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媒熱評丨《哪吒2》票房登頂靠的是中國傳統文化魅力
就在剛剛,《哪吒之魔童鬧海》票房超過《長津湖》(57.75億),登頂中國影史冠軍。這不僅是票房奇蹟,更是傳統文化在當代的又一次「覺醒」!

當西方超級英雄電影疲態盡顯時,哪吒用一根混天綾捆住了觀眾的胃,更捆住了文化認同的根。
電影中,哪吒不再是「剔骨還父」的悲情符號,而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現代鬥士。哪吒與敖丙的羈絆、與母親的親情,本質上是對「孝道」「友情」的當代重構。這種改編既保留了神話內核,又賦予其「反叛權威」「自我覺醒」的現代價值觀,讓年輕觀眾在熱血打鬥中完成情感投射。
從《哪吒1》到《哪吒2》,技術迭代讓傳統美學煥發新生。當敖閏女保殊施展裂空爪掀起風雲變色、當百萬妖獸跳向定海神針,這既是東方美學的視覺盛宴,也是工業化製作的底氣。當一部動畫片橫掃春節檔50%票房時,證明國漫已擺脫「低幼」標籤,用「技術+文化」的組合拳,撕開了荷李活壟斷的裂縫。
《哪吒2》的爆火絕非偶然。春節期間實打實的票房數據,持續高漲的觀影熱情。觀眾對於「有血有肉」的東方英雄追捧背後,是文化審美的轉向:年青人不再迷信西方敘事,反而在傳統IP中尋找共鳴。中國觀眾借哪吒完成了一次集體文化尋根。
哪吒的成功證明:傳統文化不是博物館里的古董,而是流動的基因。
我們期待著,更多中國傳統文化能像哪吒一樣,用當代語言激活傳統IP。當更多「哪吒」撕掉刻板標籤,中國故事才能真正打破次元壁,走向世界!
我們期待著,哪吒票房登頂不是終點,而是國漫覺醒的起點,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