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登頂啟示錄:技術時代的「靈韻」之光|文藝評論

文/張傑

2月6日,迎來一個見證中國影史的時刻。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以下簡稱《哪吒2》)票房超越《長津湖》,登頂中國電影票房總榜。在歡呼之餘,我們也不難發現,任何一個爆款現象的背後,都閃現著諸多鮮活啟示的光芒,耐人尋味。

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登頂中國影史票房冠軍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登頂中國影史票房冠軍

電影是藝術產品,也是技術產品,動畫電影尤其如此。跟科幻電影的發展需要強大的技術支撐一樣,一部動畫電影的完成也離不開成熟的現代工業技術支撐。在《哪吒2》中,可以看到,宏大的特效場景和精細的3D建模技術,為呈現海底龍宮、天庭桎梏等場景立下汗馬功勞。這種技術賦能與產業鏈優化,還體現在充分利用AI預測與精準排片,助力影院動態優化排片。

而這在幾十年前,是無法想像的。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創作的手繪動畫電影《哪吒鬧海》,是中國第一部大型彩色寬銀幕動畫長片。時隔幾十年,從經典藝術品《哪吒鬧海》到叫好又叫座的現象級《哪吒2》,從中可以看到技術的迭代升級,並沒有帶來本雅明所說的「靈韻消失」,而是讓想像力和勇氣展現得更為淋漓盡致。

最近幾年,與春節假期一起來臨的,往往有技術上的突破進展消息。這個春節,人工智能DeepSeek出圈,它曾預測《哪吒2》的票房將達到65.8億元。《哪吒2》的一騎絕塵讓我們看到,科技與人的智能,或許不總是非此即彼的關係,而在於如何發揮人的主體性,如何充分利用技術為己所用。

《哪吒2》的導演餃子,是一位畢業於四川大學華西藥學院的醫學生,因熱愛動畫毅然轉行,從醫學生變成了「動畫狂人」。為了製作好這部電影,他付出無數個「死磕」的日夜。他的處女作《打,打個大西瓜》耗費三年打磨;憑《哪吒1》大火之後,又帶著團隊閉關五年死磕續作。這種近乎偏執的創作態度,正是餃子口中「沒有捷徑,只有死磕」的註腳。 此外,該電影的出品方光線傳媒近年來持續深耕「中國神話宇宙」,通過《哪吒》《薑子牙》等作品構建IP矩陣。《哪吒2》的成功不僅依賴前作口碑,更得益於觀眾對系列世界觀的熟悉與期待。可以說,《哪吒2》的成功,既是技術的成功,更是人的主體性充分發揮的成功。

耐人尋味的是,與《哪吒2》登頂形成反差的,是同期其他過於依賴流量明星效應的真人電影票房不佳。這證明觀眾更願為內容付費,而非流量噱頭。近些年來,不少演員紛紛上綜藝獲曝光率,卻很少鑽研業務,演技生疏,導致大銀幕上缺乏真正的演技派。這一現象久被詬病。《哪吒2》的成功,無疑是行業回歸「內容為王」邏輯的強力信號,或許對「流量藝人崇拜」現象形成有效的遏製。

電影演員陳衝曾在一個採訪中說,從整體上來說,全球範圍內,電影這種影視品類在當下的影響力在下降。在短劇碎片化洶湧的時代, 《哪吒2》的成功給電影作為長影片也打了一劑強心針。

國產動畫的崛起並非偶然,而是多方協同的結果。正如導演餃子所言:「我們不再需要證明國漫能做好,而是要思考好作品能帶觀眾走向多遠。」 《哪吒2》的票房神話,既是行業多年積澱的爆發,也為未來樹立了標杆——唯有持續創新、尊重觀眾審美,才能讓「崛起」成為常態。

《哪吒2》在劇情中是哪吒的勝利,在劇情外,則是一場關於勇氣的勝利,一場想像力的勝利,一場人的主體性與技術共舞的勝利。每一個爆款的背後,都有大量平凡甚至枯燥的記錄積累。心懷遠方,立足腳下,淡定心態,從小事做好。這種啟示不只是屬於電影人,更屬於我們每一個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