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關「重中之重」!總理部署,背後有兩個關鍵詞

來源:北京青年報

2月10日,國務院總理李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

新春第一場國常會,「研究提振消費有關工作」是重要議題。

這幾年,提振消費在經濟工作中的地位持續提高,2024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列出了今年九大重點任務,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

△資料圖△資料圖

近期,國務院密集部署提振消費工作。

春節之前,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出席擴消費工作推進會,強調要進一步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加大力度推動擴消費工作,著力擴大國內需求。

春節之後,李強主持召開2025年首次國務院全體會議,強調採取有力舉措在做強國內大循環等重點領域實現新突破。做大做強國內大循環的重中之重,就是提振消費。

如何提振消費?

聚焦此次國常會,有兩個關鍵詞。

增收

提振消費,需要多方發力,提升收入則是增強消費根本動力。通俗來說,有錢花是消費的重要前提,要讓老百姓的錢袋子鼓起來。

這就引出了第一個關鍵詞——增收。

2024年,我國GDP同比增長5.0%,同期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1%。居民收入增速再次「跑贏」GDP增速。

具體來看,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314元,比上年名義增長5.3%,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1%;全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8227元,比上年名義增長5.3%,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1%。

此次國常會提到,「要大力支持居民增收」,包括促進薪金性收入合理增長,拓寬財產性收入渠道。

薪金性收入是居民收入增長的主要因素。

以北京為例,2024年,全市出台一系列穩就業、促增收舉措,居民人均薪金性收入54670元,同比增長5.9%,拉動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上漲3.7個百分點。

財產性收入則包括財產使用權所獲得的利息、租金、知識產權收入,財產營運所獲得的紅利收入、財產增值收益等。

具體怎麼做?

政知君注意到,中央財辦有關負責人在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時提到,2025年將通過加大財政對終端消費直接投入、提升社會保障水平等多種方式,推動居民收入穩定增長。

包括促進重點群體就業;完善勞動者薪金正常增長機制,加快構建以技能為導向的薪酬分配制度;適當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提高城鄉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製定促進生育政策,以及著力穩住樓市股市等。

消費需求

接下來看第二個關鍵詞——消費需求。

國家層面多次提及「提振消費」,與當下供給強於需求、供需強弱不平衡這一經濟形勢息息相關。換句話說,當前我國經濟運行面臨的主要困難挑戰是有效需求不足。

針對「消費需求」這個關鍵詞,此次國常會提出,要持續打造消費新產品新場景新熱點,並給出了多個細分領域。

除了多次部署的旅遊消費、冰雪消費、住房消費、健康消費,以及大宗消費更新升級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等,此次國常會還提出了發展入境消費、促進「人工智能+消費」等。

入境消費與當前政策密切相關。

2023年11月以來,隨著我國過境免簽政策不斷調整優化,入境旅遊人數增多,入境遊消費增勢明顯。

今年春節假期,我國共接待來自175個國家和地區的入境遊客逾343萬人次,同比增長6.2%。

假期前7天(1月28日至2月3日),銀聯、網聯處理境外來華人員支付交易筆數和金額分別增長127.30%和93.54%。其中,除夕當天共處理境外來華人員支付交易筆數較去年除夕增長175.90%,交易金額增長94.33%。

2月10日,也就是國常會召開當日,國家移民管理局發佈東盟國家旅遊團入境雲南西雙版納免簽政策,更進一步提升了市場熱度。

國家移民管理局表示,還將持續深入推進移民管理領域制度型開放,吸引更多外國人來華旅遊、商貿,為入境遊市場發展持續注入新動能。

「人工智能+消費」則是要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於消費領域。

以近年熱門的機器人為例。

2024年,在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北京銀河通用機器人有限公司一款通用人形機器人亮相,它可以聽到語音指令後,從貨架上揀選商品,並精準遞交到顧客手上,未來有望應用在無人藥店、商超等商業化場景中。

除了人形機器人,機械臂、機器狗等也已經在消防應急、衛生醫療等多領域展現出一定的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

根據工信部印發《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2025年,人形機器人創新體系初步建立,整機產品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可以想見,「人工智能+」賦能的新消費場景還會越來越多。

撰文丨董鑫 餘暉