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盡一城花 只為奠一人 英雄之城近萬市民自發排隊緬懷黃旭華

2月9日,武漢各界群眾自發前往中船集團第七一九研究所,排隊弔唁黃旭華院士。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任勇 攝)2月9日,武漢各界群眾自發前往中船集團第七一九研究所,排隊弔唁黃旭華院士。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任勇 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江卉 許曠 李婷

2月6日晚,「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第一代核潛艇工程總設計師黃旭華在武漢因病逝世。

2018年5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曾禮讚,我們的很多院士都是「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民族英雄!

2月8日上午,武漢市武昌區張之洞路,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弔唁儀式現場,從四面八方聞訊趕來的人們自發列隊,悼念這位將「驚濤駭浪」的功勳「深潛」入海的先驅。

據第七一九研究所統計,8日至9日兩天,有近萬名武漢市民來到弔唁儀式現場。

正值這個冬天最冷的時候,武漢人民為何要在寒風中排成長龍,爭相緬懷黃旭華院士?

「崇尚英雄才會產生英雄,爭做英雄才能英雄輩出。」習近平總書記給了我們答案——

送別黃老不僅是人民對這位功勳科學家的深切緬懷,更表達了武漢這座英雄城市對於英雄的崇高敬意。

崇尚英雄:市民在刺骨的寒風中排起長隊

步履蹣跚的老人,顫巍巍登上近30級台階,獻上白菊,寄託哀思;戴紅領巾的少年,挺直身軀,莊重敬禮,致敬英魂。

弔唁的隊伍從一樓台階蜿蜒而上,一直延伸到二樓的弔唁廳門口。市民們用最樸實的方式表達著對黃老的敬仰。

8日上午9時,弔唁儀式在第七一九研究所總體樓二樓大廳設置的靈堂舉行。這不是簡單的告別,而是英雄精神在英雄之城最壯闊的迴響。

最早趕來的,是一群相互攙扶的耄耋老人,他們大多是黃老生前的同事。

「黃老永垂不朽,這一生能跟著他為祖國的核潛艇事業出力,我感到很榮幸。」第七一九研究所退休職工胡天福曾與黃老共事,第一時間趕來送別自己最敬佩的黃老。

一位軍校在讀學員,手捧兩束鮮花來了。「一束是自己的,一束是代同學敬獻給黃老,同學因故不能來,就幫他把這份哀思帶來。」這位田同學告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我是一名國防科技專業的學生,在大學里就知道黃老的故事,被他的愛國主義情懷和無私奉獻的精神深深感動。希望自己將來也能和黃老一樣,能夠為國防現代化貢獻自己的全部。」

「英雄的身影從未遠去,英雄的精神必將永存。」專程趕來送黃老的省軍區退休幹部楊成舟感慨地說,「黃老用畢生心血鑄就的‘深海長城’守護萬裡海疆、萬家燈火,他是中華民族不可磨滅的精神之魂,是一個時代的先鋒。」

「黃老為國家核潛艇事業鞠躬盡瘁、無私奉獻的一生,讓我們無比感動和敬佩。」武漢市民鄔誌翔說,有幸和黃老生活在同一個城市,一定要來送別,表達對黃院士的敬意和懷念。要傳承和弘揚黃老的奉獻精神,把英雄的城市建設得更加美好。

未曾謀面,滿懷感恩。

「一定要來送別我們心中的英雄,我們很感激他。」

「黃老甘當無名英雄三十年,讓中國人挺直了腰板!」

「作為武漢人,必須為黃院士送行一場,表達我們對英雄的敬意。」

採訪中,市民們的一句句話語質樸感人、直抵人心。

9日17時,是原定現場弔唁黃旭華院士的結束時間,仍有大批市民匆忙趕來悼念黃老。

20時許,天已經完全黑了,95後徐青匆匆趕來,為黃老送上了一束白菊。「得知黃老去世時,正在外地出差,為了趕上弔唁,提前結束工作趕回了武漢。」徐青告訴記者,「黃老是城市的寶貴精神財富,是我們年青人最該追的星。」

黃旭華的百年人生落幕了,他卻在這座英雄之城舉起了一支永不熄滅的火炬,他的傳奇人生、深潛故事、不朽精神早已鐫刻進市民的心中、融入城市的血脈。

致敬英雄:6歲孩童繪聲繪色講述著黃老的故事

弔唁現場,一幕幕畫面令人動容。

隊伍中,一位母親牽著兩個孩子的手,格外引人注目。她的手中拿著一本名為《老船長與藍鯨》的彩色繪本,封面是黃旭華手持潛艇模型的卡通插畫。

「這本書里有黃旭華爺爺的故事。」9歲的姐姐夏東雨輕聲說道,她的眼神中閃爍著對英雄的崇拜。6歲的弟弟孫天文也湊過來,翻開繪本,繪聲繪色地向記者講述著黃老的事蹟。

母親夏慶華站在一旁,眼中含著淚光。她說,孩子們瞭解黃老的事蹟後,對他充滿了敬佩。得知黃老離世的消息,她這幾天一直在搜索黃老的相關報導,越看越觸動,就想帶著孩子前來送行,「雖然他們年紀還小,但我想他們會記住這一刻。」

隊伍的另一端,家住附近的武漢理工大學大三學生張浩坤說:「小時候就聽家裡長輩講過黃老的故事,教導我們要以黃老為榜樣。我們要接過接力棒,迎頭趕上,把黃老的心願和遺誌傳承下去。」

從辛亥首義第一槍到長江抗洪人牆,從抗疫逆行者的背影到烈火中托舉生命的臂膀,這座城市見證了無數英雄以無聲的力量托舉起民族的脊樑。

歷史的長河中,武漢始終是一座激盪家國情懷、厚植英雄基因的城市。而今天,黃旭華的英雄故事在街頭巷尾口口相傳,掀起崇尚英雄、爭做英雄的浪潮。

在弔唁現場,靈台周圍擺放著10餘個花圈,落款處只有「第一研究室」「第二研究室」等代號,卻無具體姓名。這些默默無聞的奉獻者,正是新時代的「黃旭華」,他們用無聲的行動詮釋著對祖國的忠誠與熱愛。

「大地上看不到我的身影,藍天下不會與你相逢,你不會知道我在哪裡,我在大洋深處默默潛行,波濤中我有鋼鐵的意志,英雄的自豪激盪在心中。」83歲的第七一九研究所辦公室原主任劉潤林輕輕哼唱著,這首《英雄核潛艇》是黃旭華生前業餘時間最喜歡唱的歌曲。

爭做英雄:成就頂天立地中國好少年

「這位爺爺是誰?」

「他叫黃旭華,是一位建造核潛艇的大英雄,在我們武漢工作和生活,為國家奉獻了一輩子。」

弔唁儀式現場,不少家長帶著孩子前來為黃老獻花。有年幼的孩子尚不知道照片中的老者是誰,也在父母的帶領下,跟隨引導,三鞠躬,獻上鮮花。

「要讓孩子知道,先輩的負重前行,才有我們今天的歲月靜好。」年輕的母親對記者說。

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

沒有黃旭華這樣赫赫而無名的英雄,就沒有今日的盛世中華,是他們給了我們最硬的一根脊樑!

「傳承功勳夢想,成就頂天立地中國好少年!」

武漢市武昌區中山路小學百餘名師生,前來弔唁黃旭華院士,他們把潔白的菊花依次放到黃老遺像前。

「每一個人心中都充滿對黃院士的感激與不捨。」中山路小學德育副校長柳麗說,得知黃旭華院士離世的消息,學校連夜製作了黃老的木製雕塑。

中山路小學和黃旭華緣分深厚,黃旭華的女兒、外孫都是中山路小學畢業生。

作為全國唯一一所黃旭華院士科技教育中心,中山路小學一直受到黃旭華的關心和幫助。2024年3月,黃旭華為孩子們題詞:「祝中山路小學科技原創啟蒙教育,成就頂天立地中國好少年。」

「我們都很崇拜黃爺爺,他是我們心目中的大英雄!我要以黃爺爺為榜樣,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為祖國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中山路小學千家街校區一(3)班學生馬舒桐說。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需要千千萬萬個英雄群體、英雄人物。

「2022年的夏天,我們在大院里遇見,他還在囑咐大家,要把更多的年青人引到核潛艇事業上來,讓這條路越走越寬。」81歲的第七一九研究所退休研究員曹誌榮回憶和黃老相處的最後片段。

11歲的陳柏睿跟著爸爸過來,作為第七一九研究所的子弟,他從未聽爸爸講過工作。但通過黃旭華院士的事蹟,他隱約明白了這群「赫赫而無名」的人為之奮鬥的事業。

「長大了,我也想做大英雄!」生在英雄之城,在黃旭華事蹟的激勵下,「英雄夢」的種子深深埋進孩子們的心中。

國士無雙!致敬國之脊樑!

英雄之城!立起英雄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