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龍行動》軍事沙龍直面爭議,主演與軍事專家揭秘背後細節
新京報訊(記者滕朝)2月7日,電影《蛟龍行動》組織了一場軍事主題沙龍,面對觀眾及媒體,對網絡上出現的爭議之聲進行瞭解答與解讀,總製片人於冬,軍事製片人王強,演員張涵予,演員杜江,影片軍事顧問、潛艇操作顧問楊剛和陳誌平,軍事專家央視特約評論員杜文龍,軍事大V「終南劍客」彭迪、「叫我金主編」金昊,主持人「野路子」袁野出席。

活動合照。
在電影中飾演「龍鯨號」核潛艇艇長的張涵予,對許多觀眾不理解的口琴段落表達了自己的見解:「其實那個口琴聲是戰鬥的號角,這首《中國海軍核潛艇》就是激勵全艇指戰員重拾信念和信心的戰鼓!」張涵予表示,口琴那段戲出現在封艙滅火的時刻,當封艙滅火命令下達的時候,就代表艇上的同袍有可能會因此犧牲,在那個當下,他們需要的是贏的信念。「那時候需要的是海軍的軍魂,需要喚醒軍人的信仰,有時候信仰真的能戰勝一切,尤其在軍隊里!」
張涵予感慨地說,在瞭解如何詮釋這個軍種的過程中,對潛艇兵這個軍種產生了由衷的敬意。「潛艇一旦出航就是幾個月,潛艇的戰士是要把遺書寫好的,當潛艇下潛,艙蓋關上的那一瞬間,這一百多人在潛艇裡面,就是同呼一口氣,百人一杆槍」。軍事大V「終南劍客」彭迪也應和了這個說法,現場展示了一封特殊摺疊的便箋,他表示遺書是每個潛艇兵出航前的「標配」:「這種疊法代表若我犧牲,請交予家人。其實不只是人民海軍,整個中國人民解放軍都如此,折射出他們刻入骨血的忠誠。」
針對「聲呐兵頂撞艇長」的爭議,軍事大V「叫我金主編」金昊犀利回應:「海軍水面艦艇和潛艇都屬於高技術兵種,與陸軍不同。在潛艇部隊,如果艇長下達的命令不合理,技術人員有權提出異議,甚至以技術人員的判斷為準。這體現了潛艇部隊作戰的專業性和特殊性。」軍事製片人王強進一步解釋:「潛艇在水下航行,無法像在陸地上一樣依靠眼睛辨別方向和目標,聲呐就是潛艇的‘眼睛’。艇長在指揮作戰時,很大程度上依賴聲呐兵提供的信息。聲呐兵就是艇長的眼睛,為艇長的決策提供關鍵依據。所以在潛艇部隊中,聲呐兵說出‘別催’這樣的話是很正常的,這不是不尊重艇長,而是基於專業判斷的正常溝通。這種‘技術民主’恰恰是潛艇部隊的制勝密碼。」
電影中的很多情節都源自潛艇官兵們的真實經歷。影片軍事顧問、潛艇操作顧問楊剛提到,影片中副艇長周培林水下排故障的情節,改編自他擔任副艇長時的真實經歷。「當年在太平洋執行任務時,潛艇處於半潛狀態,三分之二艇身浸入水中,外部環境極其危險。」影片軍事顧問、潛艇操作顧問陳誌平隨即補充道:「排故障時,不遠處真有鯊魚遊弋。但任務當前,沒人顧得上恐懼。」而電影中機電長的原型,也是楊剛的一位戰友,他的事蹟令人動容,楊剛講述道:「我這位戰友叫做孟昭旭,他為了搶修設備,兩次進入高輻射艙室,最終因傷病犧牲,後來國家授予他烈士稱號。他的兒子深受父親影響,後來也毅然加入了核潛艇部隊,延續這份使命。」這段跨越兩代的堅守,讓「百人一杆槍,同呼一口氣」的潛艇兵精神愈發具象。而陳誌平的家族也是兩代潛艇兵的代表,他本人從機電長成長為艇長,兒子如今仍在潛艇部隊延續這份使命。陳誌平說:「核潛艇是毛主席說‘一萬年也要搞出來’的大國利器,它守護的不是鋼鐵巨獸,而是國家的尊嚴。」
談及潛艇部隊的發展,楊剛感慨萬千。他在核潛艇上工作三十多年,其中擔任艇長八年,親身經歷了從一代艇到三代艇的巨大跨越。「當年我們條件很艱苦,冬天在青島上艇,只能洗涼水澡,因為平時艇上根本沒有熱水,只有週末澡堂才有。而且去艇上都是走路,周邊連圍牆都沒有。」 他的話語將人們帶回那個艱苦的年代,讓大家深刻體會到老一輩潛艇兵的不易。「但現在不一樣了,國家經濟發展了,部隊建設越來越好。現在的潛艇,設施越來越好,裝備可靠性和安全性也都大幅提高。」這一系列變化,背後是國家綜合實力的提升,也是科研人員和海軍潛艇部隊共同努力的結果。
從「深海孤舟」到「大國重器」,從「遺書」到「戰歌」,《蛟龍行動》用鏡頭撕開深海的神秘面紗,讓觀眾看見信仰的力量。或許,這正是中國軍事電影的價值——它不僅是武器的展示,更是精神的傳承。當銀幕上的「蛟龍」潛入黑暗,銀幕外的我們,終於讀懂了那句「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因有人負重前行」。
編輯 徐美琳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