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昔日「臭水湖」變身熱門網紅打卡地,金湖「重要性」逐步顯現

極目新聞記者 李賢誠

金湖國家濕地公園,位於湖北省宜昌市枝江東北側,與長江相連互通。它是長江中遊地區最大的天然淺水型湖泊,因從空中俯瞰,宛如一條靈動的金魚,故名「金湖」。

每年上萬隻候鳥在此棲息越冬,金湖濕地已然成為長江中遊地區重要的候鳥驛站、鳥類天堂。這裏先後榮獲「長江經濟帶美麗湖泊」「國家山水工程首批優秀典型案例」「全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先進典範」3項國家級榮譽,成為全省濕地保護荊楚樣板試點單位。

俯瞰金湖國家濕地公園俯瞰金湖國家濕地公園

昔日「臭水湖」成熱門網紅打卡地

「走進金湖,就像走進了一個夢幻般的世界。碧波蕩漾的湖水,隨風搖曳的蘆葦,還有那自由自在翱翔的鳥兒,一切都顯得那麼寧靜與和諧。」在社交媒體上,一位網民對於家鄉的景色如此評價道。她稱這裏是生態保護的典範,也是人們享受大自然恩賜的勝地。

遊客在金湖濕地公園遊客在金湖濕地公園

今年春節期間,或是與朋友在湖邊露營小憩,抑或是一家人繞湖騎行兜風,市民們在此盡享歡樂假期。憑藉著獨特的自然生態美景,近年來,金湖國家濕地公園也引得網民們不斷「種草」,這裏還入圍了抖音平台宜昌市自然景觀好評榜,僅收藏數就超過七千,成為備受追捧的熱門打卡地。

望著如今的場景,很難想像此前的金湖,也經歷過一段灰暗的時光。上個世紀90年代,金湖上遊城鎮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但無序排放、圍湖造田等問題,使金湖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湖泊濕地急劇萎縮,水質常年處於劣Ⅴ類,藍藻水華頻發,周邊蚊蠅肆虐,生態功能嚴重退化,被附近居民形容為「臭水湖」「腌臢湖」。

近年來,枝江市大力實施金湖濕地生態保護修復,千頃濕地自此迎來大蛻變。

金湖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處主任向虎告訴極目新聞記者,金湖於2014年12月經國家批準開展試點建設,2019年12月順利通過國家林草局驗收,正式成為「國家濕地公園」。整個濕地公園由金湖和金山林場兩部分組成,總面積733.35公頃,其中濕地面積688.57公頃,濕地率93.89%,為濕地公園主體部分,正常庫容達1000萬立方米,承雨面積106平方公里。

「為把金湖打造成為濕地建設的標杆、生態治理的樣板、市民休憩的花園,我們採取‘陸域截汙治汙、湖濱生態護坡、水面退垸還湖、水底植被重建、全域智慧監管’的立體式生態修復治理模式。」向虎介紹,通過對上遊106平方公里陸域實施流域生態治理,淨化上遊來水,確保上遊水質達標入金湖,從上遊源頭上截斷病根。

生態環境改善,金湖「重要性」逐步顯現

通過數年如一日的立體式生態修復,金湖水質已從2015年劣Ⅴ類提升至Ⅳ類,湖泊水體透明度由30cm上升至90cm。金湖「水下森林」逐步恢復,水質淨化能力明顯增強,初步形成健康平衡的生態循環。 

隨著金湖濕地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濕地調節、供給、支持等生態功能顯著增強,生物多樣性和種群資源明顯提高。根據金湖濕地區域生態多樣性本地調查結果顯示,金湖濕地維管束植物由過去的86科168屬198種增加到99科267屬359種,鳥類由141種上升到185種,增加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鳥類1種(青頭潛鴨),增加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鳥類4種。此外,高標準建設布展濕地公園生態體驗館、鳥類觀測點、金山林場管護站;購置瞭望遠鏡、照相機、無人機、水質監測儀等科研監測設備,配備水質檢測儀器和設備,不定期對金湖水質進行抽檢化驗,為監控金湖濕地生態修復及生物多樣性進程保障良好硬件條件。

生態發展助推了金湖高質量發展,金湖價值逐步顯現曾經的「臭水湖」蛻變成了生態寶地,為市民們提供了休憩遊玩的城市「後花園」,提升了市民幸福感和獲得感。

據不完全統計,金湖每年接待遊客達10餘萬人次,單日最高接待量突破5000人次。同時,打造了清水養殖、自然生長的「金湖生態魚」品牌,成功舉辦首屆枝江金湖捕魚節及金湖魚專場年貨節活動。舉辦「緣定金湖·全城熱戀」「荷你相約·愛遊金湖」青年音樂節系列大型活動5場次,打造金湖業態新「爆點」。沿湖還增設智慧步道系統、體育健身設施和網紅打卡點。

金湖綠水青山的「顏值」,帶動了周邊旅遊業、服務業的發展,也吸引了客商投資枝江,成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