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荷包豆打「飛的」,賊新鮮!

「下午采好的豆子,夜裡運到大理,次日一早上飛機,在成都轉機後,下午就能到溫州。」彭正周說。

彭正周是南華數字時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在雲南南華泥地坡鎮的禮舍江畔流轉了兩百多畝地種反季荷包豆,每年11月採摘,來年5月落市。春節前後恰好是採摘高峰,每天能摘一兩噸。

務工人員忙著分揀荷包豆。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務工人員忙著分揀荷包豆。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這段時間各地荷包豆少,市場需求又旺,彭正周的荷包豆成了肥豬肉,即便每公斤連皮賣到15塊,鮮豆依然供不應求。「每天最頭疼的是,這個客商要貨,那個客商要貨,可沒那麼多貨,有錢掙不到。」彭正周「無奈」地說。

為保證荷包豆新鮮上桌,彭正周選擇運輸成本更高的空運。「走陸運到溫州,每公斤成本1塊錢,時間要三天,空運每公斤一塊五,時間只要一天。」他權衡來權衡去,還是選擇空運。

待採摘的荷包豆。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待採摘的荷包豆。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反季豆加上6000餘畝的應季豆,彭正周算過,每年光交給機場的運費就要兩百多萬元。

回到反季種植荷包豆的話題上。南華禮舍江畔屬低熱河穀,冬季光熱充足,是天然的冬早蔬菜「大棚」。彭正周看上這一點,從2023年起,在泥地坡鎮流轉土地種植荷包豆。

為何選擇荷包豆?「附近村民有種荷包豆的習慣,可沒形成規模,眼看這兩年縣里重點發展荷包豆產業,我再三考察後覺得可靠,便試著種,現在看發展還可以。」彭正周說:「整個採摘季,兩百多畝預計能有八百多萬的毛收入。」

荷包豆上飛機。受訪者供圖荷包豆上飛機。受訪者供圖

來到他家的荷包豆基地,荷包豆綠油油一片,二三十名務工人員在地裡忙活。「像我這個年紀,出去打工很難找到合適的,小彭回來種豆子,我就到基地務工,每天掙一百多塊,很知足。」62歲的曹仙說。

應季加上反季,2024年,南華荷包豆面積達2800畝,產值達2500萬元。彭正周打算來年擴大種植規模,順便帶著附近村民一起種,大夥一起增收。小小荷包豆儼然成為當地村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2025年雲南省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推動高原特色農業增值增效。南華縣正奮力奔跑,努力打響荷包豆南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