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字當頭開新局」系列報導之五:小縣城里大能量

編者按: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做好經濟工作意義重大。當前,全國各地正在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經濟工作總體要求、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堅持干字當頭,增強信心、迎難而上、奮發有為,大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為實現「十五五」良好開局打牢基礎。

人民網特別策劃推出「干字當頭開新局」系列報導,生動展現各地幹部群眾堅定不移辦好自己的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複興偉業的生動場景,見證經濟社會發展良好形勢。

一件快遞、一次分揀,能帶來多大的經濟效益?

安徽蕪湖市南陵縣給出答案:集聚智能物流裝備關聯企業170家,形成物流業6大系統18項核心部件全覆蓋,總產值超100億元。

行深智能的快遞無人車。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行深智能的快遞無人車。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縣域,一頭連著城市,一頭連著鄉村,在經濟發展中起著「承上啟下」的橋樑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壯大縣域經濟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強調「發展各具特色的縣域經濟,培育一批農業強縣、工業大縣、旅遊名縣,促進農民群眾就近就業增收,因地製宜推進城鎮化進程」。在2024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積極發展鄉村富民產業,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壯大縣域經濟,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依託自身資源稟賦,在發展中找準定位,在改革中破立並舉,在創新中釋放活力,小縣域可有「大作為」,發展潛力亦無限。

敢闖敢創 緊握創新之鑰

南陵,自古就有「蕪湖米市、南陵糧倉」的美譽。

「四山一水四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在外人眼裡,南陵是典型的傳統農業縣。殊不知,這座只有50萬人口的小城,因為敏銳捕捉到智能快遞物流裝備的產業先機,2017年被國家郵政局授予唯一「全國快遞科技創新試驗基地」稱號。3年後,南陵基地建設被國家郵政局與安徽省列入共建戰略,再3年,長三角快遞物流智能裝備產業聯盟在南陵成立。

俯瞰南陵縣智能物流裝備產業基地。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俯瞰南陵縣智能物流裝備產業基地。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智能物流裝備產業之於南陵,如果說過去是‘無中生有’,那麼現在就是‘風生水起’。」南陵縣郵政業發展中心主任範連城形象比喻道。

這話絕非空談。看中科微至,快遞物流分揀設備全國市場佔有率達35%;看行深智能,投放路面的無人車在南陵運營里程超100萬公里;看基地實績,產值比重佔到全縣規上工業比重的三分之一。

南陵縣域經濟的「飛馳」,離不開快遞裝備的加持。從智能分揀系統的廣泛應用,到無人配送車的試點運行,再到綠色包裝的推廣使用,握緊創新之鑰,讓南陵擁有了更多可能。

放眼全國,將創新「置頂」,廣袤縣域地區正加快佈局科創版圖,迭代創新體系。

聚焦合成生物,江蘇無錫市高新區正隆起經濟「新增長極」,全區在建、擬建合成生物載體超30萬平方米;

從一塊礦石延伸,雲南富寧縣讓綠色鋁材一體化產業成為支柱,2024年富寧產業園區完成規上工業總產值超200億元;

向「陽」而生、逐「光」而行,位於河西走廊的甘肅張掖市臨澤縣,依託豐富的光熱資源優勢,拚搶新能源產業發展新賽道,澎湃出縣域經濟發展新動能;

……

從量看質,由形觀勢,全力奔跑的縣域經濟,不斷向「新」突破,勾勒出一個熱氣騰騰、生機勃勃的活力中國。

做大做強 厚植特色產業

在湖北潛江,傍晚時分餐廳內人頭攢動,一盆盆各具風味的小龍蝦,讓食客大快朵頤。冬天吃上小龍蝦,得益於當地的反季養殖。

「你看這個頭,肉質飽滿,肯定好吃。」潛江市後湖管理區湖耕農業蝦稻養殖基地,養殖戶黃立強隨手拎出一隻小龍蝦,樂嗬嗬地向記者展示,「別小瞧了,現在一斤能賣五十多元,春節期間更是供不應求。秋天下苗,冬季收蝦,打的就是一個‘時間差’。」

目前,潛江已累計上市冬季鮮活蝦3650噸,整季可供應鮮活蝦24000多噸,實現了潛江龍蝦從「一季鮮」到「四季鮮」。

四季不斷檔的農產品,同樣出現在坐擁「川渝第一大平壩」的重慶市梁平區——因為魚菜共生AI工廠,這裏一年四季,月月有菜摘,季季有魚吃。

何為「魚菜共生」?

「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農活不沾土。」重慶市梁平區畜牧漁業發展中心主任唐仁軍三言兩語,把共生模式道得明明白白。他告訴記者,「上種菜、下養魚」不僅實現了漁業、蔬菜種植業循環可持續發展,也保障梁平區拎穩了「菜籃子」。

壯大特色產業,更要瞄準市場需求,通過不斷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培育更多高附加值的產品。

眼下,正值雙孢菇大量上市的季節。走進河南濮陽市清豐縣韓村鎮西趙樓村食用菌基地,高低錯落的架子上,一朵朵雪白的雙孢菇「撐」起小傘,長勢喜人。

「雙孢菇生長週期短,營養價值高,都是現采現賣。目前一天可賣上萬元。」基地相關負責人笑容滿面地說,新建的9座智能化出菇棚,年產鮮菇30萬公斤以上,產值超300萬元。

小蘑菇種出了大名堂。清豐縣建成食用菌標準化園區70個,食用菌大棚12000座,年產各類鮮菇43萬噸,綜合產值達到35億元,輻射帶動7.8萬餘名群眾增收致富。千里之外的「中國野生菌之鄉」雲南南華縣,2024年更是實現菌產業年綜合產值76.45億元。

產自雲南南華縣的羊肚菌。楊霞攝產自雲南南華縣的羊肚菌。楊霞攝

產業是縣域經濟的關鍵支撐,立足資源優勢,產業提檔升級,越來越多的縣域小城逆勢崛起,不再是過去的「小透明」,而是如今的「大驚喜」。

出圈出彩 奏響文旅「興」篇

灰色的城牆,黃色的城垛,青石鋪就的街道,飛簷高聳的店舖……行走在甘肅慶城縣慶城鎮藥王洞村的藥王洞養生小鎮,遊客們不禁感歎:「彷彿穿越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唐朝。」

過去,這裏還只是個城郊貧困村。2016年,藥王洞村憑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旅遊資源,吃上了旅遊飯,成了遠近聞名的旅遊文化村。

「村子雖小,名頭可不小,全省文旅振興鄉村樣板村、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細數起藥王洞村的頭銜,身為黨支部書記的李懷寶滿臉自豪,「現在,全村開辦了農家樂8家、發展果蔬採摘大棚17座,直接參與旅遊服務業的有400多人。」

小村莊折射出大變化。近年來,慶城縣藉著文旅東風,在基礎設施、旅遊業態、縣域環境上著筆潑墨,數以萬計的遊客慕名而來。剛剛過去的2024年,全縣旅遊接待人數491.3萬人次,實現旅遊花費21.3億元,分別增長68.9%、155.6%。

慶城縣夜景。李雲攝慶城縣夜景。李雲攝

縣域旅遊出圈,看似悄然而至,實則厚積薄發。

一盞排燈亮古今。在青海西寧市湟源縣,氣溫雖一降再降,但前來觀湟源排燈的遊客熱情不減。

「基於傳統技藝,我們增加了聲、光、電等科技元素,讓湟源排燈更具有觀賞性和實用性。」湟源排燈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解佔壽說,一盞排燈,從湟源縣丹噶爾古城出發,點亮的不僅是古色古香的街道,還有當地縣域旅遊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2024年,湟源縣全年接待遊客量接近400萬人次,旅遊總收入7億元。

湟源縣丹噶爾古城內熱鬧非凡。人民網 馬可欣攝湟源縣丹噶爾古城內熱鬧非凡。人民網 馬可欣攝

不是大城市去不起,而是縣域遊更具性價比。業態場景不斷「上新」、小眾景點接連「出圈」、鄉村旅遊持續火爆,越來越多的縣域小城成為遊客心中耀眼的存在。

縣域雖小,前途看好,「小塊頭」蘊藏「大能量」。

從地方兩會釋放的信息看,多地將在發展縣域經濟上持續發力:安徽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優化提升特色小鎮,加大對百億級、五十億級縣域特色產業集群支持;甘肅省則提出,大力實施「強縣域」行動,培育一批農業強縣、工業大縣、旅遊名縣,力爭「百億縣」達到一半以上;江蘇省明確,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提升潛力縣域城鎮化水平,支持小城鎮特色化發展。

我國有2800多個縣級行政區,經濟總量佔全國近四成。縣域經濟不僅是區域發展的基石,更是經濟活力奔湧的支撐。如今,一座座縣城飛躍上升的發展故事,仍在續寫,不斷更新。

撰文:張磊、汪瑞華、張俊、周夢嬌、曾智慧、程浩、高翔、張雋、黃亞輝、王佩、馬可欣

影片剪輯:張俊

影片支持:張俊、張雋、馬可欣,南華縣融媒體中心、清豐縣委宣傳部

系列報導之一:正選經濟展「新」意

系列報導之二:冰雪過處盡歡歌

系列報導之三:向海圖強新引擎

系列報導之四:融合發展大灣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