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驚天動地事 做隱姓埋名人——送別我國第一代核潛艇工程總設計師黃旭華院士

2017年7月5日,黃旭華接受湖北媒體採訪。(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朋 攝)2017年7月5日,黃旭華接受湖北媒體採訪。(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朋 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江卉 許曠 李婷

「共和國勳章」獲得者、我國第一代核潛艇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旭華,2月6日在武漢因病去世,享年99歲。

67年前,黃旭華投身核潛艇研製後,為國隱姓埋名整整30年,習近平總書記點讚「黃旭華們」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

6日夜至7日晨,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連夜採訪了黃旭華生前同事、學生等。悲痛之餘,大家感歎,他用一生踐行了入黨時的錚錚誓言「如果革命需要我一次把血流光,我可以一次流光自己的血;如果革命需要我一滴一滴地把血流光,我就一滴一滴地流光。」

「如果革命需要我一滴一滴地把血流光,我就一滴一滴地流光。」

他放棄學醫,選擇學造船,科學救國

「他滿腔的愛國之情、報國之誌,令人感佩。」得知老人去世,湖北日報融媒體中心記者劉柳的腦海中浮現出2017年夏天採訪黃旭華的場景,「當時,年過九旬的黃老身體硬朗、思路清晰、中氣十足,老人講起早年在日軍炮火中求學的經歷,悲憤之情溢於言表。」

「為什麼日本鬼子那麼瘋狂,想轟炸就轟炸,想殘殺就殘殺?為什麼中國老百姓到處流浪,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為什麼中國那麼大,卻連一個安下心來讀書的地方都沒有?想來想去,還是中國太弱了,弱國就要受欺淩。」黃旭華告訴記者,「經歷了求學的顛沛流離,我不想學醫了,我要學航空、學造船,我要科學救國!學航空製造飛機,保衛我們的領空;學造船造軍艦,保衛我們的領海!」

「少小離家,黃老至今鄉音不改。」劉柳記得,在濃濃的潮汕口音中,黃老將他的故事娓娓道來——

1926年3月12日,黃旭華出生於廣東省汕尾市(原海豐縣)一個普通的鄉醫之家,排行老三。耳濡目染,他有了懸壺濟世的理想。

轉眼間,黃旭華將上初中。可日寇入侵,學校停辦。1938年大年初四,黃旭華和大哥辭別雙親,趕往廣東揭西山區的聿懷中學求學。

1944年,黃旭華幾經輾轉到了重慶,進入國民政府為流亡學生開辦的大學特設先修班。他如饑似渴,孜孜以求。1945年9月,海邊出生的黃旭華,考入國立交通大學(今上海交通大學)造船系。

「講起學生時代參加進步社團活動,黃老神采奕奕、繪聲繪色,像是回到了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湖北日報攝影記者張朋說,在那次報導中,他為黃旭華拍攝了很多圖片,留下了一個個珍貴的瞬間。

1946年,黃旭華和同學們隨交通大學從重慶遷回上海,經同學推薦加入交大著名的學生進步社團「山茶社」。在那個中國即將迎來歷史大轉折的時期,他參加了去南京請願的「護校」運動,他掩護進步同學厲良輔逃跑,他機智地躲過了反動憲兵的抓捕……

血與火的洗禮,錘煉著黃旭華的品格。

1949年春,黃旭華成為中共預備黨員。7月,他被選派到中共上海市委黨校學習。作為黨校第一期學員,交大僅有兩人。1950年4月,黃旭華入黨轉正。

「如果革命需要我一次把血流光,我可以一次流光自己的血;如果革命需要我一滴一滴地把血流光,我就一滴一滴地流光。」2017年的那次集體採訪上,黃旭華向記者們透露,入黨轉正彙報思想時,他用這樣的一段話表明心誌。張朋清晰地記得,說這段話時,黃老神情堅毅、話語鏗鏘。

誓言無聲。入黨轉正時的話語,成為其一生信守的諾言。

為研製核潛艇,保守工作秘密,他30年沒有回家

總書記點讚「黃旭華們」,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

「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黃老是我們永遠的榜樣。」2月7日下午,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記者見到該所退休職工黃忠寶。83歲的黃忠寶和黃旭華同事多年,親曆了研製第一代核潛艇的艱難。

「只說去北京出差,其他什麼也沒說,簡單收拾了一下行李就去了。」1958年,一通電話改變了黃旭華的一生,他從上海到了北京才知道,國家要搞核潛艇。

從1958年到1988年,黃旭華隱姓埋名,無怨無悔地投身於核潛艇的研製之中。

「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毛主席在1959年的豪言壯語,如同燈塔般照亮了黃旭華和同事們前行的道路,激勵著他不斷前行。

當時,中國連核潛艇的輪廓都未知。黃旭華和同事們以「放大鏡」蒐羅信息,用「顯微鏡」剖解數據,舉「照妖鏡」甄別真偽。

「當時條件異常艱苦,吃的是發苦的粗糧、住的是透風的板房。」回憶起數十年前和黃旭華一起共同經歷的難忘歲月,黃忠寶歷歷在目。

在荒島零下30℃的板房裡,黃旭華與同事們裹著棉被推導公式,「頭拱地、腳朝天」晝夜鏖戰,在木板上畫圖紙,用罐頭廠壓力鍋模擬深海壓強,啃凍土豆當年夜飯,鹽堿地滲出的苦水是「特供飲料」。

三十年「水下長征」,每一步都浸透著苦澀。女兒黃燕妮上學途中跌入雪坑昏迷九天九夜時,他正跪在冰面上測繪數據;二哥病危的電報傳來時,他顫抖著將家書塞進爐膛——火光照亮他刻在牆上的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終於,1970年12月26日,中國首艘核潛艇下水。指揮艙內,黃旭華咬破嘴唇嚥下熱淚——這艘鋼鐵巨鯨的每顆鉚釘都浸著算珠打出的血汗。

四年後,這艘核潛艇被命名為「長征一號」,正式加入海軍戰鬥序列。中國自此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深藍之下,功勳與遺憾同沉。

「為了工作上的保密,我整整30年沒有回家。離家研製核潛艇時,我剛三十出頭,等回家見到親人時,已是六十多歲的白髮老人了。」黃旭華說。

直到1987年,一篇《赫赫而無名的人生》讓九旬母親顫抖著剪下報導,含淚說道:「三兒(黃旭華)的事情,大家要理解,要諒解!」

知兒莫若母!這句話傳到黃旭華的耳中,他淚如雨下。

1988年南海深潛試驗,黃旭華順道探視老母,95歲的母親與花甲之年的兒子對視卻無語凝噎,30年後再相見,黃旭華已雙鬢斑白。

黃旭華埋頭苦幹的人生,正是中國核潛艇人不懈奮鬥的縮影,他們是騎鯨蹈海的「無名英雄」。

「我還要為國家再工作20年!」

他將個人所獲得的各類獎金約2000萬元幾乎全部捐獻,用於國家的科研事業

「黃旭華始終心懷‘國之大者’,為國分憂、為國解難、為國盡責,至死不渝。」2月7日淩晨,得知黃旭華去世,湖北省委軍民融合委員會辦公室原副主任袁善謀在電話那頭哽嚥了。他告訴記者,因為工作關係近年來多次和黃旭華近距離接觸、交流,2018年1月,黃老在浙江杭州接受眼科手術期間,他曾代表單位前往探視。

「再也不用放大鏡了,我還要為國家再工作20年!」袁善謀記得,黃旭華手術成功後,說的第一句話還是報效祖國。

離開科研一線後,黃旭華對裝備發展寄予厚望,依然對關鍵項目親自把關,並提出參考性意見建議。

2020年1月,黃旭華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金800萬元。陪同他一起去北京領獎的七一九研究所工作人員回憶,回武漢的路上,黃老就考慮這筆獎金該如何更好使用。

隨後,黃旭華向他所在的七一九研究所捐贈1100萬元,作為科技創新獎勵基金,激勵更多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向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科協分別捐款;在母校上海交通大學設立「旭華基金」,激勵優秀畢業生積極投身祖國國防軍工事業。

近年來,黃旭華將個人所獲得的各級各類獎項獎金約2000萬元幾乎全部捐獻,用於國家的科研、教育及科普事業。

捐款大方,對自己卻有些孤寒。多年前外出開會,按規定黃旭華可以坐軟臥,他主動要求買硬臥。當選院士後,他可以享受更好的住房待遇,他也拒絕了,生前一直住在老房子裡。

在年青人面前,黃旭華給自己的定位是「場外指導」和「拉拉隊」。

「研究核潛艇不容易,我一直在各種會議和場合給年青人鼓勁、加油。在技術上,我覺得要放手,讓年青人大膽去幹,要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黃旭華曾說。

採訪中,七一九研究所一位科研人員告訴記者,自己1985年大學畢業入所時,新員工見面會上,黃旭華叮囑年青人:「眼下任務不多,千萬不要浪費時間,要利用這個時機,多充實提高自己。希望大家多看圖紙,並結合實物,理解產品的設計和特點。」

在黃旭華的指引下,這名科研人員一路成長為業內知名的技術專家,「我們要繼承和發揚黃老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秀品質,把人生理想融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的奮鬥中。」

武漢張之洞路,七一九研究所行政樓。工作日上午8點,黃旭華會準時到來。

如今,行政樓的走廊上,人們再也看不到那個白髮蒼蒼、笑聲朗朗的老人了。

他的報國情,早已融進英雄人民的血脈基因;

他的強國夢,早已彙入民族複興的偉大征程;

送別,國之棟樑!致敬,國之脊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