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煙火經濟|吹個糖人點盞走馬燈,開封非遺「集結」穿越古今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除夕夜,在開封清明上河園內,張擇端(由演員扮演)攜書僮夜遊,忽然看到漫天星花散落,如同金絲構成的花雨,又如同流星飛瀉人間,在絢爛的煙花和潑灑漫天的鐵花之中,這場千年前的浪漫穿越時空,迎來現場遊客一陣陣的歡呼和掌聲。

現場表演炒籃花的團隊,正是炒籃花第22代非遺傳人劉小鬆帶領的「汴梁鐵花劉」,劉小鬆介紹:「炒籃花的重點在於‘打’,將1500℃的鐵水拋到空中,用木拍擊打,形成鐵花四濺的視覺效果,而開封清明上河園將炒籃花與汴梁火狐相融合,‘花’‘火’相融,更具特色。」

除夕清明上河園炒籃花表演現場。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徐倩 攝除夕清明上河園炒籃花表演現場。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徐倩 攝

炒籃花始於北桑治,盛於明清,已有千年傳承歷史,也是我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炒籃花之外,非遺在八朝古都開封煥發生機的影子,並不難尋,這裏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9項、省級60項、市級270項。

今年春節,清明上河園設置非遺文化街區,並引入了各地的非遺表演,「非遺+文旅」為這裏增添了濃鬱的年味與熱鬧。

絕活走進清明上河園,上演「桑治代煙火圖」

大年初一,在開封清明上河園非遺展覽街區中,一位6歲女童饒有興趣地嘗試吹糖人。

「今年是蛇年,再吹一個蛇,蛇上攀一個兔,蛇攀兔,輩輩富!」現年58歲的馬大吹是非遺技藝「吹糖人」的第四代傳人,從事這一手藝已經有三十多年。

大年初一,清明上河園內,非遺傳人「馬大吹」正在教小女孩吹糖人。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徐倩 攝大年初一,清明上河園內,非遺傳人「馬大吹」正在教小女孩吹糖人。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徐倩 攝

馬大吹本名馬謙堂,河南省滑縣老店鄉嶽村集村人。靠著吹糖人,「神嘴馬大吹」名聲在外,註冊了商標,成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吹糖人是我祖傳技藝,從小跟著祖父學,現在老婆孩子都會吹。」馬大吹從1998年清明上河園開放時就在此表演,「我是第一批入園的手工藝人。」

今年春節,清明上河園不僅設置了非遺文化街區,還引入了各地的非遺表演,包括從河北請來的「踩高蹺」民間團隊,開封非遺表演「盤鼓」等,無不吸引遊客駐足、稱讚。

非遺表演還未開始,現場裡裡外外已經圍了好幾層,來晚的小孩坐在父親的肩頭,伸著脖子望向舞台。

大年初一,清明上河園內非遺表演踩高蹺迎來眾多遊客駐足觀看。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徐倩 攝大年初一,清明上河園內非遺表演踩高蹺迎來眾多遊客駐足觀看。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徐倩 攝

開封盤鼓表演者趙朝陽,是開封盤鼓非遺的第15代傳人。「開封盤鼓,最早又叫大鼓,從桑治代到明代在民間廣泛流傳,主要在黃河流域盛行,樂感強,擊之如雷,動之如濤,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趙朝陽從16歲開始學習盤鼓,已經打鼓三十多年,「如今我13歲的孫子盤鼓也打得相當漂亮!」

依照北桑治著名畫家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為藍本建造的開封清明上河園,以桑治文化為主題,開園後就引入了開封當地的非遺,而今年春節加大對非遺表演的引入,在遊客中也點燃一股非遺熱。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從開封市文廣旅局獲悉,2025年春節假期(包含除夕),清明上河園接待 83.29 萬人次,收入10251.66萬元,同比數別增長 47%和 17.99%。

清明上河園對非遺的引入和推廣,正是開封「非遺+文旅」思路的體現。開封市文廣旅局非遺科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探索‘非遺+旅遊’,推動文旅融合發展,是開封文旅發展的又一新思路。」

作為八朝古都,開封市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9項、省級60項、市級270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9人、省級81人、市級444人。其中,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為杞人憂天傳說、鑼鼓藝術(開封盤鼓)、佛教音樂(大相國寺梵樂)、麒麟舞、二夾弦、撂石鎖、朱仙鎮木版年畫、燈綵(汴京燈籠張)、汴繡。

2024年,開封探索「非遺+文旅」「非遺+街區」「非遺+年會」「非遺+夜經濟」等「非遺+」形式。同時,2024年火出圈的開封掌握了流量密碼,首創「非遺市集+夜間旅遊」新模式,組織200多項非遺連續展銷34期。

事實上,非遺之所以熱,開封之所以火,離不開傳統文化的魅力,很多遊客正是奔著開封「桑治文化」而來。今年春節,開封舉辦「大桑治中國年」系列活動,一場場沉浸式文旅活動,彷彿一幅幅生動的「桑治代煙火圖」。

據開封市文廣旅局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春節假期,開封全市累計接待國內遊客900.03萬人次,實現文旅綜合收入62.9億元,迎來2025年文旅消費「開門紅」。

開封市文廣旅局副局長李金國在接受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正是開封文旅的發展思路。」

燈籠也是文化名片,數字化複活非遺

非遺的傳承不僅植入文旅,也在「尋常百姓家」。

在開封理事廳街一個不起眼的老胡同內,一座古宅院格外引人矚目——老式的飛簷、木雕紋理、錯落的瓦當……這是「汴京燈籠張」第七代非遺傳人張俊濤用祖宅改造的汴京燈籠張民間藝術展覽館。

汴京燈籠張民間藝術展覽館內陳設的燈籠。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徐倩 攝汴京燈籠張民間藝術展覽館內陳設的燈籠。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徐倩 攝

推門進入,內部別有洞天,一盞盞懸掛的綵燈、走馬燈、綴珠燈令人目不暇接,彷彿置身於一個「燈樹千光照」的奇幻世界。

「這是走馬燈,現在已經有50歲的燈齡了。走馬燈是能量守恒和轉換的體現,在千年前的開封作為玩具被製作出來一直延續至今。」現年54歲的張俊濤指著走馬燈向記者介紹,這盞燈的燈齡和自己相仿。

據史料記載,「汴京燈籠張」是河南開封的燈籠製作世家,相關技藝自清末時期創製,一直傳承至今。

「汴京燈籠張」也有過一陣幽暗的歲月,一度面臨技藝失傳,很多自千年前保存下來的燈籠也沒能倖存。

上世紀90年代初,開封舉辦民間綵燈大賽,此前一直在工廠做技術工人的張俊濤父親張金漢,帶著自己製作的綵燈參加大賽,沒成想竟然得了第一名。通過此次大賽,張金漢也看到了民間文藝複興的苗頭。

自此以後,張金漢全身心投入到「燈籠」的製作上,努力複原「汴京燈籠張」的製作工藝。

在「汴京燈籠張」第六代傳人、父親張金漢的言傳身教下,張俊濤也積極參與相關技藝的資料整理、研究複原等工作。2008年,「燈綵(汴京燈籠張)」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我父親這一輩子做了不計其數的花燈,直到去世前,他還在做燈。」張俊濤回憶:「父親是用生命在製燈,將綵燈融入到自己的血脈之中。」

父親去世後,張俊濤辭去了高薪金融白領工作,只為父親臨終前那句話,「做好‘燈籠張’的傳承」。

「我該怎麼傳承?」這是縈繞在張俊濤腦海里的問題,當作「愛好」「生意」還是「事業」?帶著疑問,他開始著手整理父親的遺物,將父親製作燈籠的圖片、影片、工具、材料分門別類,甚至連「一顆螺絲釘都有不同的分類」。

在整理父親的心血時,張俊濤有了答案,父親致力於「恢復傳統綵燈的製燈技藝」,他想要的「傳承」是不計較名利得失、把所有精力都投入進去的一份責任、一份事業。

從此,張俊濤有了方向,他要把「燈籠張」這一非遺技藝做成一張「文化名片」,一張「開封名片」,一張「非遺技藝複活的名片」,一張「傳統文化複興的名片」,一張「中國名片」。

張俊濤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造祖宅,把祖宅騰出來重新裝修建成「燈籠張」博物館並免費對外開放。2011年6月,汴京「燈籠張」展覽館首次對外開放,至今已經累計接待30萬人次參觀。

為了讓社會各界瞭解「燈籠張」,瞭解非遺技藝的「前世今生」。他開始「五進」,進學校、進社區、進鄉村、進機構、進軍營,宣傳「燈籠張」製作的非遺技藝和蘊含的文化。在此期間,張俊濤還帶著「燈籠張」出海,到過英國、南非、匈牙利、伊朗等國家,讓「燈籠張」走到了全世界。

除此之外,張俊濤多年來在全國各地收集木雕、藍印染布等藏品,也展示在「燈籠張」展館內,在他看來,這些傳統工藝製作的木雕紋樣和燈籠製作工藝有「異曲同工之處」,都是「傳統文化的瑰寶。」

「去年,黑神話悟空遊戲火遍全球,讓我感到非常振奮,我彷彿看到了在科技的加持下傳統文化的複興之路。」張俊濤思索著怎麼讓這些非遺工藝「永遠留存」,讓「非遺技藝重回到現代生活」。

張俊濤靈光一現——將傳統燈籠元素化。

這就是張俊濤目前正在做的工作,和高校研究室合作,建立「傳統紋樣數據庫」,未來還計劃建設色彩數據庫、燈籠製作材料數據庫等。

用這些數據庫實現非遺技藝和文化的傳承,更為重要的是,讓這些非遺文化得到二次創造和開發,從而獲得新生,也實現非遺的經濟價值。比如,「傳統紋樣數據庫」可以應用到衣服花紋、傢俱圖案,甚至冰糕製作中,這就是讓非遺重歸現代生活。

「非遺可以助力普通製造業的升級,進行文化賦能,提高‘中國製造’的文化辨識度。」張俊濤說,這是他的理想,是他一生奮鬥的事業。

如今,「汴京燈籠張」的接力棒已經傳到張俊濤的兒子、第八代傳人張鈺豪手中,而張鈺豪學習的正是計算機專業,他受到父親的鼓舞,認同父親的理念,他從父親手中接過非遺數據庫建立的重任。

推進非遺電子化、數智化傳承和推廣也是開封市文廣旅局非遺科的工作重點。2024年,其開展「河南非遺一張圖」信息填報工作,組織全市完成國家級項目9項、傳承人9人,省級項目51項、傳承人72人的信息收集、填報補充完善及審核工作。

開封市文廣旅局非遺科相關負責人表示,2025年,其工作重點之一就是以資金支持電子化方式開展非遺資源普查和專項調查,完善非遺記錄體系,挖掘闡釋非遺項目中蘊含的中國文化基因,加強非遺研究和保護成果的宣傳、普及、應用。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徐倩

編輯 王進雨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