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新春第一會定調2025 現代化產業體系如何托起「新廣東」

全國新能源汽車總產量中,有1/4來自於廣東;44%的工業機器人、超4成的智能手機以及18%的集成電路,也都來自於廣東;廣東的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產業規模,約佔全國3成……這是2024年,廣東省「成績單」的一小部分。

2025年春節的喜慶氣氛還未散去,廣東便以一場高規格的大會開啟了新一年的征程。連續三年,廣東在春節後的首個工作日召開「新春第一會」,今年更是把主題鎖定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上。這場「開年大戲」看點十足,不僅自爆家底,還亮出了2025年行動計劃,明確了未來幾年的發展目標和行動路徑。

作為我國經濟第一大省,廣東為何連續三年將高質量發展作為開年「頭等大事」? 這場會議又給全省工作部署帶來了哪些「硬核」影響?各地區又將如何走出協調發展之路?廣東又如何用工業大模型撬動產業升級?

廣東「新春第一會」為全國高質量發展「打樣」

會上,廣東省委書記黃坤明表示,「廣東作為全國第一經濟大省,肩負著走在前列的光榮使命,更要在推進產業體系現代化上先行先試、作出示範、勇挑大樑,以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托起一個具有雄厚實力、充分彰顯中國式現代化無窮魅力的新廣東。」

國家提出了「高質量發展」的戰略目標,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廣東自然要帶頭行動起來。

從2023年首次廣東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喊出「再造一個新廣東」,到2024年以「產業與科技互促雙強」為主題,再到今年的「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廣東的「新春第一會」主題一年比一年「硬核」,擺明了要為國家戰略「打樣」。

知名經濟學者、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盤和林認為,連續三年首會聚焦高質量發展,足見廣東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決心。此次大會的召開,彰顯了廣東對經濟發展的高度重視,而大會的主題——「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更是廣東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如果將產業比作一棵棵樹木,那麼產業體系便是一片繁茂的熱帶雨林。廣東正致力於打造這樣的產業「熱帶雨林」,以壯大經濟規模,優化經濟結構,提升經濟發展質量。

2月5日當天,廣東省發展改革委也發佈了《廣東省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報告(2023-2024)》(以下簡稱《發展報告》),首次向外界披露產業「家底」。

在「家底」方面,廣東多個方面拿下全國第一。2024年,廣東GDP邁上14萬億新台階,連續36年居全國首位;進出口總額突破9萬億元,總量連續39年居全國首位;區域創新能力連續8年全國第一。

其中,產業規模不斷壯大。2024年廣東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9.4萬億元,增長3.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2%。全省擁有全部31個製造業大類,電子信息製造、汽車、電氣機械等15個行業規模位居全國第一。

與此同時,廣東省優勢產品進一步突出。全國納入統計的主要工業產品597種,廣東生產514種,其中汽車、智能手機、工業機器人、無人機等產品產量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第一。創新能力也不斷增強,全省研發經費投入、研發人員數量、高新技術企業數、發明專利有效量、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等主要科技指標均位居全國第一。

值得注意的是,2月5日,廣東省還發佈了《廣東省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2025年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明確了未來發展目標。

《行動計劃》著力實施8大行動、26項工作舉措,全力推動重點產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項目建設、企業引育、生態優化等工作,加快培優做強一批重點產業集群。

可以看出,廣東的「新春第一會」不僅是一場「開年大戲」,更是一場高質量發展的「動員會」。

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陳耀指出,2025年是至關重要的一年,不僅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為「十五五」開局奠定基礎的關鍵節點。作為中國經濟第一大省,廣東肩負著為全國高質量發展「打樣」的重任。

陳耀分析稱,2024年國內外市場需求普遍低迷,這對廣東這樣的外向型經濟大省來說,無疑帶來了巨大的發展壓力。儘管廣東經濟總量長期位居全國第一,但2024年的實際增速卻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在國家要求經濟大省「挑大樑」的背景下,廣東不僅要在經濟總量上保持領先地位,還要在增速上迎頭趕上,真正發揮「排頭兵」的示範作用。

廣東省統計局1月25日發佈的2024年廣東經濟運行簡況顯示,根據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結果,2024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141633.81億元,連續39年居全國首位。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3.5%。而去年,全國GDP增速是5%。

「儘管廣東省經濟總量穩居全國第一,但排名第二的江蘇省經濟增速非常快,廣東存在可能被趕超的危機,壓力不容小覷。廣東必須加快步伐,在保持總量優勢的同時提升增速,才能鞏固其‘經濟第一大省’的地位。」 陳耀說。

數據顯示,2024年江蘇全省實現生產總值137008.0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5.8%。

總之,廣東不僅要「大」,還要「快」;不僅要「穩」,還要「進」。這既是廣東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國家賦予的重要使命。

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是廣東高質量發展「重頭戲」

會上,黃坤明說,要一手抓傳統產業、優勢產業的鞏固和優化,緊盯衣食住行生活必需、原料器件生產必備,實現成行成市、成鏈成群、成名成品發展,把產業根基紮得更深更厚更實;一手抓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培育和壯大,緊盯科技前沿、產業「風口」、市場潮流,打造更多熱點、燃點、爆點,努力成為新規則的重要創設者、新賽道的重要主導者。

廣東的工業產業體系由三大核心力量支撐:根基深厚的傳統產業、快速崛起的新興產業,以及蓄勢待發的未來產業。這三股力量共同構成了廣東經濟發展的「鐵三角」,為全省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產業基礎和創新動力。

根據《發展報告》,廣東已形成電子信息、輕工紡織、材料、石化、農業與食品、家電、軟件與信息服務、汽車等8個萬億級產業集群。電子信息、石化、家電等優勢產業持續引領全國,2024年增加值增速分別達13.4%、7.1%、5.9%,立穩廣東產業「頂樑柱」。

新興產業方面,廣東的半導體與集成電路、低空經濟、智能機器人、新能源等不斷取得新突破,形成一批綜合實力領先的細分產業集群。

同時,廣東省開闢新領域搶佔新賽道,出台未來產業發展總體方案,瞄準未來智能、未來生命健康、未來能源等「七大領域」實施「七大工程」,人工智能領域核心產業規模達1800億元,算力規模、企業規模等均居全國第一方陣。

高質量的發展,一定是傳統產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一體化發展,通過創新驅動實現傳統與新興的共生共榮,形成相互賦能、協同發力的良性循環,為經濟增長注入持久動力。

在陳耀看來,發展新質生產力並不意味著摒棄傳統產業。相反,傳統產業通過引入新技術、新模式,完全可以煥發新生,成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廣東的傳統產業規模龐大,家電、鞋服、燈具、玩具等領域在全國乃至全球都佔據重要地位。因此,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無疑是廣東高質量發展的「重頭戲」,必須加快推進步伐。

如何推動傳統產業的升級?陳耀認為,在廣東這樣的產業大省,工業大模型技術的應用在降本、增效、提質等多個維度為傳統產業注入新動能。特別是在當前製造業利潤普遍承壓的背景下,大模型通過優化生產流程、提升資源利用效率,不僅能夠顯著改善產品質量,還能幫助企業拓展利潤空間,實現更高質量的增長。

據瞭解,工業大模型是一種專門為工業應用設計的人工智能模型,旨在通過深度學習和大數據技術優化工業生產、運維和管理等各個環節。

推動大模型技術應用,在陳耀看來,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為企業提供技術指導,資金支持方面也要能夠跟上,助力其順利完成轉型與升級。「廣東在產業成果轉化、產業化方面的實力很強,但是在前端的基礎工業方面,需要提升,這就需要數字化技術、工業大模型技術等應用。」

珠三角領跑,粵東西北如何破局?

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廣東的多個經濟強市展現出鮮明的差異化特色和協同效應。諸如,廣州的先進製造和現代服務、深圳的科技創新和高技術產業、佛山的智能家電、東莞的智能終端等,各具優勢又相互協同。

然而,在亮眼的成績背後,廣東省內的區域經濟分化問題依然突出。廣州、深圳、佛山、東莞這4個萬億級城市,2024年的經濟總量合計佔全省的60%。

而珠三角地區9個城市的生產總值更是佔據了全省的80%以上,粵東、粵西和粵北12個城市佔據了廣東近70%的土地面積和約50%的人口,但其地區生產總值卻僅佔全省的不到20%,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由此可見一斑。

從區域發展格局來看,珠三角城市工業化水平較高,產業體系較為完善;相比之下,粵西地區工業化進程相對滯後,粵北地區產業基礎較為薄弱。

陳耀認為,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協調與均衡,而廣東作為全國經濟的「龍頭老大」,肩負著推動珠三角與粵東西北地區協調發展的重任。如何發揮這一作用?關鍵在於通過產業升級和有序轉移,將珠三角九市的優勢輻射到粵東西北地區,帶動後發地區形成新的增長點。

陳耀進一步說,短期來看,大灣區仍是發展重點;但從長期來看,通過產業轉移帶動周邊地區發展,這些地區的崛起將為廣東經濟提供強有力的支撐。這種良性互動既能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又能為全省經濟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而為破解區域發展不平衡這一突出短板,廣東省自2023年起全面啟動了「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

盤和林說,開展「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讓廣東各縣市經濟發展更均衡。2024年,廣東實現縣域產業特色化:汕頭、湛江打造輕紡新增極,梅州、雲浮發展電子電路和石材集群,江門矽能源基地、陽江國際風電城成為區域增長引擎。廣東縣域經濟正在展現獨特魅力。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段文平

編輯 楊娟娟 製圖 師春雷 校對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