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 無名 無悔!送別中國第一代核潛艇工程總設計師黃旭華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李婷
江城含悲,白菊凝霜。
那位帶領團隊建造中國首艘核潛艇的老人安詳地走了。
2月10日,武漢市武昌殯儀館天元廳,莊嚴肅穆,哀樂低回,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勳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第一代核潛艇工程總設計師黃旭華的遺體安臥在鮮花翠柏中,覆蓋著鮮紅的黨旗。
面對這樣一位為國深潛,無聲卻震徹千秋、無名卻重於泰山、無悔卻光耀星河的黃老,我們該如何送別?
在家人的《送別》歌聲中,在萬千民眾深情的目光里,他的身影融入歷史長河,精神卻如核潛艇永航深海,激勵後人,功勳永存。

無聲,卻震徹千秋
看了又看,每一眼都是不捨

送別,是為了更好地銘記。
大幅遺像里,九旬老人保持著標誌性的溫和微笑。兩側輓聯,深情致敬:「卅載嘔心研潛艇深海蛟龍驚世界;一生矢誌衛海疆大國重器鑄功勳。」
「靠近一點,讓我再看看他。」黃老相濡以沫69年的夫人李世英啜泣不捨,她顫抖著從輪椅上站起,反復端詳著黃老的面容,看了又看,每一眼都是不捨。
「怎能讓我不想你!」這是黃旭華彌留之際,李世英帶著全家在病房裡為他唱的歌。
「今天媽媽說唱《送別》,真的要送別了。」黃旭華的小女兒黃峻淚眼婆娑,泣不成聲。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歌聲訴說著無盡的哀思,意沉沉,情切切。
黃旭華一生為國深潛,以三十載與家人別離,換得國家深海利劍。
時間銘記,他用深潛托舉起一個民族挺進深藍的尊嚴;大海作證,他的深潛讓整個民族浮出水面,他的無名讓中國響徹寰宇。

無名,卻重於泰山
你把人民放在心中,人民把你高高舉起

送別,是為了更好地前行。
「請三哥放心,下一代一定會發揚你的精神,為黨和國家貢獻力量。」黃老的弟弟黃紹讚向黃旭華的遺體作最後的告別。
為什麼我們如此不捨黃老?試問大海碧波,何謂以身許國?他的一生就是答案。
「未曾謀面,深受其恩!」悼念的人群,陸續從四面八方、五湖四海趕來。
殯儀館外,一眼望不到頭的送別群眾、層層疊疊的素白花圈,不少市民自發前來,手持鮮花,眼噙淚水。
「我看了電視劇《功勳》,瞭解到黃老的事蹟,他為了我們中國人不再受欺負,為了造核潛艇,舍小家為大家,是我們永遠不能忘記的人。」來自安徽阜陽的蘇子龍說。
網絡上也湧動著悼念的浪潮。很多不能趕來的外地群眾,通過線上平台訂花送到現場弔唁。寧夏、重慶、江蘇、東北……各地的鮮花如潮水般湧來,每一束都飽含著對黃老的敬意與不捨。
道不盡的哀思,訴不完的敬仰,送別的隊伍越來越長——
有白髮蒼蒼的老者,他們曾是黃旭華的戰友,共同開創了中國核潛艇事業的前進道路;
有兩鬢微霜的中年人,他們追隨黃院士的足跡,奮戰在科研一線,共同見證了中國核潛艇事業的蓬勃發展;
還有朝氣蓬勃的青少年,他們以黃爺爺為榜樣,立誌成為頂天立地的接班人。
春寒料峭,有的群眾深深鞠躬,久久不起;有的群眾眼含熱淚,靜默叩拜。他們用最樸實的方式表達著對黃老的欽佩與感恩:「是黃老這樣的科學家,讓我們的國家挺起了脊樑!」
「讓我們再送您一程!」人群齊聲高喊,「黃老一路走好!」
這是對「國士無雙」的崇高敬意,飽含「永遠懷念」的樸素深情。

無悔,卻光耀星河
少年立誌「長大後要成為您」

送別,是為了更好地傳承。
今天,我們用什麼樣的方式銘記黃老?
在武漢的地鐵站里,巨幅標語表達著對黃旭華的敬仰:「此生屬於祖國,此生屬於核潛艇。國士遠行,深海永念。」
「長大後我要成為您。」武漢市洪山實驗外國語小學四年級學生呂昀驍帶著自己繪製的《潛龍在淵》送別黃爺爺。
「對黃老最好的紀念,就是把他的精神傳承下去。」仙桃教師胡柳一帶著3名學生趕來送別黃老。她說,最好的紀念方式就是傳承黃老的精神。
2014年,當時還在黃岡英山讀高一的她,有幸聆聽了黃院士的講座。黃院士那句「對祖國的忠就是對父母的孝」讓她銘記至今。如今,她將這份教誨傳遞給了自己的學生。
大江浩蕩,深藍永誌。
黃旭華用一生詮釋:真正的永恒,不在鎏金碑刻上,而在驚濤拍岸的浪聲里;不在青史留名處,而在民族複興的偉大征程中。
黃旭華的「深潛」從未結束,他只是化作了民族精神長河中的一朵浪花,繼續托舉著中華巨輪破浪前行。
祖國不會忘記!
人民不會忘記!
送別國之脊樑!
全國各地網民深情留言
「國人的楷模、永遠的英雄!」

2月6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第一代核潛艇工程總設計師黃旭華在武漢逝世,享年99歲。全國各地網民紛紛發文、深情留言,表達追思與欽佩。以下是其中的部分留言。
公之貢獻,彪炳史冊。核潛艇技術,不斷精進,防護與攻擊,皆達一流。公之精神,激勵後人,無私奉獻,勇於創新,為強國夢,不懈奮進。
讚曰:黃公旭華,國之脊樑。捨身科研,潛艇夢償。隱名埋姓,功績昭彰。精神不朽,萬古流芳。
——山東網民「青檀」
共和國脊樑、民族的驕傲,國人的楷模、永遠的英雄!黃老精神永恒,永遠的豐碑!
——湖北網民「聽楓者(江)」
黃旭華埋頭苦幹的人生,正是中國核潛艇人不懈奮鬥的縮影,他們是騎鯨蹈海的無名英雄。
——湖北網民「範老師189」
黃公旭華,國之棟樑,潛龍之父,功勳卓著。隱姓埋名,潛心研核,鑄劍為犁,衛我海疆。其誌堅如磐石,其行靜若深淵,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今公駕鶴西歸,星辰失色,山河同悲。然公之精神,如日月之恒,照耀千秋,激勵來者。吾輩當繼公之誌,承公之業,以慰公在天之靈。
——廣東網民「獵鷹(Mr.Ruan)」
我記得之前有部電視劇就是放的黃旭華院士的一生,我也是從那時候瞭解到我國核潛艇的發展。黃老為核潛艇事業奉獻了自己的一生,我們這些後輩都應該向您學習!先生千古,一路走好!
——湖北網民「好好學習」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許曠 整理)
家鄉親屬團:
「他教育後輩的話,我們永遠不會忘記」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龔雪
2月10日,武昌殯儀館,由20多人組成的黃旭華院士家鄉親屬團,專程從廣東來參加黃旭華院士追思會,送親人最後一程。
面向三哥的遺體,六弟黃紹讚深深鞠躬,含淚揮別。
「從1948年到1988年,我和三哥整整40年沒有見過面,非常想念他。」黃紹讚回憶,2022年,黃旭華院士回家鄉探親時,自己一直陪著黃旭華,從廣州到汕尾,再到揭陽,非常高興。
「三哥,一路走好!」已是耄耋之年的黃紹讚在悲痛中堅定地說,「請您放心,您走後,我們一定會照顧好三嫂。我們這一代和下一代親屬,無論從事什麼工作,都會傳承您的精神,在崗位上建功立業,為人民服務。」
「我們家族老中青三代的代表都來了,送別最受人尊敬的三叔公。」在汕尾市工作的黃旭華侄孫黃永祥哽嚥著說,「老人家去世了,但音容猶在,他教育我們後輩的話語,永遠不會忘記。」
黃旭華院士每次回鄉,都教育後輩們要重視子女的教育。黃永祥說:「家族中好多正在讀書的晚輩都想來。這次我是帶著讀初三的兒子和讀小學五年級的女兒一起來的,希望他們秉承三叔公的精神,好好學習,成人成才」。
族親黃桂林記得,2019年10月19日,自己從汕尾市來到黃老在武漢的家,當時,他才從北京獲頒「共和國勳章」返漢不久。黃桂林小心翼翼地打開盒子,拿出那枚沉甸甸的勳章仔細端詳,還與黃旭華院士合照留念。
「他為人低調,十分親切。」黃桂林回憶,「他生前熱愛祖國,獻身工作,還非常關心家鄉發展。他出生的地方——汕尾市紅海灣經濟開發區,已從原來的小鄉村發展成為城市經濟開發區。」黃桂林表示,族親們一定傳承老人家的家國情懷,砥礪奮進,建設更加美好的家鄉。
母校師生含淚送學長最後一程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金淩雲
2月10日,春寒料峭,武昌殯儀館,上海交通大學師生代表遠道而來,懷著無比崇敬與沉痛的心情,為黃旭華學長送行。
「早早買好從上海奔赴武漢的機票,就是為了能送黃旭華學長最後一程。」回憶與黃旭華學長相處的點滴,上海交通大學船舶海洋與建築工程學院黨委書記周薇眼含熱淚。
周薇說,第一次到武漢拜訪黃旭華學長時,他的辦公室四處堆滿了學術期刊和工作資料,辦公桌上的筆筒還是學校校慶喜餅包裝改製的。
「黃老說,不捨得丟,每天看到這上面的校徽就能想到母校。」周薇回憶。
周薇記得,唯一一次去黃老家中探望,是在2022年10月,當時黃老不慎骨折正在家休養,雖然已經96歲高齡,但他堅持選擇手術,因為保守治療可能導致終身臥床。
這次拜訪,黃老對未來學科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的深入思考讓周薇深受震動。原定20分鐘的訪問,在熱烈的交流中延長到大約1個小時。
臨走時,在周薇的誠懇邀請下,黃老在臨時找來的一張格子信紙背面,為母校學子提筆寫下:「要有信仰、有理想,還要有本領。科研發展永無止境,在創新道路上要永不知足。」
「黃老是不向命運輕易低頭的勇士,是不斷學習思考的智者,是求真務實的科研工作者。」周薇說。
追尋著榜樣的足跡考入「旭華班」,上海交通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強基計劃旭華班本科一年級學生蘇澤凱頭一天晚上從深圳乘飛機趕往武漢。
蘇澤凱是黃旭華廣東汕尾海豐縣的同鄉。「黃老當時成長的貧瘠小鎮,已經成功步入小康。」蘇澤凱說,有了黃老他們這一代人奠定的堅實基礎,後輩們能以更加自信的姿態去面對挑戰。
「黃老的精神,如深海中的燈塔,照亮前行的道路。」蘇澤凱說,作為旭華班的學生,定當不負所望,追尋著榜樣的足跡前行,努力學習,為我國的船舶海洋事業、為實現海洋強國夢想貢獻自己的力量。
詳見2月11日湖北日報三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