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楚教授告別儀式舉行 弟子張湧泉致辭:先生讓國際學界驚歎「敦煌學在中國」

封面新聞記者 張傑

2月6日上午,著名學者、敦煌學家項楚先生追悼會和告別儀式在成都舉行。項楚先生的弟子、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張湧泉,從杭州飛抵成都,在追悼會上發表致辭。他全面梳理了先生的重要學術貢獻,並對先生淡泊名利的為人處事風格、人品表示敬佩。

項楚(右)與學者裘錫圭(左)、張湧泉(中)在一起(圖據四川大學教育基金會官網)項楚(右)與學者裘錫圭(左)、張湧泉(中)在一起(圖據四川大學教育基金會官網)

他致辭開場說道,「今天,錦江嗚咽,竹林低垂,我們懷著無比沉痛的,送別我們敬愛的老師——四川大學傑出教授項楚先生。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敦煌學家、文獻學家、語言學家和文學史家。他的研究領域以敦煌學為核心,涵蓋了文學、語言學、文獻學等諸多方面,其中以對敦煌俗文學的研究居於世界領先地位而享譽國際學壇。」

「用他的‘言傳身教’

樹立‘讀書人’的光輝榜樣」

張湧泉教授提到,「先生是一個真正的讀書人。先生學在名校,師知名門,但他淡泊名利,不求聞達,孜孜矻矻潛心治學。我們每個學生都知道,為了讀懂敦煌變文,當年先生把圖書館里100巨冊的《大正藏》讀了一遍又一遍,從而為他的敦煌語言文學研究打下了寬博而又堅實的基礎。老師說:‘我們要做些笨學問,花些時間讀經典,慢慢涵泳、體會。把握到它的精神,那才是真正讀懂了。’老師用行動告訴我們:‘所謂靈感,不是幸運之神的眷顧,而是日複一日的閱讀與思考,知識不斷累積,問題不斷碰撞,在那一刹那,終於融會貫通。’老師用他的言傳身教,為我們樹立了‘讀書人’的光輝榜樣。」

在致辭中,張湧泉教授提到,項楚先生「是一個卓越的學者。先生本是搞文學的。他研究生時學的是六朝唐桑治文學,任教的是唐桑治文學教研室。他的《敦煌變文選注》《王梵誌詩校注》等著作,不僅填補了敦煌俗文學研究的空白,更讓國際學界驚歎‘敦煌學在中國’。但他並沒有把自己局限在文學的狹小圈子之內,而是廣覽博采,不斷拓寬自己的知識領域。他的《敦煌文學叢考》,其中多數內容是研究語言文字的。他的《王梵誌詩校注》《寒山詩注》,最令人折服的是他對字詞校釋的準確到位、詞語探源溯流的曉暢自如。他也是第一塊沉甸甸的中國社科院‘青年語言學家獎’一等獎獎章的獲得者,是《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的入選者。搞文學的他,一不小心卻成了‘著名語言學家’,成為了世界著名的敦煌學家、文獻學家。老師用他的卓越成就,為我們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晚年領銜承擔「敦煌變文全集」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已結項

張湧泉教授還說,先生是「身正」「學高」的名師。先生為人正直,品行高潔,提攜後學,誨人不倦。他對學生的培養,重在「言傳身教」,注意「因材施教」;既重「無征不信」的樸實學風,亦倡「融通文史」的宏闊視野。「‘敦煌文獻選讀’課上,碩士生、博士生、青年教師同堂聽先生講解敦煌俗文學作品疑難字詞的情景,我們依然歷歷在目;成都近郊農家樂,老師、師母與學生一次次歡聚的情景,是弟子們心中最溫暖的回憶。老師用他的學品、人品、風骨,贏得了學生們的敬仰和愛戴,他無愧於‘老師’這一崇高的榮譽。」

十年前,已過古稀之年的項楚先生,領銜承擔了「敦煌變文全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

張湧泉教授在致辭中提到,「十年來,先生不顧年高體弱,帶領我們一撥學生和後學,日以繼夜,努力推進這部大書的整理研究工作。今年1月19日上午,先生親筆在項目結項申請書上籤了字。我們正期待春暖花開的季節,回母校參加項目結項評審會,再次聆聽恩師的教導。然而昊天不吊,殲我哲人,吾等遽失恩師,哀何可言!痛何可言!」

研究唐初詩人王梵誌「第一人」

項楚先生1957年考入南開大學中文系,1962年進入四川大學讀研,師從著名古典文學專家龐石帚教授,攻治六朝唐桑治文學。1976年項楚被借調到《漢語大字典》編寫組工作,至此開始了與敦煌文獻、俗文學結緣的一生。

敦煌學在世界各國崛起,始於1900年敦煌藏經洞的發現。第一代學者王國維、羅振玉開啟了中國敦煌學研究的大門。項楚先生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接觸敦煌學,與季羨林等學者同為第二代敦煌學者中的傑出代表人物,他在敦煌文學等領域深入鑽研,取得了矚目的成就,尤以對敦煌俗文學、佛教文學的研究享譽國際。主要學術成果,已彙編為《項楚學術文集》八種11冊,五百多萬字。

對於敦煌文獻中關於初唐詩人王梵誌白話詩的殘卷,項楚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關於王梵誌,項楚先生堪稱第一人。要瞭解王梵誌,項楚先生的研究成果必讀。項楚《王梵誌詩校注》等著作,在敦煌俗文學研究方面的重要地位。近年來,在學術界、文化界的普及下,唐代詩人王梵誌也漸漸被更多公眾瞭解。王梵誌的詩歌對後世詩人包括寒山、王維、白居易等人都很有影響力,比如他的《城外土饅頭》詩,就被南桑治詩人範成大化用,寫下了「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意:縱然是千年的世家大族,最終也是一個饅頭一樣的墳頭)。或許很多人對「土饅頭」這個文學意象熟悉是通過《紅樓夢》中「鐵檻寺」「饅頭庵」,其實就是來自王梵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