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評】特朗普政府為何對中國小額包裹「欲拒還迎」?

中國網評論員 唐華
當地時間2月7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行政令,恢復了針對中國小額包裹(價值低於800美元)的「最低限度」免稅門檻。此時,距離特朗普取消這一免稅政策,僅過去6天。
美國針對小額包裹的免稅政策始於20世紀30年代,初衷是為方便美國遊客從國外帶紀念品回家,並減少額外支出。2016年,美國國會將小額包裹免稅的最低額度從200美元提高至800美元。此後,靠「小額豁免」進入美國的包裹數量迅速增加,從十年前的約1.4億件激增到去年的逾10億件。美國官員聲稱,入境包裹劇增的背後,是Shein和Temu等中國電子商務公司「鑽了美國關稅政策的漏洞」,低價向美國出口商品,這種「不正當競爭」損害了美國公司的利益。基於此,美國出台了針對中國電商的歧視性政策。
但事實證明,美國針對中國包裹取消稅收優惠的政策適得其反,不僅損害了美國普通消費者的利益,推高通脹,還在執行層面給職能部門造成難以承受的沉重負擔。
「小額豁免」或許讓不少中國商品免稅進入美國市場,但最終獲益的是美國民眾。尤其是近年來美國通脹居高不下,物美價廉的中國商品便捷入境,有助於美國人維持正常生活,並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美國社會的通脹壓力。而美國政府突然取消關稅豁免,暫停接收中國包裹,雖然只經歷了短短幾天,卻給美國民眾帶來切膚之痛。路透社此前報導稱,有美國消費者抱怨,自己購買的一件中國商品被額外徵收了數十美元的稅費和手續費,導致價格近乎翻倍,遠遠超出他的負擔能力,讓其一度懷疑自己遭遇了詐騙。根據電商營銷平台Omnisend的調查,23%的美國網購者首選Temu,其次是Shein(18.3%)、TikTok Shop(11.9%)和AliExpress(7.3%),僅上述幾家中國電商平台的美國市場佔有率總和已達到60%。可以想見,若非美國政府及時叫停,受到取消關稅豁免政策影響的美國民眾恐數以百萬計。美國政府不可能忽略由此帶來的輿論壓力和民意反噬。
此外,美國政府還會遭遇「執行難」的困境。根據美國海關和邊境保護局數據,2023年,適用於「小額豁免」的貨物數量超過10億件。而按照美國國會報告的說法,其中有近半來自中國。按此計算,針對中國取消「小額豁免」後,每年將有超過5億件商品需要人工審核。CNN援引專家分析稱,如果這些包裹都必須經過檢查,那麼物流效率將會嚴重降低,進一步損害消費者購物體驗。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陳波分析稱,如何判斷包裹是商品還是個人物品也會引發法律爭議。再加上,額外的清關工作還會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這對於將「減少政府開支」作為競選口號的特朗普政府來說,也是個悖論。
再者,美國的歧視性貿易政策也很難阻止中國商品入境。如同特朗普第一任期時對華髮動貿易戰之後,受到關稅打壓的中美供應鏈並未徹底中斷,而是被迫重組,很多商品經由第三國進入美國。更何況,針對美國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中國電商平台早已佈局。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稱,Shein和Temu已在美國開設了配送中心,允許賣家將商品運送到美國並存放在當地倉庫,再從當地倉庫發貨給美國消費者。
或許正是出於上述考慮,美國政府對中國小額包裹上演了一出「欲拒還迎」的戲碼。這也再次體現出,在全球化浪潮中,中美之間自發形成的緊密貿易聯繫,絕不是一紙行政令就能夠輕易切斷的。當然,特朗普在新的行政令中表示將「建立足夠的系統來全面、迅速地處理和收取關稅收入」,這意味著針對中國電商的歧視性政策很可能會捲土重來。
過去八年來的經驗證明,關稅政策或許短期內會對中美貿易格局帶來衝擊,但也將付出全球供應鏈碎片化、消費者利益受損的沉重代價。尤其是,若美國本土的基礎設施老化落後、供應鏈效率低下、要素成本高昂的問題無法解決,那些多年前從美國流失的工作崗位依然不會回流美國,「再次偉大」還是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編審:蔣新宇 張豔玲 蔡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