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圓背後的別樣堅守
來源:北京網民說

(本文約1600字,閱讀約需5分鐘)

團圓飯究竟什麼時候吃?小丹恩一大家子從過了臘八就開始商量,卻遲遲定不下來。今年老母親70大壽,可愛的女兒初來人世,還有升學的升學、加薪的加薪,大家庭喜事多多,都覺得過年應該好好吃頓團圓飯。
最好是除夕當天,吃年夜飯才是真正的團圓嘛。但小丹恩是警察,那天保不齊得值班,他們這種單位,越是節假日越不含糊。值班表排下來,小丹恩果然沒落下,除夕和初一都得值班。小丹恩媳婦說反正湊不齊,我乾脆跟你「聯動」得了,申請了也在那兩天值班。她在媒體工作,本來今年春節可以輪休的。
錯過除夕,小丹恩的姐姐姐夫帶著孩子回了福建老家,大年初五才返京,可做互聯網營銷工作的小弟又該上班了。所以團圓飯沒吃成,大家說假期結束後再約。老母親不無遺憾地說,年都過完了,還叫什麼子團圓飯呀!
小丹恩只好安慰老母親,只要日子舒心,天天都過年。說完連他自己都覺得沒有說服力——生活需要儀式感,過年全家人在一起才叫團圓飯,平常的日子只能叫聚餐。

可現實就是這樣,萬家團圓的日子裡,註定有人無法團圓。
當你和家人圍在一起包餃子、看春晚、話家常的時候,人民子弟兵正戍守在萬裡邊境線上,捍衛著共和國的和平安寧。「春節我在崗」,各行各業的無數普通勞動者正堅守崗位,確保社會生活的平安和活力。
總有那麼一些崗位,不會因為放假而「停擺」,反而愈發繁忙。今年春運期間,全社會跨區域人員流動量預計達到90億人次,創歷史新高。鐵路、民航、交通運輸等部門,多少崗位得加班加點,付出多麼艱辛的努力,才能順利完成這樣一個世界其他國家罕見的巨量任務。
春節期間,電力部門的24小時值守,換來萬家燈火;公安部門的24小時值守,守護一方平安;消防部門的24小時值守,確保應急救援;廣電部門的24小時值守,給人們帶來歡聲笑語……正是這些崗位人員的堅守,才保證了千家萬戶的團圓和歡樂。
總有那麼一群人,在節假日裡犧牲「小我」,用奉獻和付出換來全社會的安定祥和,平凡卻了不起。37歲的馮玉濱來自河北衡水,曾獲評首都第二屆「最美快遞員」。今年是他留京工作的第八個春節,因為工作需要和家庭支持,他毫無怨言地選擇春節值守。每年過年期間送件,對他並非負擔,反而像是一種拜年的方式,「客戶們都很熱情,會給我年貨、紅包,大家彼此祝福,很愉快。」

有數據顯示,今年春運全國日均快遞業務量達6.7億件,春節假期年貨寄遞需求呈現出空前的旺盛態勢。就像有一篇文章《行李輕了,鄉愁重了》所說的,現在很多人喜歡選擇輕裝簡從地出門。以往春節團聚依賴傳統的親自送達,如今快遞這一方式極大地便利了人們的生活,有人替你送貨上門了。年貨寄遞的流行,讓情感傳遞更加便捷,但背後是無數像馮玉濱這樣的分揀員、快遞員在用辛勤付出作支撐。
從快遞小哥到環衛工人,從飯店服務員到出租車司機,從醫務人員到交通警察……千千萬萬的普通勞動者在我們的身邊默默奉獻,才保證了城市鄉村的正常運轉,保證了節日的社會生活活力滿滿,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歡度美好的春節,享受著家人團聚的愜意時光。
總有那麼一種精氣神,以平凡的舉動詮釋什麼叫不平凡,在特別的日子裡顯得特別珍貴,值得我們點讚和弘揚。春節值班,看上去不是什麼驚天動地的壯舉,但正是因為有人值班,別人才能安心放假,有人把遺憾留給自己,別人才能不留遺憾,有人「不團圓」,別人才能閤家團圓。

甭提什麼春節加班三倍薪金之類的說辭,那是勞動部門體現公平性和合理性的制度設計,是春節加班的人應得的。在一年最重要的傳統節日裡,相信大多數人不是衝著多拿錢而加班的,而是因為一種職業操守、一種奉獻精神。職責所在,總得有人放棄和家人團聚的機會,做出必要的犧牲。
家人閑坐,燈火可親。多麼溫馨的畫面,多麼暖人的時光。中國人視春節為精神圖騰,千山萬水的奔赴,只為那短暫的相聚。一年一度的團圓,寄寓著濃得化不開的鄉愁和親情。然而,註定有人無法享受這份團圓。
對那些用自己的「不團圓」換來萬家團圓的人,我們要由衷地道一聲:感謝!

春節快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