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禿鷲傷癒重返藍天

2月8日,門頭溝齋堂,禿鷲展翅翱翔。
2024年12月7日,一群觀鳥愛好者在昌平區新城濱河森林公園觀鳥時發現了這隻受傷的禿鷲,他們觀察了它很久,發現它一直不飛,而且一側翅膀明顯下垂,便聯繫了北京猛禽救助中心(Beijing Raptor Rescue Center, 簡稱BRRC) 進行救治。

2月8日,北京猛禽救助中心,體檢結束,康復師抱著逐漸甦醒的禿鷲。

2月8日,門頭溝齋堂,第一時間拍鳥小分隊成員介紹救助發現過程。

BRRC對禿鷲進行了全面的體檢,發現其左側橈骨骨裂,雙腳有一些擦傷,且右腳顏色比正常顏色深。生化檢查發現其鈣、磷等元素水平高於正常值。康復師給它補液,並按療程給了相應藥物。在越冬期,猛禽面臨食物相對短缺、惡劣天氣增加的境況,生存更加艱難,也更容易因各種原因遭受意外或人為傷害。


高級康復師周蕾說:「好消息是這隻禿鷲進食情況良好。禿鷲是一種很聰明的動物,為了讓它的‘住院生活’不那麼無聊,除了它日常的食物外,我們還提供了牛棒骨為其豐榮。」 2024年12月24日,康復師再次為禿鷲進行全面體檢,發現它的體重穩步上升,從剛來時的6602克,長到了6892克。同時,X光片顯示它的橈骨骨裂處的骨痂已經長好。它的生化結果也都處於正常數值。經過兩個月的精心治療和康復,這隻禿鷲的身體狀況、飛行能力和獵食能力均已達到放飛的標準。

康復師將禿鷲從籠舍中抱出前往治療室。

康復師為禿鷲測量記錄頭部、身體、喙、羽等數據。

康復師為禿鷲稱體重。

2月5日,北京猛禽救助中心的籠舍,高清攝像機拍攝的禿鷲。
猛禽處於食物鏈頂端,在生態系統中佔有重要地位。它們在控制囓齒類動物數量,維持環境健康和生態平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據康復師介紹,每年BRRC接收到的因意外受傷而救治的猛禽佔20%,由於棲息環境的變化,一些猛禽可能會與建築物發生撞擊;惡劣天氣也同樣會給它們的生存和遷徙帶來挑戰,可能出現營養不良、虛弱、骨折、斷羽等情況。

2月8日,北京猛禽救助中心,康復師為禿鷲準備接羽用的羽毛,不同位置均用數字標註。

康復師為禿鷲接羽。

康復師為禿鷲戴上環誌標識。

康復師將禿鷲放入箱體,準備前往放飛點。
BRRC主管鄭智珊說:「自成立以來,BRRC共接收救治禿鷲45只。上一次我們放飛禿鷲還是在2017年。康復師選擇在門頭溝區齋堂鎮附近放飛這隻禿鷲也是經過2周十幾趟的精心選擇和踩點,此地是禿鷲近年來頻繁出沒的活動區域,熟悉的環境有助於它更快地適應野外生活。同時,山崖也可以讓它借助山間的上升氣流,更好地嘗試‘出院後的’首次飛翔。」

2月8日,門頭溝齋堂,禿鷲站在陽光下適應環境。

2月8日,門頭溝齋堂,禿鷲展翅起飛。

2月8日,門頭溝齋堂,禿鷲向遠方飛去。
自2001年成立以來,BRRC共接收救治猛禽40種超過6130只。鄭智珊說:「感謝觀鳥團隊的幫助,讓這隻禿鷲有了重回藍天的機會。如果大家遇到傷病猛禽,可聯繫北京猛禽救助中心等專業機構進行救治。」
記者 王子誠 攝影報導
編輯 張鶯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