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哪吒2》里的「胎神」 戳中笑點?專家:四川方言的幽默詼諧,古代文獻有記載
封面新聞記者 張傑 荀超
「吾乃乾元山金光洞太乙真人!」操著一口「川普」的太乙真人,為整個電影增添了不少笑點。配音演員張珈銘一口地道的四川話,把太乙真人的幽默、慵懶、散漫全都展現出來了。《哪吒1》里那句「你打我撒」一出來,電影院里瞬間笑聲一片。看到兩個結界獸「內訌」時,他說「兩個胎神」,叫哪吒「你娃兒」,以及「大欺小,癩疙寶」等方言,皆讓觀眾忍俊不禁,妥妥的搞笑擔當。
在全國,存在著很多地域方言。有時一條河、一座山、一個小鎮的兩邊因為方言不同,有的甚至不能正常交流。但四川方言在全國的認同度普遍比較高,這是否因為四川話自帶幽默、喜劇感?
汪啟明長期致力於漢語文獻方言學研究,曾榮獲第十八屆王力語言學獎一等獎、第四屆全球華人國學大典國學成果獎和2024年度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 他講述:「我記得上世紀60年代就有一個說四川話的電影叫《抓壯丁》,在全國影響很大。四川方言非常幽默、詼諧,在古代文獻中都是有記載的。此外,四川方言屬於西南官話,它使用人口多,影響大,在外地的可懂度比較高。只要你不說太快,外地人基本上能聽懂。不像潮汕話、江浙話這些方言,其他地方的人聽起來就比較難懂。再如,同是閩方言,幾個片區之間差異就很大。」
現在方言通過文學、電影、電視甚至短影片綻放活力,讓很多年青人覺得有意思。在汪啟明看來,「首先,這是傳統文化回歸的一個表現。語言的背後是文化,方言的文化內涵包括歷史記憶、文化多樣性、社會功能、非物質文化遺產及現代價值等多個層面。方言中保留了大量古漢語詞彙和發音,通過獨特的表達方式展現了不同地域文化的性格和特質。民間故事、山歌、諺語等均依賴方言代代相傳。其次,方言承載著個人的情感記憶與身份認同,還可以是家族記憶、鄉土記憶的重要載體,鄉音蘊含著對鄉情的一分思念,一分留戀。隨著時代、社會、科技等語言外在環境的變化,一些方言會消失;但總體來說,方言在現代社會,特別是在廣大鄉村,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因為形成方言的不少因素還存在。」
在汪啟明看來,現在方言藉著新的傳播媒介被年青人喜愛,跟推廣普通話並不矛盾。也就是說,推廣普通話與保護、利用方言並非截然對立的關係。汪啟明還提醒, 方言與普通話沒有絕對的天然的壁壘。從理論和實踐上看,「各地的漢語方言都是漢語這個系統的地域分支,它們都是漢語的一部分,有共同的來源。從語言學意義上來說,普通話也是一種‘方言’,只是這種方言被國家規定為共同語。大家都知道,現代漢語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今天很多年青人都能同時會說普通話和自己家鄉的方言,在不同場合切換非常自如,毫無問題。」
不管是古蜀語還是現在的四川方言,作為「蜀地密碼」的重要載體,一直是學界研究的重要對象。文明社會的標誌包括城市、冶金、宗教禮儀和文字符號等,其中蜀地文字研究一直是古蜀文化研究的「牛鼻子」。而研究古蜀文字,離不開對古蜀語的研究。「應該說,古蜀文字是今後蜀文化研究的一個難點,也是重點所在」,汪啟明說。
遠古時期,蜀地是多民族聚居區,古蜀人是蜀地的主體民族,蜀語也指這個主體民族的語言。先秦時期,蜀語是具備自身的特點、又與中原雅言有密切關係的一種地域方言,它與先秦時期的周語、秦語、楚語、桑治魯語、吳越語一樣,是華夏通語即後來的漢語的重要來源之一,也是漢語一支非常重要的地域方言。秦漢時期,蜀語甚至與秦語一道,成為漢語中地位較高的優勢方言。

汪啟明教授的著作《中上古蜀語考論》中,確定了「蜀語」一詞始見於晉葛洪《抱樸子·道意》,並界定了「蜀語」「蜀方言」與「四川方言」的區別:把中上古時期的蜀地人(不含蜀地少數民族)語稱為「蜀語」,把桑治元明時代蜀地人語稱為「蜀方言」,把清代,尤其是「湖廣填四川」以後的蜀地人語稱為「四川方言」。汪啟明教授說,由於歷史變遷和社會變化,我們今日所講「四川方言」不完全等同於古蜀語。但根據語言底層理論,有些還是流傳到了今天的四川方言中。即使今天的四川方言已經是一個混合方言,但其底層還是古代的蜀語。

《中上古蜀語考論》附錄有一個「中上古蜀語詞彙表」,收入了根據揚雄的《方言》、杭世駿的《續方言》、張慎儀的《方言別錄》和李實的《蜀語》等文獻進行全面梳理而成的742個被蜀人使用過的蜀語詞彙。用此表對照古今,其中哪些蜀語消失了,哪些蜀語流傳至今,一目瞭然。讀者可以清楚地看到中上古蜀語的消逝與傳承。比如像「壩」「癆」「白雨」這些方言詞,在中上古蜀語中也都能找得到。
隋代無名氏的詩《綿州巴歌》中,有「白雨」這個詞,意思是暴雨、雷雨。「白雨」是中上古時期的蜀語詞,唐代時成為文人慣用詞。杜甫曾在《寄柏學士林居》中寫道,「青山萬里靜散地,白雨一洗空垂羅。」李白《宿鰕湖》一詩曰:「白雨映寒山,森森似銀竹。」在現代四川方言中,尤其是綿陽一帶,「白雨」仍然流行。今天不少四川人會掛在嘴邊的自稱「老子」,蜀地先人也早就在用了。《後漢書·韓康傳》中,就記錄了這個蜀語詞,其意為:對人自稱。南桑治時期的陸遊,曾經來到過四川,他在《老學庵筆記》的卷一中寫道:「予在南鄭,見西陲俚俗謂父為老子,雖年十七八,有子亦稱老子。」這就能證明,「‘老子’這個詞,在四川至少延續了1000多年。」汪啟明說。
《哪吒2 》配音導演陳浩接受封面新聞記者採訪時直言,配音過程中,他提醒配音演員們要注重以普通人的視角作為切入點,運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行為舉止來塑造角色,「哪吒身邊的朋友,就如同我們生活中常常會遇到的人,觀眾看到他們時會覺得‘哎呀,這太像我那哥們兒了’。」
雖然隨著整個社會現代化進程的推進,很多地方的方言賴以存在的環境和基礎起了顯著的變化,不少方言也瀕臨消亡或者發生很大的演變,面貌發生很大變化,但為了便於研究,保護方言的相關努力也一直沒有停止。尤其是電子數據庫,將方言古語的血脈在數字時代存檔,為其帶來「絕學」不絕的「新生」希望。
據汪啟明介紹,由他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方誌中方言資料的整理、輯錄及數字化工程」,在2025年會迎來結項驗收。該工程是對中國古今地方誌所載漢語方言材料做全面輯錄和整理,完成一部從古到今、涵蓋方言語音、詞彙、語法、俗語、諺語、方言來源、口語用例、文獻佐證等在內的方誌方言資料總集。
2023年,作為該工程的一部分,汪啟明主編的《中國地方誌方言資料總目》列入四川省2022—2023年度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已經由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這部書系首次全面對境內外上起1192年的《吳郡誌》、下迄2015年的縣級以上行政區所有新舊地方誌(包括總誌)和方言誌進行收集、整理、考訂、結集的目錄學著作。該書輯錄的範圍包括大方言區下的官話和非官話,也包括僅通用於個別城鎮的土語;輯錄的具體內容包括方言的語音、詞彙、語法等;輯錄的資料主要來自方言專誌,新舊地方誌中專設的與方言有關的卷次,以及散見於「風俗」「輿地」「邊疆」等篇中的方言資料。該書的出版,對延續我國連綿不斷的文化與歷史、為後代留下一份寶貴的方言資料。這部書還入選了四川省新聞出版局2023年度「四川好書」名單。此外,一系列關於雲貴川渝方言相關的系列圖書,即將推出,目前正在校對過程當中。

除此之外,該工程還將重磅推出一個貫通古今、囊括各地方誌方言、具備逐詞查詢和多方面檢索功能的大型動態電子數據庫,將對所有公眾開放。屆時全國範圍內地方誌記載的古今漢語方言資料,都會囊括在內。這個數據庫的基礎是從地方誌這個「我國有史以來最大的社會科學成果群」中輯出的3000餘部含有方言的方誌;自行印刷達300餘冊,規模算是比較大的。以詞彙為例,蒐集各地方言詞彙約150萬條,可能達到1500萬字。使用這個電子數據庫,可以查到一個方言詞在中國哪些地方有分佈,從而可以有助於研究歷史上的移民、漢語方言史、漢語史等學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