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頭溝齋堂鎮開門紅,萬年農耕文明助轉型發展

春節假期剛過,京西深山迎來開門紅。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鎮東胡林村,萬年前的東胡林人遺蹟文化,在這裏正式開展。陳列室里人頭攢動,來自市區的遊客,在這個大山裡的陳列室中,參觀萬年前的農耕文明、感受古人類的生活場景,體驗現代化的鄉村圖景。

據悉,東胡林人陳列室是門頭溝區齋堂鎮新春開年重點推動的項目之一,也是齋堂鎮以打造「品牌新齋堂」「活力新齋堂」「紅色新齋堂」「神奇新齋堂」「和美新齋堂」為定位目標的「五新齋堂」的重點項目之一。「五新齋堂」項目還包括馬欄村紅色旅遊項目、法城村農旅項目等多個項目,涉及全鎮118.62平方公里的區域、13個行政村和1萬多名當地居民。

新春伊始,齋堂鎮加快推動多個項目建設落地,助力區域轉型發展。

市民在東胡林人陳列室參觀。齋堂鎮供圖市民在東胡林人陳列室參觀。齋堂鎮供圖

萬年遺蹟,遇見現代科技

據介紹,東胡林人遺址最早發現於上世紀六十年代,是人類迄今發現的最早農耕文明之一,處於一萬年前舊石器與新時期的過渡時期。

東胡林村村支書呂金柱介紹,在20世紀60年代,村民修梯田時,挖出了三具人骨、螺殼項鏈、骨鐲和石器,從此,「東胡林人」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後經多次挖掘,證實其處在我國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關鍵階段,在這裏也發現了最早的粟和黍兩種穀物籽粒的實物證據,具有極大的科研價值。

在「五新齋堂」建設中,東胡林人陳列室是重點項目之一,項目依託東胡林人遺址這一獨特文化資源,整合周邊村莊資源,打造集文化展示、科普教育、休閑旅遊於一體的綜合性文化場館。自開放以來,陳列室不僅吸引了大量遊客,還帶動了周邊民宿、餐飲等產業發展,為村民增收致富開闢了新渠道。此外,陳列室還計劃做愛國主義教育系列活動,成為當地紅色教育和科普宣傳的重要基地,進一步推動「紅綠融合」發展的鄉村振興戰略。

走進陳列室,科普展覽講述「東胡林人」的故事,全息展櫃內,一件件珍貴的文物「活」了起來,彷彿穿越時空,向人們訴說著遠古先民的生活場景。展館的出口設有3D打印機,以現代化的展示手段,為參觀的遊客和小朋友們展示古人類的生活器具,以及地質、生態等科學知識。

綠色產業,帶動區域轉型

萬年農耕文明,為門頭溝區積累了深厚的傳統農耕文化資源,境內古村古道、非遺技藝、農耕傳統豐富。

在齋堂鎮,這些千百年積累的財富,成了區域發展的資源和基礎,如知名的明清古村落爨底下村,其所在的爨柏溝域古村落眾多,文化資源豐富,為此,當地成立了爨柏溝域聯合黨委,協調溝域內各村黨建工作,引領推動溝域內各村「組團式」發展。

門頭溝區齋堂鎮黨委書記晉衛華介紹,爨柏溝域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圍繞古村落保護傳承與發展,依託相關政策,確保空間資源配置合理、規避未來土地性質調整問題、解決土地流轉問題,統籌推進此次「五新齋堂」項目中的爨底下百花穀休閑體驗公園項目、爨柏景區停車場提升項目、柏峪村停車場改造項目和黃嶺西紅色旅遊節點項目,形成「配合大工程,完善小配套,五村一體化,聯動全溝域」推進格局,持續延伸溝域內各大項目工程的輻射帶動作用。

而在村莊規劃等重點設計方案中,當地採用多元製約要素耦合的村落科學生長規劃新方法,依據山勢和地區傳統村落規劃肌理,保留全部現狀祖木及部分大祖木周圍的小範圍花木,就地取材收集各家洪災留下的磚石,形成不同房屋走向與農宅簇團,著力做好「景村融合」。「我們還提前謀劃產居融合,借助村企合作契機,系統梳理村莊特色,明確未來產業發展方向,立足打造村莊全民活力空間,由共建企業統籌規劃運營方案,謀劃鄉村文旅發展模式,實現集體資源共享,激發鄉村活力,推進全面鄉村振興。」晉衛華說。    

紅色遺產,助力鄉村振興

門頭溝區是紅色革命老區,擁有豐富的紅色資源,位於深山區的齋堂鎮,處於大山環繞的一片平川之地,永定河穿過全境。在革命年代,這裏是平西抗日戰爭根據地,湧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素有「英勇齋堂川」之稱,也留下了豐富的紅色遺產。

門頭溝區齋堂鎮黨委書記晉衛華介紹,在「五新齋堂」項目建設中,革命年代流傳至今的精神文化,成為區域發展的動力和資源。結合全國紅色美麗村莊試點建設等重要契機,齋堂鎮修復冀熱察挺進軍司令部、挺進軍十團團部等舊址,新建紅色記憶書屋、馬欄革命烈士陵園等具有紅色功能的設施,開發重溫「紅色馬欄」、再走抗戰之路等沉浸體驗項目,連續多年舉辦「紅色馬欄」主題紅色旅遊文化節活動。推出「紅色馬欄」IP,著力打造以冀熱察挺進軍司令部舊址為核心的京西「小延安」紅色文化組團。

法城民宿集群項目效果圖。齋堂鎮供圖法城民宿集群項目效果圖。齋堂鎮供圖

此外,齋堂鎮通過構建閑置資源活化途徑,促進資源再生,如在楊家村,老村委會蛻變為遊客接待中心,馬欄村的閑置地塊,被重塑為旅遊綜合服務中心,空置空間躍升為文旅「樞紐」,在黃嶺西村,破舊閑置衛生室華麗變身為旅遊諮詢中心,法城閑置院落計劃改造成為民宿集群……

深山古鎮,開啟發展之路

深山裡的古鎮,如何進行轉型發展?紅色的革命老區,如何更快實現現代化?

在門頭溝區齋堂鎮,「五新齋堂」項目正在快速推動區域的轉型發展。據介紹,「五新齋堂」項目是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區鄉村振興的項目,利用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5000萬元,建設法城農文旅產業提升節點項目、馬欄紅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黃嶺西紅色旅遊節點項目、大寒嶺古道休閑體驗項目、古道古村文旅休閑設施項目5大項目。通過挖掘和弘揚「英勇齋堂川」精神,打造品牌新齋堂、活力新齋堂、紅色新齋堂、神奇新齋堂、和美新齋堂,推動形成「紅色+」文旅融合的發展模式,總結形成「溝域黨委聯建、片區規劃先行、紅綠融合發展、資源高效集成、多方共建共享」的「五策聯動」模式,助力項目落地。

門頭溝區齋堂鎮黨委書記晉衛華介紹,為高質量推進項目建設,齋堂鎮通過資源高效集成策略,將政策扶持、資金投入、技術支持、人才培育等要素有機整合,形成強大的發展合力。特別推進實施「鄉村CEO」計劃,讓熟悉鄉情、熱愛家鄉的骨幹力量在老區建設中出謀劃策,確保項目高標準推進、高質量落地。通過「政府引導+群眾參與+人才支撐」的多維聯動機制,不僅讓紅色基因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更為老區振興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繪就紅色精神與鄉村振興交相輝映的時代畫卷。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