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老廠區變身北京綠色技術創新服務產業園
在通惠河畔,一片沉寂多年的老廠區將迎來新生——隨著北京光學儀器廠更新改造,這裏將變身北京綠色技術創新服務產業園,助力國家綠色發展示範區建設。
老廠區變身北京綠色技術創新服務產業園僅僅是北京城市副中心「綠色發展成績單」中的一項。2024年2月,《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國家綠色發展示範區實施方案》獲得國務院批複。過去一年以來,城市副中心連續出台《加快推進國家綠色發展示範區建設以厚植經濟社會發展「含綠量」提升城市副中心高質量發展「重要性」總體方案》等多個政策,聚焦141項重點任務,推進綠色發展理念融入城市副中心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

城建綠:新建公共建築全部執行綠建三星級標準
去年,打造低碳節能建築典範的北投大廈落成,鏤空的採光屋頂灑下日光,進入辦公空間,室內完全自然通風,有利於節能降耗;人來燈亮、人走燈滅,智慧化操控系統更是隨處可見。大廈實現了可再生能源的能用盡用,屋頂光伏發電裝機規模413.5千瓦,全年發電量約40萬千瓦時;採用地源熱泵為主的復合式能源系統,預計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220噸,能源節能率達42%。
運河園、帥府園兩個老舊小區改造項目中,同樣離不開綠色的參與。中建一局集團第三建築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梅曉麗介紹,綠色低碳可持續化是改造服務五個抓手之一,比如建築本體的節能改造,每年可以節省約30%的成本。
去年底,作為全國首例建築業數字化轉型集成創新試點項目,首旅張家灣設計小鎮商業服務綜合體——怡禾生物園區更新改造項目在城市副中心開工建設,這是在全國範圍內首次提出並應用全過程數字孿生創新建設理念,將數字空間中的採購、建設、運營等投影到現實空間,從而進一步加快施工進度,提升施工效率和服務質量,促進綠色低碳發展。
北京城市副中心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城市副中心工程辦臨時黨委書記、主任陳曉峰介紹,城市副中心在全市率先實現新建公共建築全部執行綠建三星級標準,「十四五」期間,實施裝配式建築251.18萬平方米,佔新開工建築面積的62.68%。下一步,城市副中心將全面把控建設項目綠色標準,謀劃公共建築綠色化改造、超低能耗建築等綠色項目,建立動態化、數據化項目庫。
交通綠:今年推進城市副中心智慧交通(一期)項目建設
通州市民李先生每天上下班的交通工具是公交和地鐵,這兩年,他發現城區里的公共交通線路有了不少「新變化」。首先是線路越來越多,僅去年一年,通州區就新開了8條公共交通線路,調整了13條線路。其次就是,坐公交變得更加方便,在通州城區每500米就有一個公交站。
通州區交通委綜合事務中心主任芮昕說,城市副中心以百姓需求為導向,累計調整公共交通線路27條,集中建設區公交站點500米半徑覆蓋率達到94.57%。東小營、文旅區西岸公交中心站項目均已建成。在慢行交通友好型城區建設方面,通州區完成京津公路、武興路等9條道路慢行優化,完成北苑和溫榆河三網融合示範區、通州發展大廈周邊單車優先標誌增設及單車道彩鋪、吉祥路路段慢行改造施工,並加快城市副中心步行和單車系統示範段工程建設。同時,有序開展共享電單車試點運營。
城市副中心交通還尤其注重低碳。經過一年的調整,2024年全區共淘汰燃油出租汽車496輛,更新新能源出租汽車343輛,現有巡遊出租企業巡遊電動出租車1675輛,新能源佔比(除個體企業外)提高至100%。今年,城市副中心將加速推進城市副中心智慧交通(一期)項目建設,構建一個可以「望聞問切」的數字交通系統,提升交通「含綠量」。
產業綠:智能裝備、醫藥健康等正發展成為支柱性產業
隨著北京光學儀器廠更新改造,通惠河畔沉寂多年的老廠區將變身北京綠色技術創新服務產業園,助力國家綠色發展示範區建設。城市副中心管委會、通州區政府和北控集團共同謀劃和推動利用北京光學儀器廠舊廠區,建設北京綠色技術創新服務產業園,著力將產業園打造成為全市首個集聚綠色技術創新和綠色商務服務業態的零碳園區。
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總建築師趙新華介紹,為充分展現老廠區的綠色肌理,設計師最大程度保留現有樹木和爬山虎等綠植,一棵樹齡200餘年的油鬆也將得到充分保護和展示。園區建築將全部按照綠色建築星級標準進行建設,採用「地源熱泵+空氣源熱泵+電製冷」系統,實現100%可再生能源供冷供熱。還配套光伏發電,實現能源綠色高效利用,預計年減碳1000噸。
城市副中心持續引導企業綠色低碳轉型。「甘李藥業就是城市副中心罕見的既是綠色工廠又屬於綠色供應鏈的企業。」區經信局相關工作人員舉例,基於綠色生態設計理念,甘李藥業獨創了一套綠色發展「加減法」:在「加法」層面自行監測建設綠色工廠,在「減法」層面實行節能、降耗、減排,三管齊下助力碳中和。其根據胰島素產品生產及整個產業鏈特點,對生產全程進行綠色低碳、減物質化或低無紙化設計,不斷趨近物料利用率最大化,同時實現各項汙染物排放均達標、年度節約標煤200噸等節能減排目標。
近三年來,城市副中心積極培育綠色發展新動能,正在著力打造創新驅動的綠色產業示範,加快在提升區域發展「含綠量」上取得新突破。在先進製造領域,新能源汽車與交通設備產業已成為工業領域第一大細分產業,智能裝備、醫藥健康、新材料等細分產業也正穩步發展成為支柱性產業,並已培育國家級綠色工廠13家、國家級綠色供應鏈2家、碳中和認證企業10家,產業結構優化顯著,綠色可持續發展基礎不斷夯實。
能源綠:三大文化設施、城市綠心均實現100%綠電供應
眼下正值寒冬,但一走進北京藝術中心的音樂廳,立刻就能感受到融融的暖意……當前,城市副中心正著力使用綠色能源技術推動能源轉型,以可再生能源取代化石能源。
「音樂廳採用了全空氣系統供熱,由空調將熱風源源不斷吹進大廳,而出風口就設計在觀眾席的座椅下方,視覺上不易察覺,同時供熱效果良好。」技術人員介紹。綠心三大文化設施內,根據場地條件和需求,還採用了地暖、風機盤管等多種供熱形式,熱源則來自地下150米的地熱能。
北投生態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綠色能源系統的可再生能源裝機佔設計熱負荷的76%,可以滿足三大文化設施約60萬平方米空間的供暖、供冷、生活熱水需求。數據顯示,三大文化設施綠色能源系統每年可減少1萬噸二氧化碳,降低能耗折算標準煤3800噸,能源系統節能率約45%,節能效果顯著。
目前,三大文化設施、城市綠心、行政辦公區均實現100%綠電供應。「十四五」以來,通州區備案光伏裝機容量152.5兆瓦,居全市前列。推動生物質能高效利用,建設在永樂店鎮的再生能源發電廠,年處理量高達80萬噸垃圾,能夠供應10萬戶居民的日常用電需求。
生態綠:每年為上萬隻水鳥提供越冬棲息地
雖然已進入隆冬,但在城市綠心森林公園、大運河森林公園等地,會不時發現一群又一群水鳥棲息其中。
「通州區每年為上萬隻水鳥提供適宜的越冬棲息地,已成為鳥類多樣性保護重點區域。」通州區生態環境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呂曉飛介紹,2023年11月至2024年11月,通州區生態環境局開展全區鳥類多樣性調查與評估工作,共記錄到鳥類289種。其中,有首次在通州「露臉」的灰卷尾、北棕腹鷹鵑,更有時隔95年再次在通州被記錄到的斑臉海番鴨。這些珍稀物種,讓城市副中心頻頻登上「鳥友圈熱搜」。
騎友老王分享了自己心中的「城市副中心最佳騎行線路」——從城市綠心森林公園出發,途經大運河森林公園、碧林涵虛景區、櫻花庭院景區、玉帶花溪景區、綠心夜讚景區等景點,最終回到城市綠心森林公園,線路全程約8公里,「沿途植被覆蓋率特別高,騎行特別舒服,運氣好還能拍到不少‘國寶’級動物呢!」
作為北京平原地區首個「國家森林城市」,城市副中心東西岸生態綠帶如今已經初現雛形,環城綠色休閑遊憩環也逐漸閉環,「兩帶、一環、一心」的綠色空間格局基本形成。城市副中心還分期完成鏡河、通惠河、涼水河、蕭太后河環球影城段等多條河流綜合治理工程,河道水環境明顯改善。
「城市副中心堅持把綠色作為自身鮮明特色和發展基調,探索走出了一條以綠色發展為鮮明特色的高質量發展道路,這是城市副中心保持‘生機勃發’良好態勢的深層內涵所在。」城市副中心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胡九龍說。
2025年,城市副中心還將有更多值得期待的綠色亮點——城市副中心站即將完工,成為亞洲最大地下綜合交通樞紐,綠色節能設計能把陽光直接引到地下30多米深的站台,從而減少照明設備使用;六環高線公園啟動建設,不僅能把區域綠化覆蓋率從50%提升到80%,更能為廣大市民增加大量休閑空間,佈局200餘處公共活動場地。
新京報記者 張璐
編輯 樊一婧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