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地區首次發現賴氏龍類恐龍

新京報訊(記者張璐)近日,中外專家學者共同宣佈,其科研團隊在廣東省四會市太平崗地區的上白堊統大塱山組地層中發現的恐龍化石,屬於距今約7000萬年的鴨嘴龍類賴氏龍亞科賴氏龍族恐龍。這是賴氏龍亞科成員在華南地區的首次發現,也是該亞科在東亞地區最南端的記錄,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國際古生物專業期刊《歷史生物學》上。

鴨嘴龍類因長著鴨子一樣的扁平嘴巴而得名,是繁盛於白堊紀的植食性族群,屬於恐龍中的鳥臀目。鴨嘴龍類演化出了成排的牙齒組合,整口牙齒超過千顆,牙齒之間高低錯落、緊密排列,無任何縫隙。加上每顆牙齒上各異的凸脊,大大增加了牙齒與食物之間的接觸面積和研磨效率。這種強大的咀嚼能力幫助它們從早白堊世晚期開始四處繁衍,子孫遍佈全球。

在環境適宜的區域,鴨嘴龍超科的成員體型逐漸增大,佔據了與現生植食性哺乳動物相似的生態位優勢。鴨嘴龍類的大部分成員都屬於鴨嘴龍科,其中有兩個優勢類群:鴨嘴龍亞科和賴氏龍亞科。賴氏龍亞科通常具有奇異的頭飾,這些頭飾由拉長的中空鼻骨組成,可能會發出類似小號等樂器的聲音,用於交流。其中的賴氏龍族分支的頭飾通常捲曲呈盔狀。

四會賴氏龍標本最初由本地「化石獵人」趙燦輝偶然發現,而後將化石交由四會市博物館保存。2020年,四會市博物館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課題組展開科研合作,後者邀請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專業團隊對化石標本進行精細的清修。在清修過程中,科研團隊注意到化石標本有著長而細的背椎神經棘,這是相當罕見的特徵。

四會賴氏龍標本的複原圖。韓誌信繪製

四會賴氏龍化石呈現出典型的鴨嘴龍類特徵,其椎體未完全癒合,處於亞成年階段。估計其全長約8米,成年後可能超過10米。在所有保存的骨骼中,背椎和腸骨保存的形態學信息最為豐富。其背椎的神經棘又細又長,這在鴨嘴龍類中的賴氏龍族的北美成員中較為常見。

系統發育分析表明,四會賴氏龍化石與北美的賴氏龍族親緣關係接近,可能是亞冠龍的姊妹群。由於標本保存的骨骼較為零散,研究團隊出於保守起見,未建立新的生物分類。

四會賴氏龍化石代表了賴氏龍亞科恐龍在中國華南地區的首次發現,也是晚白堊世北美恐龍擴散至中國華南的唯一證據。該標本對於生物古地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是研究白堊紀末期大滅絕前不同地區生態情況的寶貴材料。

編輯 張磊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