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旭華逝世,華中科技大學教授追憶:他的經歷讓學生受益匪淺
2月6日,黃旭華因病醫治無效在湖北武漢逝世,享年99歲。這位隱姓埋名多年,全身心投入核潛艇研製的老人永遠離開了我們。
「早在1990年,黃老就在我們華科的露天電影院為幾千名學生作過報告,講述了老一代知識分子將第一艘核潛艇研製成功的經歷,這讓很多學生受益匪淺,印象深刻。」華中科技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學院學術委員會主席、教授趙耀回憶。
研製團隊的「三面鏡子」
黃旭華出生於廣東省汕尾市(原海豐縣),祖籍廣東省揭陽市,曾用名黃紹強,取「旭日榮華」中的二字,改名「黃旭華」。
1945年至1949年,黃旭華就讀於國立交通大學(現上海交通大學)造船工程系,1949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入黨宣誓時,他說:「如果革命需要我一滴一滴地把血流光,我就一滴一滴地流光。」
上世紀50年代後期,中央決定組織力量自主研製核潛艇,黃旭華成為研製團隊人員之一。
造核潛艇談何容易。上世紀50年代末,赫魯曉夫訪華時傲慢地表示:「核潛艇技術複雜,價格昂貴,你們搞不了!」毛澤東則回應:「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這也堅定了黃旭華要終身投入核潛艇事業。
早些年,大家對核潛艇認識不夠,一開始大家都以為把核反應堆安到常規潛艇上就是核潛艇。大家蒐羅國外浩瀚的報導和保密極高的核潛艇相關資料,拚湊出核潛艇的概貌。「我們用放大鏡去找,找出它的疑點;再用顯微鏡擴大,曉得它的內容;再用自己的知識,用‘照妖鏡’鑒別真假。」黃旭華所說的「三面鏡子」,映照出研製團隊工作的艱辛。
在第一代核潛艇研製過程中,黃旭華運用系統論思想,堅持「在綜合上發展就是創新」「綜合出尖端」的科研設計思路,大力倡導常規技術系統集成的科學設計理念,與第一代核潛艇其他總師等密切協作,帶領科研團隊克服重重困難,共同攻克了核潛艇研製的七大關鍵技術——史稱「七朵金花」。
30年「人間蒸發」
作為中國第一代核潛艇工程總設計師,研製核潛艇,保守工作秘密,黃旭華30年沒有回家,如同「人間蒸發」,將滿腔熱血和智慧付諸中國核潛艇事業。
在2016年中央電視台的《開講啦》欄目中,他提到,1958年他從上海調到北京,走前領導只是告訴他,去北京出差是幫助工作。他行李都沒帶,一到北京,他就留了下來開展工作,父母多次寫信問他在北京哪個單位、幹什麼工作,他一直閉口不答。
在節目中,他說自己的小女兒從小想讓他帶她去中山公園划船,但一直都沒實現。偶爾回家一趟,三個女兒給父親開玩笑說:「爸爸,您又回家‘出差’了。」妻子跟孩子們解釋,因為父親是客家人,回家是來「作客的」。
妻子李世英,與黃旭華同在一個單位。「對國家的忠,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黃旭華也表示很愛自己的妻子、母親和女兒。但他也直言不諱,」我更愛核潛艇,更愛國家。我此生沒有虛度,無怨無悔。」
1970年12月26日,凝結了黃旭華和眾多研製人員心血的中國第一艘攻擊型核潛艇順利下水。1974年8月1日,中國第一艘核潛艇被命名為「長征一號」,正式列入海軍戰鬥序列。
1988年4月,我國一代兩型核潛艇深潛試驗,年過花甲的黃旭華以總設計師的身份登艇親自參與深潛。試驗結果證明,一代核潛艇的設計、建造都達到了預期,中國人民海軍潛艇史上首個深潛紀錄由此誕生。
出艇後,黃旭華即興寫下:花甲癡翁,誌探龍宮,驚濤駭浪,樂在其中。
一生勤儉樸實、甘於奉獻
1990年,經華中理工大學(現華中科技大學)學生記者團采寫,華中理工大學週報刊登了對黃旭華院士來校作報告的報導。當時,由於保密需要,黃旭華院士沒有使用真實姓名,而是化名「黃旭東」。
據華中科技大學消息,此次稿件的采寫者、該校第三屆學生記者團團長、管理學院1987級校友陳勁表示,後來自己到上海工作之後,每次參與校友會活動時,常常聽到校友提起黃旭華院士當年來校講座的場景。

1999年,受時任華中理工大學(現華中科技大學)黨委書記朱玉泉和校長賙濟的委託,時任交通學院院長的趙耀邀請黃旭華院士擔任當時交通學院名譽院長(原華中工學院船海系、現華中科技大學船海學院)。
在和黃旭華院士的接觸中,趙耀也親身感受著這位科學巨匠對科研的專注和對待後輩的親切。
「當時,中國的艦船事業正處在新世紀高速發展的關鍵節點,黃老來學院和全體教師、研究生和學生多次座談交流,對國內外艦船發展的趨勢以及關注點給出預測,為學院學科建設凝聚方向給予了重要指導。黃老勉勵我們要瞄準國家發展前沿,不斷提升科研水平。這也讓我一生受用。」趙耀說。
2019年,黃旭華榮獲共和國勳章,獲評「最美奮鬥者」稱號。他曾說,「這不是我一個人的榮譽,這份光榮屬於核潛艇戰線的每一員。」
2020年,黃旭華榮獲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金800萬元。在回武漢的路上,黃旭華就考慮這筆獎金該如何更好使用。
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介紹,黃旭華同誌的一生,是勤儉樸實、甘於奉獻的一生。他時刻關心國家科技事業、核潛艇事業的長遠發展和下一代的健康成長,先後向科研、科普、教育機構捐獻自己的獎金逾2000萬元。
其中,他捐資1100萬元設立的「黃旭華科技創新獎勵基金」激勵著一大批科研工作者繼承和發揚科學家精神,開拓創新、勇攀高峰;他多次到大中小學作報告、作科普,弘揚愛國主義優良傳統,宣講核潛艇精神,在武昌區中山路小學設立「黃旭華院士科技教育中心」,勉勵青少年愛黨愛國、學好本領、成長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新京報記者 張建林
編輯 白爽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