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了!武漢擘畫科技創新發展藍圖:2027年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基本建成
極目新聞記者 李慶 王峻
2月6日上午,武漢舉行新春「第一會」——全市科技創新大會,吹響奮進號角。
2月6日下午,武漢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發佈會,介紹科技創新大會有關情況。極目新聞記者獲悉,武漢將全力推動《關於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 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實施方案(2025-2027年)》及系列政策措施落地。
根據該方案描繪的路徑,到2027年,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基本建成,重點產業領域全球創新策源影響力持續提升,世界級創新型產業集群加速形成。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佈的《2024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武漢位列科技創新集群全球第13、全國第5。《自然》雜誌發佈的《2024自然指數-科研城市》顯示,武漢位列全球第9、全國第5。
去年以來,武漢大學李德仁院士榮獲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在漢單位牽頭完成的通用項目共獲獎19項,在全國城市中排名第2,創歷史最好成績。強大的創新策源能力不斷催生新技術、新成果、新產業。全球首片8寸矽光薄膜铌酸鋰晶圓、首顆醫學遙感科學實驗衛星、首台掘爆機等一批重大自主創新成果在漢問世,高端芯片、心肌旋切、北鬥通導遙一體化等技術和產品世界領先,光電子信息、生命健康等五大優勢產業營收增長10%以上,展現了武漢科技產業的蓬勃生機和強大動力……
佈局實施100項重點研發計劃,推動類腦智能等領域前沿技術突破
武漢市科技局有關負責人在發佈會上介紹,根據安排,今年將服務保障漢江國家實驗室科研總部和實驗園區建設,鞏固在漢41家全國重點實驗室建設成效,支持8家在漢湖北實驗室特色化發展,產出10項以上標誌性成果。推動數字建造、智能設計與數控等2家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研發重大成套裝備和工業基礎軟件,持續實施市自然科學基金「特區計劃」「探索計劃」,協同推進「聚力計劃」,聯合有關單位成立聯合基金,推進光量子等領域前沿技術研究。
為進一步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武漢將以「鏈式攻關」新謀劃組建3家產業創新聯合實驗室,推動已組建的聯合實驗室產出重大創新成果,以「點式突破」實施10大科技重大專項,著力解決生物醫學成像、自動駕駛等方面重大技術難題,在產業鏈關鍵環節實現自主可控。以「賽前分析佈局」實施100項重點研發計劃,推動類腦智能、光電融合等領域前沿技術突破,為重點產業技術領跑奠定基礎。升級構建「6個1」顛覆性技術培育支持體系,加快建設武漢顛覆性技術創新中心。持續實施初創企業育苗、小微高企躍升、骨幹高企瞪羚、領軍企業引領計劃,加快科技企業梯度培育,規上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3500家,大力發展研發產業,引育企業研發中心、研髮型企業100家。
在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方面,實施科技成果「優選計劃」,全年新增高質量入庫成果1500項,在前沿領域和優勢產業建設概念驗證中心10家以上、中試平台20家以上。
在拓展開放協同創新網絡格局上,將強化武漢都市圈創新合作,推進漢襄宜「金三角」科技共興,建立跨區域成果轉化、創業孵化、聯合攻關等合作機制,推動鄂湘贛「中三角」協同發展,聯合舉辦科技創新供需對接、技術經理人峰會等活動,建設國際科技合作多元載體,建設10家外資研發中心、5家國際企業創新中心、5家市級「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10家市級引才引智基地。
同時,加快推進環大學創新發展帶建設,聚焦量子科技、通用人工智能等細分領域打造未來產業孵化器(空間),新增省級以上眾創孵化載體30家,推動高校成果就地轉化、高校師生就近創業。
2024年,武創院與京津冀中心共建了武漢顛覆性技術創新中心,會上透露,武漢中心先後參與舉辦首屆「武創源」顛覆性技術創新大賽和2024年全國顛覆性技術創新大賽,面向全國儲備了近500項來自高校院所和重點企業的顛覆性技術項目,有2個項目已完成2024年度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顛覆性技術創新重點專項立項。
聚焦光電子信息等重點領域,加快建設三類產業創新平台
武漢市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說,產業創新平台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基礎,也是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重要載體。近年來,武漢聚焦光電子信息、生命健康、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等重點領域,加快建設產業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三類產業創新平台,助力創新成果從1到N的轉化。
產業創新中心是整合行業創新資源、開展顛覆性技術創新、開發推廣先進技術、孵化高成長型科技企業的重要平台,按照「需求對接、國家統籌」「成熟一個、組建一個」的原則,我市獲批建設國家先進存儲產業創新中心(依託長江存儲),是全國唯一一家集成電路領域產業創新中心,也是全省唯一一家產業創新中心。同時,為銜接好國家政策,服務好產業創新,武漢採取以建促批方式掛牌創建了6家市級產業創新中心。
工程研究中心是為服務國家重大戰略任務和重點工程建設,組織具有較強研發實力的企業、科研單位、高校院校等建設的研究開發實體,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重大裝備研製、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目前,武漢共有7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254家省工程研究中心。
企業技術中心是依託擁有較強技術創新能力、擁有一定規模技術人才隊伍,且經濟技術實力較好,有較強的市場和創新意識的企業設立的創新平台。目前,武漢擁有國家企業技術中心50家、省企業技術中心319家。
2025年,武漢將服務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北鬥等重點產業發展需求,進一步佈局建設4家左右市級產業創新中心,構建協同創新網絡,集成共享創新資源,集中攻關產業發展關鍵技術,搶佔產業發展製高點,為創建國家產業創新中心做好儲備。
同時,支持不低於30家單位爭創省工程研究中心,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發揮在創新成果工程化應用和系統化集成等方面作用,推動中試平台共用、創新資源共享、生產要素共聚,打通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最後一公里」。
支持3—5家省企業技術中心對照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創建標準,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創新資源、提升創新能力,實現提檔升級。通過開展專題培訓指導,加大向上爭取力度,支持不低於50家單位爭創省企業技術中心。
世界500強在漢建全球研發中心,給予最高1億元引導支持
為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武漢組建了首批10家產業創新聯合實驗室,實驗室取得了哪些進展?
武漢市科創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武漢產業創新聯合實驗室把聚焦產業創新的「實驗室」從高校院所搬到企業一線,把武漢優勢產業核心領域和關鍵賽道的科技創新資源整合起來,形成以用為導向的「鏈式攻關」創新體系。目前,首批十家實驗室「啟動即起勢」,取得階段性進展。
據介紹,首批十家產業創新聯合實驗室有效整合產業鏈上下遊單位共89家,包括重點企業65家,高校院所、醫療機構和新型研發機構24家,聚集2300餘名科技研發人員開展有組織的攻關,共組織實施底層技術、共性技術、關鍵技術和前沿技術項目85項,爭取國家和省科技研發項目240項。已有效突破一批標誌性產業急需科技成果,其中,存儲器實驗室實現國產車規級存儲產品實現「零的突破」;汽車智能駕艙實驗室實現跨域軟件平台量產交付、自研高階自動駕駛芯片成功點亮;高檔數控系統實驗室研發成功全球首款搭載AI芯片的智能數控系統。
今年將瞄準武漢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支持首批實驗室繼續優化升級、發展壯大,同時積極對接國家戰略科技資源,謀劃新的一批產業創新聯合實驗室,引領武漢新質生產力發展「成勢見效」。
2025年武漢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大力發展研發產業」,極目新聞記者從會上獲悉,武漢今年將根據企業全生命週期不同階段需求,深入實施企業梯次培育「四個計劃」:實施初創科技企業「育苗計劃」、數字化轉型專項等,加速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實施小微高企「躍升計劃」、推動規上工業企業組建研發機構等,力爭全年新增企業研發中心100家以上;實施骨幹高企「瞪羚計劃」、企業項目管理體制改革等,提升骨幹高企核心技術競爭力;實施領軍企業「引領計劃」,動態遴選一批科研投入高、領軍人才優、技術產品強的武漢市科技領軍企業。對企業牽頭承擔的市級科技重大專項,給予單個項目最高2000萬元支持。
為進一步擴大研髮型企業規模,武漢將著力做大做強研髮型企業,其中,世界500強企業在漢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可給予最高1億元引導支持。據介紹,武漢今年將舉辦不少於60場「武創薈」系列科技成果轉化活動,提升研發供需對接效率,發揮江城基金、武漢基金等國資引領作用,聯動社會資本加大投入,推進知識價值信用貸款產品上市,探索開發科技保險產品,為研髮型企業提供全方位金融支持。
製定新一輪支持政策,力爭全年新增專精特新「小巨人」超30家
武漢是製造業大市,會上透露,今年將聚焦製造業創新,全力打造產業、賽道、企業三大新先鋒。
武漢市經信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將助力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促進矽鋼一期項目投產,推動低碳煉鋼改造,力爭鋼鐵產業規模全年達到1000億元。大力發展高端電子化學品等精細化工,支持重點企業化工新材料產品推廣應用,力爭石化產業規模全年達到900億元。搶抓消費品以舊換新的機遇,推進消費品產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力爭消費品全年產業規模達到2700億元。
同時,強化存儲器、化合物半導體等細分領域創新能力,推動商用矽光平台通線運營,支持建設集成電路創新研究院,加快智能芯片、智能網絡設備等新基建產品發展,力爭電子信息製造業全年產業規模達到4400億元。大力發展智駕系統、車規級芯片等細分賽道,強化自動駕駛領域的產業集聚和政策引導,力爭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全年產業規模達到3000億元。強化工業母機、綠色智能船舶、低空經濟的產業創新能力,力爭高端裝備全年產業規模達到2500億元。
新興產業擴能提勢。落實開源體系建設實施方案,建設工業軟件生態共性平台,聚力突破工業軟件,軟件產業全年營收超4000億元。高質量建設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推進「人工智能+」,加快部署具有行業領先水平的大模型,力爭人工智能全年產業規模達到1000億元。圍繞火箭鏈、衛星鏈、數據鏈、服務鏈「四鏈」融合,推動「箭、星、網、端」全產業鏈發展。突出發展生物創新藥和高端醫療器械,打造全國領先的數智病理產業集群。
未來產業加快培育,統籌實施未來產業13個細分領域2025年度重點任務清單,開拓200項典型應用場景,培育50家以上「未來之鷹」企業,爭創國家未來產業先導區。
會上透露,今年將持續提升國家信息光電子、數字化設計與製造等2家國家級製造業創新中心承擔國家戰略、賦能行業發展、自我造血等能力水平,圍繞三維半導體集成、北鬥、合成生物等領域,爭取更多創新資源、產業資源佈局。
據介紹,武漢將研究製定新一輪專精特新支持政策,力爭全年新增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0家以上。全面落實新型技術改造城市試點實施方案,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加速推進,從政策支持、路徑引導、服務支撐3方面發力,完成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500家,提升中小企業創新能力,重構中小企業在產業鏈中的競爭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