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準格爾旗:特色美食「碗托」端上新年餐桌
「老闆,來一碗碗托!」食客們進門就是一嗓子。「好嘞,兩分鐘!」碗托上桌,香氣瀰漫。有的要加兩條麻花,有的要加碗托「標配」雞蛋,還有的就著驢肉驢腸吃。
碗托兒,是內蒙古準格爾旗的又一風味小吃,與涼粉、粉皮、擦粉一齊構成當地的「四大名菜」。食時或以刀切,或以撓爪,切成條狀,澆上蒜醋調味,或冷食,或油炒熱吃,利滑爽口、味美異常。
碗托的製作工藝十分講究。先是和麵,在蕎面內加入適量食鹽、薑粉,用涼水和成硬麵糰,稍加冷水用力揉搓,直到麵糰光亮、不粘手。

接著是洗面,加些許冷水不斷揉搓,使麵糰稀釋成為濃稠的麵糊,再加水朝同一方向連續攪動,直到麵糊能掛住勺為宜。

麵糊入碗上鍋,碗多為細瓷、淺底、寬邊的小碗,麵糊入碗前,先要將碗放置鍋內蒸熱,用濕布擦去碗內水汽後,才能將麵糊舀入碗內。

每碗只盛八分滿,蓋鍋蓋大火蒸約20分鐘即熟,趁熱取碗出鍋,用雙筷朝一個方向飛速攪動,使之在碗裡呈內凹的形狀。

晾涼後,晶瑩光亮、粉白微青的碗托就製作好了。
碗托也稱作碗團、碗脫、碗坨。一說將洗好的蕎面放在圓圓的碗裡蒸熟後,外形呈團狀,故稱碗團,象徵著團團圓圓。另一說將洗好的蕎面放在碗裡蒸熟後脫出,故稱碗脫,而脫出後的蕎面外形呈坨狀,故又稱碗坨。在準格爾旗漢語方言中,「團」「脫」「坨」「托」,讀音相似,後來也就有了碗托這種稱呼。

如今,碗托不僅僅是準格爾旗的街頭小吃,它被端上了星級酒店的飯桌,以「地方風味小吃」的形式被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甚至外國友人所追捧。
準格爾旗過年過節,每家每戶準備碗托這道涼菜。正月裡,走親訪友團拜聚會,隨便走到街上哪家碗托店,都會吃上一碗解解饞。對於準格爾人而言,無論走多遠也是不可忘懷的味道。那筋道爽口的白色蕎面糝子碗托,被嫻熟的刀法切成迷人的菱形小塊,澆上動人心弦的醋蒜湯湯……曾令無數的家鄉娃娃們魂牽夢縈。(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高平、王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