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繡非遺傳承人走進新京報,一針一線向小記者展示宮廷刺繡魅力
「大家都聽說過什麼刺繡?」「蘇繡!」「蜀繡!」「粵繡!」「湘繡!」2月10日下午,在第二十三屆新京報小記者活動的學員結業儀式上,一位「神秘嘉賓」——非遺京繡代表性傳承人何洪傑來到現場和小記者們互動交流,小記者們踴躍舉手與傳承人互動,在一針一線中「沉浸式」領略京繡文化的魅力。

傳承人親臨現場,講述非遺內涵及傳承意義
京繡是國家級非遺項目,屬於「燕京八絕」之一,是以北京為中心的刺繡產品的總稱。何洪傑是第七代京繡代表性傳承人,師從京繡第六代傳承人李鳳茹;同時,她的另一個身份是北京市豐台區職業教育中心學校非遺專業教研組長,已有十餘年的教學經驗。
「京繡真的不是一個簡單的技藝,它融合了中華兒女的智慧和工匠精神。」何洪傑向小記者們展示了2幅精美的京繡作品,細密的針腳和逼真的效果引得大家一片驚呼。
課堂上,何洪傑從京繡的歷史起源入手,介紹了京繡的特點和背後的文化內涵。「京繡並不是四大名繡之一,京繡服務於宮廷,雖然有著崇高的地位,但它傳播面並不廣,京繡的工匠數量也並不多。」
接著,何洪傑展示了多幅京繡紋樣,並帶領小記者們一一識別其中的經典元素:有著美好寓意的祥雲紋、代表生生不息的纏枝紋,還有象徵五福臨門的蝙蝠、象徵福祿的葫蘆、寓意吉祥的鳳凰……「京繡的一大特點是:圖必有意,紋必吉祥,這也是由其要顯示皇家崇高地位的功能決定的。」

何洪傑向小記者們介紹了刺繡的關鍵流程和技能點,包括畫、紮、磨、刷……最後才是繡。「想要刺繡的時候,怎麼在絲綢上打稿?不能用筆直接去畫,因為會留下印記,影響整個作品的完美度。需要用白色的印記來進行標註,再進行刺繡。」
「目前北京市的非遺傳承人,很多都比較年長了,所以京繡和非遺的傳承,也落在了新時代青少年兒童身上。」課堂上,何洪傑與小記者們分享了京繡技藝的傳承,以及非遺傳承的意義,她表示,希望孩子們能夠通過一些機會,去學習瞭解非遺,未來能夠保護、傳承非遺。
何洪傑還引申到中國文物的流失與回歸問題。「目前,在全球47個國家,200多座大型博物館當中,有160多萬件中國流失的文物。雖然你們現在還只是小學生,但是要有一個意識,在未來也許你們就是傳承人,未來在有機會和有能力的條件下,也要幫助中國流失的文物回到祖國的懷抱。」

小記者沉浸式體驗京繡,積極互動提問
「大家感受一下,繡花針和平時在家裡縫衣服的針一樣嗎?繡花針非常細,大家在體驗的時候一定仔細拿穩,不要做危險的動作紮傷自己……」在活動開始之前,桌子上擺放的京繡需要用到的材料和工具就吸引了孩子們的目光,蠶絲線、繡花針、繡繃、立德粉、煤油……接下來,何洪傑一一介紹了工具、材料,隨後帶領孩子們近距離體驗。
「這幅作品已經繡了兩三個月時間,每天都要繡,才繡到這個程度。如果要把這幅作品繡完,至少需要半年時間。」在一台長約一米的繡架上,一幅寶藍色底布、金黃色寶葫蘆紋樣的刺繡半成品已經安放妥當,何洪傑坐在繡架旁,一根細細的繡花針在布面上方和下方的雙手間來回穿梭,何洪傑邊講邊進行現場演示。「大家看到的每一幅精美刺繡作品,其實背後付出了很多的辛勤勞動,也是非常磨煉心性的,可以讓你踏踏實實靜下來認真去做一件事情。」
小記者們分小組前來圍觀學習。「哇,好有意思!」「絲線的顏色好美」「刺繡原來需要付出這麼多勞動」…… 隨後,感興趣的小記者們紛紛上台拿起繡花針和「迷你」繡繃,一針一線「沉浸式」體驗京繡。

小記者們對京繡充滿了好奇,在新聞採訪環節,大家紛紛舉手提問。「老師,如果絲線的顏色很接近,要怎麼區分?」「您是怎麼把下針的位置找那麼精準的?」「老師,您一隻手在繡架下面,看不到針會紮到手嗎?」小記者們的問題一個接一個。何洪傑稱讚小記者們觀察細緻,並對他們的問題一一進行解答。「大家嘗試去練習的話,會發現你的心也會越來越靈,手也會越來越巧。」
新京報小記者、板廠小學五年級學生李洵菲看得入了神,她告訴記者,自己此前在家裡也玩過十字繡,但是今天近距離看到京繡的刺繡過程,感覺非常震撼。「針腳特別細,我很感興趣,有時間希望再向老師請教一些方法,有機會自己也想嘗試做一個小作品。」
「興趣需要一點一點培養,得找一些孩子們覺得有意思的興趣點。」和孩子們交流,何洪傑的竅門是,用孩子的語言去跟他們交流,而不是填鴨式地灌輸。「大家知道,春天來了在公園里可以看到柔軟的柳條隨風飄蕩,現在我們用的針法就是柳梗繡,這樣繡出來就是一條非常光滑連貫的曲線。」
「感受到這件事情的魅力之後,孩子們很容易沉浸其中。」何洪傑認為,請小記者們體驗非遺、傳播非遺的活動非常有意義。「過去因為一些歷史文化原因,導致京繡目前在國內的傳承人非常少,我們不希望看到它斷代,希望這項技藝能夠永遠傳承下去。」
新京報記者 馮琪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賈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