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傳承人手把手教學,房山「非遺快閃」過元宵

2月11日,一陣陣叫好聲從房山區燕山地區向陽街道黨群活動中心傳出,這裏舉行了一場非遺快閃活動,邀請剪紙、糖畫、面塑等非遺傳承人現場傳授非遺技藝,數百名街道居民參與。

房山區燕山文化館副館長王爽表示,非遺體驗融合快閃形式,在燕山地區還是第一次,「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形式拉近非遺與群眾的距離,讓非遺文化真正走進群眾生活。」

燕山地區首次舉辦「非遺+快閃」活動

11日上午9點,向陽街道黨群服務中心已經聚集了不少居民,剪紙、面塑、糖畫、糖葫蘆四個攤位前排起了隊,每位居民都拿著幾張非遺體驗邀請函,這是房山區燕山文化館分發的。

將非遺元素與快閃形式結合起來,在燕山地區還是第一次。「往年的非遺文化體驗以遊覽式為主,此次的非遺快閃可以讓居民與非遺零距離接觸,自己動手體驗,達到深度參與的效果。」王爽說。

「當前,許多非遺項目面臨傳承困境,在元宵節舉辦這些活動,我們希望能為非遺項目提供展示平台,吸引更多人關注和參與,促進非遺技藝的傳承與保護,推動非遺文化的可持續發展。」王爽表示,此次的非遺快閃活動將舉辦四場,輻射更多社區居民。

國家級非遺古彩戲法走進街道演出

活動現場,國家級非遺古彩戲法登台。伴著強烈的鑼鼓伴奏,演員配合特有的動作和表情,迅速變換臉譜。台上,非遺傳承人張金旭從袖口中變出各種具有元宵節元素的小物件,贏得現場掌聲。

變臉演員與居民互動。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變臉演員與居民互動。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張金旭介紹,古彩戲法是中國南桑治時期傳統民間藝術,又稱幻術、戲法、障眼法、藏挾技等,2011年,古彩戲法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古彩戲法是生於街頭巷尾的表演形式,藉著非遺快閃這樣的創新形式,我們走進社區街道,和居民近距離互動,更好地讓大家瞭解我們這項技藝。」

一名家住向陽街道的居民看完表演後邀請張金旭合照留念。她說:「這樣的形式太好了,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歡樂,也能學到不少知識,希望以後這樣的活動能更多一些。」

傳承人手把手教學,居民體驗非遺製作

王爽介紹,這場元宵非遺快閃活動主要分成動態表演和靜態體驗兩種形式。燕山文化館選擇剪紙、面塑、糖畫、糖葫蘆製作項目,分設四個攤位,供居民體驗。同時,邀請變臉、抖空竹、古彩戲法等觀賞性強的表演,居民可在等待體驗時觀看,更加沉浸式地感受元宵節氛圍。

活動現場,房山區剪紙非遺傳承人陳鳳蓮的體驗攤位前排起了隊,她的剪刀幾乎沒有放下過。她手把手教居民剪紙,簡單幾下,一對生動的小蛇就出現在紅紙上,居民學習製作的剪紙作品也成為節日的獨特禮物。「剪紙是一項傳統藝術,紅色的紙張和吉祥的紋樣最能代表節日喜慶的氛圍,今年是蛇年,我教大家剪出與蛇有關的紋樣留作紀念,很受歡迎。」陳鳳蓮說。

其他幾個非遺體驗攤位也推出了與蛇年元素相關的作品,比如糖畫體驗最受歡迎的圖形是小蛇和金魚。王爽說:「我認為,非遺文化的繼承和發揚需要大眾一起努力,比如今天有個十歲的小朋友在活動中捏出一條小蛇,知道這項技藝叫面塑,這就是我們辦這些活動的意義所在。」

新京報記者 陳璐

編輯 白爽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