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2年小行星或撞地球?別慌!

千萬年前,一顆小行星襲來,狂風驟起、海嘯翻滾、統治地球一億多年的生物恐龍遭到滅亡……七年後,這樣的故事也將發生在人類身上?

近日,一則新聞讓不少網民直呼「地球危險了!」有研究發現,一顆直徑約100米的小行星2024 YR4,正在往地球奔來。科學家們預計,它將可能於2032年12月與地球相撞。同時,聯合國首次啟動《行星安全協議》,加速構建行星防禦體系,讓人們更加焦慮。

太空威脅來襲,七年倒計時啟動?為此,記者向專家進行了求證。

2020年12月23日7點23分,一顆「火流星」劃過青海玉樹和西藏昌都交界的高空,後降落在地。圖源央視新聞。

小行星撞地球,這位「天外來客」是何方神聖?

「這並不是科幻電影橋段,消息是可信的。」接到記者電話時,天文領域科普專家、全國科普工作先進工作者先進者曹林特地去查閱了國內外官方媒體以及歐空局發佈的相關資料,他認為,小行星可能撞擊地球並非假消息。

「首先要分辨清楚,行星和小行星的區別。」曹林表示,新聞里提到可能撞擊地球的並非木星、火星這種人們熟知的,體形較大的行星。他介紹,在天文學中,小行星是指太陽系內類似行星環繞太陽運動,但體積和質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體。

小行星在宇宙中並不少見,目前被人類發現的就已超過3萬顆,其中一部分的運行軌道與地球軌道相交,存在撞擊地球的可能。

2024 YR4小行星直徑在40米至100米之間,面積相當於一個足球場,最初於去年12月被NASA的空間望遠鏡發現。科學家們分析,2024 YR4或在2032年12月22日在距地球約127699公里處掠過。

在發現2024 YR4小行星之後,專家最初估計的撞擊概率為1%。後來這一概率升至1.8%,截至記者發稿前,NASA的最新預測概率為1.9%。「之所以預測概率會有變化,是因為小行星撞擊地球概率的計算方法會受到軌道計算誤差、光照和大天體引力等因素的影響,」曹林告訴記者,「這和天氣預報類似,時間越臨近,預測的也就越準確。」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在雲南姚安曾進行過人類第11次成功預警小行星撞擊的觀測,圖為觀測圖像。圖源央視新聞。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在雲南姚安曾進行過人類第11次成功預警小行星撞擊的觀測,圖為觀測圖像。圖源央視新聞。

世界毀滅倒計時?專家:不要擔心

小行星撞擊地球「威力」幾何?對此,曹林讓大家放心,宇宙很大,人們遭遇這種「天劫」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普通人無需驚慌,撞擊概率極小。

「實際上,小天體來地球,這件事幾乎每個月都會發生。」曹林舉例,比如我們常說的流星雨,就是小行星在大氣層中燃燒時候產生的光。人們經常可以買到的隕石,也是外來天體撞擊地球掉落的物質。

「這類事件一般不會對人類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危害,但隨著網絡通信發達等原因,會引發越來越多的社會關注。」曹林表示。

同時,生活在地球的人類已經擁有了一層天然的「金鍾罩」。他告訴記者,厚厚的大氣層能夠有效防禦大部分小天體的「襲擊」。

當小行星以極高速度進入大氣,高溫高壓衝擊波會使結構疏鬆的解體成碎塊,在第一關就燃燒殆盡。只有那些個頭足夠大、密度足夠高的天體才有可能突破大氣層的防禦,對地球上的生物體形成威脅。「但也不要太掉以輕心。」曹林說,小行星對天上的空間站和航天器還是有可能造成毀滅性的傷害。世界上第一個大型模塊化空間站,俄羅斯的和平號空間站就曾經被星際塵埃撞上,並在表面留下了痕跡。

小行星來了,地球準備好了嗎?

相較6600萬年前的恐龍家族,人類的優勢就是不斷髮展的科學「武器」。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監測小行星其實已經是全球各個國家歷經多年發展的傳統項目。」曹林介紹,人類目前已經形成了對小行星撞擊風險的研判和預測能力,在各國都建設有小行星監測系統,通過地基光學望遠鏡等,可以探測追蹤危險小行星,對撞擊時間、落點、危害程度進行提前預報,採取有效處置手段,最大限度降低風險。

2024年9月,第二屆深空探測(天都)國際會議上曾傳出消息,我國正在策劃實施首次近地小行星防禦任務,並發佈了首次近地小行星防禦任務方案設想。

人類第11次成功預警小行星撞擊。圖源央視新聞。人類第11次成功預警小行星撞擊。圖源央視新聞。

「改變小行星威脅的方式就很多種,」曹林表示,「儘管人類目前完全沒有實施過這些計劃,目前來看,技術難度還沒有達到從0到1的程度。」

比如,人類可以對小行星進行撞擊。「此前,NASA的‘深度撞擊’任務就曾向彗星Tempel 1發射了一個撞擊器,從而成功地在彗星表面製造了一個巨大的坑洞。而這次的小行星比彗星要小得多。」

再比如,人類也能通過發射飛船對小行星進行重力牽引,改變它飛行的軌道。「這種方式比較安全可靠,控制難度也較小。」

「所以退一萬步講,就算小行星真的奔赴地球,我們也應該相信科學的力量,不過分焦慮,多考究官方信源,過好每一天。」曹林說道。

來源:潮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