬來西亞等多個國外市場,將杞縣的風味傳遞到世界的各個角落。

在歷史的脈絡中,杞縣如同一顆鑲嵌在豫東平原上的明珠,承載著千年的文明與榮光。這裏曾是夏朝杞國的都城,歷經千餘年的風雨洗禮,積澱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如今,杞縣隸屬八朝古都開封市,北接蘭考縣,西距開封市區約60公里,地理位置優越。作為近代豫東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杞縣見證了豫東戰役的烽火歲月,留下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成為這片土地上不可磨滅的歷史印記。
從產業的視角看,杞縣作為農業大縣,大蒜無疑是其特色與支柱產業。杞縣的大蒜種植歷史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承載著悠久的農耕文明。1981年,大蒜開始在杞縣的葛崗與裴村店兩鄉鎮試點種植推廣。20世紀90年代末,杞縣的大蒜種植規模迅速擴大。進入2000年,曾任杞縣縣長的焦躍進(焦裕祿之子)攜本地特色農產品赴京參加第三屆全國優質農產品展銷會,引發了廣泛關注,迅速提升了杞縣大蒜的知名度。
「2000年左右,杞縣大蒜價格低迷,進入滯銷,老百姓的大蒜賣不出去。後來,縣領導到北京推廣‘金杞’牌大蒜,成功打響了品牌。從那以後,杞縣大蒜的發展一年一個台階,產量和銷量逐年增長。」開封市車曼農產品有限公司總經理車小曼回憶道。
經過二三十年的發展,杞縣大蒜種植面積常年穩定在70萬畝以上,年產量90萬噸以上,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均居全國縣域第一位。
何東是杞縣蘇木鄉下轄自然村的一位種植戶,也是村里最早一批嘗試種植大蒜的農民之一。他回憶道:「1983年,我從杞縣外貿局購買了蒜種,開始試種大蒜。當時村里還有十來戶村民和我一起種。記得第一年的大蒜價格很低,收購價只有2.5毛一斤,後來價格逐漸上漲,從4毛、5毛一路漲到6毛、7毛。2024年,我家的大蒜收購價漲至3.6元/斤左右。」
何東繼續說,最早時,大蒜畝產量大約在2000斤左右。到了上世紀90年代,隨著地膜技術的推廣,大蒜產量顯著提升,畝產超過3000斤,最高可達3500斤。儘管種植大蒜十分辛苦,但相比種植小麥、玉米,收入明顯更高。
據何東介紹,該村目前90%以上的土地都用於種植大蒜,其餘少量土地則種植小麥。
從杞縣高陽路口一路向南,便可直達蘇木鄉。作為杞縣重要的大蒜種植鄉鎮,蘇木鄉憑藉其顯著的優勢,被評為「全國蒜業十強鄉鎮」,這也是杞縣唯一獲此殊榮的鄉鎮。蘇木鄉擁有65座冷庫,共計185個門洞,總庫容達15萬噸;此外,還有22座保鮮庫,共計50個門洞,為大蒜的儲存和保鮮提供了堅實保障。用車小曼的話說,「中國大蒜看杞縣,杞縣大蒜看蘇木。」
蘇木鄉黨委副書記趙公堂告訴記者,蘇木鄉的大蒜種植面積常年穩定在5萬畝左右,所產大蒜以個頭大、皮厚、蒜白、口感好而聞名。作為全縣首批建造大蒜冷庫的地區,蘇木鄉在90年代就已佔據杞縣大蒜冷庫庫存量的一半以上。經過20多年的發展,蘇木鄉依然佔據其中的一半份額,充分體現了其在大蒜儲存和流通領域的重要地位。
每年4月份是大蒜成熟的季節,而6月至8月則是大蒜交易的旺季。一條東西向的343國道貫穿蘇木鄉,每年此時,道路上車水馬龍,熱鬧非凡。來自各地的農戶和大蒜收購商紛紛雲集於此,展開繁忙的交易活動,形成一幅生機勃勃的景象。

趙公堂介紹,這條馬路市場聚集了200多家大蒜收購代辦點,其中以來自山東金鄉的收購商最為活躍。高峰期時,街上停放的半掛車可達上百輛,場面十分壯觀。這一市場不僅帶動了本鄉農民的就業,還輻射到周邊鄉鎮。每年六七月份,包括大蒜初加工、裝卸車等環節在內,最多可帶動上萬人就業。
由於緊鄰國道,交通擁堵問題日益突出,為緩解交通壓力,當地新建了一個佔地160多畝的大蒜交易市場。這一舉措不僅分散了交易集中度,還進一步提升了市場的承載能力和交易效率。

在蘇木大蒜交易市場內,金旺蒜業負責人王坤正向記者表示,公司業務覆蓋大蒜收購、倉儲和銷售全鏈條。「大蒜從農民手中收購後,會先存入倉庫,隨後進行銷售。目前,庫外已銷售2萬噸,倉庫庫存量約為2萬噸。大蒜銷售已經覆蓋全國市場,主要銷往西北地區的銀川、蘭州等城市,以及湖北、四川等地。其中,四川和重慶近兩年的銷量表現尤為穩定。」
杞縣大蒜遠銷海外
如今的杞縣大蒜,早已突破地域的界限,不僅在國內市場佔據重要地位,更以其獨特的風味征服了海外食客的味蕾。
公開信息顯示,杞縣當前做大蒜貿易的企業有650多家,其中出口企業15家,主要出口印尼、馬來西亞、越南、俄羅斯等國家。2024年1-10月份,杞縣進出口總額突破13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幅為47.54%。其中,大蒜出口額7億多元,佔杞縣外貿出口總額一半以上。
這一串數字背後,是杞縣大蒜從田間到餐桌、從本土到全球的旅程,也是人類對這種熱烈風味的執著追求。
王洋本是杞縣人,最早在山東金鄉做大蒜出口貿易。「2014年到2022年,我一直在金鄉做出口貿易。得益於招商引資的契機,2022年回到了杞縣,並將業務從金鄉遷移至老家。」據王洋介紹,旗下的杞縣農產品有限公司主要是將大蒜出口至印尼,每年五六萬噸,貿易額接近3億元。「無論是價格還是品質,杞縣的大蒜非常適合東南亞市場。」
3億元的交易額,在杞縣大蒜外貿中位居前列。「在杞縣各級政府的指導與支持下,借助2024年大蒜市場的良好行情,我們順利實現了預期目標。2025年,我們將力爭實現產值翻倍。」
王洋表示,金鄉縣的大蒜種植面積在60萬畝左右,而杞縣的耕地總面積達133萬畝,其中大蒜種植面積穩定在70萬畝左右,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值得一提的是,杞縣是金鄉大蒜的重要供應來源,約有三分之一的大蒜流向金鄉。儘管金鄉大蒜貿易歷史悠久,但杞縣的大蒜貿易產業發展僅20餘年,未來潛力巨大。
車小曼是蘇木鄉第一個涉足外貿出口的人。接手父輩的大蒜生意後,她開始將市場拓展至國外。她回憶道:「我算是蘇木鄉第一個‘吃螃蟹’的人。2020年左右,我開始嘗試大蒜出口貿易。第一單生意是通過邳州客戶介紹的,發往泰國。當時沒有出口資質,只能借用其他公司的名義,一邊做出口,一邊辦理各種手續。兩年後,我成立了自己的外貿公司,在政府部門的支持下,成功拿到了出口執照。」
車小曼提到,公司拿到出口執照後,第一單生意是發往馬來西亞。貨物從蘇木鄉的冷庫直接裝集裝箱,用貨車運到達青島港裝船,大約半個月後抵達馬來西亞。
新的一年,車小曼希望,在政府的支持下,進一步擴大出口規模,吸引更多國際客戶。她計劃通過優化產品質量、拓展市場渠道,推動杞縣蘇木大蒜走向更廣闊的國際舞台。
一位當地人士表示,目前杞縣大蒜外貿面臨的最大難題是訂單少。由於起步較晚,難以接觸到更多的國家。他希望政府能夠搭建更多平台,幫助拓展客戶資源。同時,他也期待通過媒體的宣傳,進一步打開國外市場,為杞縣大蒜開闢更多銷路。
2023年,杞縣大蒜亮相第40屆意大利國際果蔬展覽會,達成萬噸級合作意向。2024年,河南中豫國際港務集團借助中老鐵路,將杞縣大蒜銷往東南亞,進一步提升其國際地位並擴大市場份額。
事實上,2024年,杞縣大力優化大蒜外貿企業出口流程,提升效率,通過與海關、商檢等部門的協作,為企業營造更有利的外部環境,促進外貿數據回流。同時,積極協調金融部門提供資金支持,全面解決企業運營中的難題。
在王洋的觀察中,與金鄉相比,杞縣大蒜在初加工和二次加工方面仍有較大發展空間。金鄉大蒜出口中,蒜片、蒜蓉等深加工產品佔比高達三分之二,這表明杞縣可以通過提升深加工能力,進一步挖掘市場潛力。
作為種植與產能的領軍者,杞縣大蒜正站在新的起點上,進一步釋放其蘊藏的市場潛力。這份熱烈的風味,正走向更廣闊的世界舞台。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段文平 編輯 陳莉 校對 穆祥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